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输血安全始终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重点。当异体输血存在感染风险、免疫反应等潜在问题时,“自体输血”作为一种“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方式,以其“零排异、零传染、高兼容*”的优势,成为现代医学推崇的“最安全输血方案”。
一、什么是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是指在患者手术前或手术中,预先采集或回收自身血液,经过处理后储存,待需要时再回输给自己。
核心优势:
绝对安全:无需担心血型不符、过敏反应或传染疾病(如肝炎、艾滋病)。
节约血源:缓解公共血库压力,尤其适合稀有血型(如“熊猫血”)患者。
恢复更快:自体血液含活性红细胞和血小板,能更快促进术后造血功能恢复。
二、自体输血的三大“黑科技”
根据技术原理,自体输血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 贮存式自体输血——提前备血,有备无患
适用人群:择期手术患者(如骨科关节置换、心血管手术)、孕妇(预防产后大出血)。
流程:术前2-4周分次采集患者适量血液进行储存,术中按需回输。
注意事项:要求患者血红蛋白≥110g/L,无感染或严重器官疾病。
2. 稀释式自体输血——边采边输,动态平衡
原理:麻醉后、手术前抽取患者部分血液(通常不超过全身血量30%),同时输入等量胶体液或晶体液维持血容量,术后将血液回输。
优势:减少术中红细胞丢失,尤其适合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如肝移植、肿瘤切除)。
3. 回收式自体输血——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技术亮点:通过血液回收机,将术中出血(如胸腔、腹腔积血)过滤、洗涤后,提取纯净红细胞回输。
应用场景:急诊大出血(如宫外孕、脾破裂)、心脏外科手术等。
禁忌:污染血液(如肠穿孔、恶性肿瘤出血)不可回收。
三、自体输血VS异体输血:安全性能大PK
四、哪些人适合自体输血?
优先推荐人群:
稀有血型(如Rh阴性)或存在特殊抗体者。
预估术中出血量>500ml的择期手术患者。
不适宜人群:
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心肺功能不全者。
菌血症、活动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患者(回收式禁忌)。
五、破除误区:关于自体输血的常见疑问
“抽自己的血会导致贫血吗?”
科学采血会严格评估身体状态,且骨髓造血功能可快速代偿,术前补充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进一步提升储血能力。
“回收的血干净吗?”
现代血液回收机采用多层过滤和离心技术,可清除99%以上的游离血红蛋白、脂肪颗粒等杂质。
总之,自体输血是医疗个体化、精准化的典范,它让患者从“被动受血”变为“主动备血”,真正实现了“用自己的血,护自己的命”。随着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医院已开展此项服务。如果您或家人即将接受手术,不妨咨询主治医生:“我适合自体输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