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在武汉市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以下简称“质控中心”)会议上,武汉市第三医院联合多家基层医院成立“消化内镜医联体”,并正式成立武汉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通过标准化培训、技术帮扶和数据互通,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现场举行消化内镜医联体签约仪式
在“千县工程”与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消化内镜医联体将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往需要舟车劳顿的内镜检查和治疗,现在在乡镇即可完成,不仅节省了不菲的交通住宿开销,更关键的是赢得了宝贵的诊疗时间。同时,在基层医院产生的内镜报告,在三甲医院可以获得直接认可,避免了重复检查。
武汉远城区早癌发现率高于主城区
“我们之所以坚定地将优质资源下沉,动因来自2021至2022年武汉市免费结直肠癌筛查的数据。”武汉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田霞透露了一个关键发现:在那次大规模筛查中,远城区的早癌发现率、进展期癌乃至癌前病变腺瘤的发现率,均高于医疗资源富集的主城区。
比如一位70岁的江夏老人,没有任何明显消化道症状,但筛查中其大便甲基化检测结果为阳性,经进一步肠镜检查,老人确诊患有结肠癌。得益于及时发现和根治性手术,他至今恢复良好。
“数据表明,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远城区和乡镇,才是早癌筛查和防治的主战场。”田霞表示,基层的消化内镜配置与技术水平相对欠缺,当地居民做内镜检查常需要辗转一两个小时至市区,时间与金钱成本高昂,导致很多潜在患者放弃检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90%以上基层患者将在当地完成诊疗
为解决这一痛点,消化内镜医联体采取了“双轨并行”的精准下沉策略。
对江夏、黄陂、青山等武汉远城区分中心,重点开展技术帮扶与质量管控;对蕲春、麻城、咸宁等武汉都市圈的基层医院,则从零起步帮助建设标准化内镜中心,派驻专家驻点带教,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田霞介绍,从胃肠镜检查到息肉切除等常见治疗,90%以上患者可在当地完成诊疗,仅早期癌症等复杂病例才启动绿色转诊通道上转至武汉。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一方报告,区域通用’。”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委书记、质控中心名誉主任黄晓东表示,医联体将着力帮助基层医院建设规范化内镜中心,让诊断结果在不同医院间得到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消化内镜医联体已涵盖麻城市第五人民医院、麻城市白果中心卫生院、蕲春县第二人民医院、咸宁市咸安区永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双溪中心卫生院等五个单位。
消化内镜行业从“技术独秀”到“群星共进”
同日,武汉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分会宣告成立。田霞表示,分会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有平台、有力量”的医师之家,未来重点任务包括分层级技术培训、保障医师权益以及推动科研科普。
“这意味着我们从过去侧重于技术突破的1.0时代,进入了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2.0时代。”黄晓东书记在致辞中阐释了分会成立的意义。
在随后举行的武汉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胃癌早诊、结直肠癌筛查等前沿热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大会特设的护理专场则强调了医疗安全,围绕内镜消毒灭菌、医护配合等关键环节分享最佳实践,为高质量的诊疗服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