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烧伤科科室动态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烧伤科 > 科室动态
返回上一级
  • 09
    2020/06
    煤气爆炸,留守姐弟大面积严重烧伤
    家中煤气爆炸,三人重伤     6月2日早上8点多,爷爷奶奶一早就出门干活,孝感云梦的小涵小鸣姐弟俩跟往常一样独自在家。姐姐小涵打开煤气炉热饭,这时候,一声巨响撕碎了这个家的温馨平静,由于煤气泄漏,火焰像怪兽一样猛烈地扑面而来,两个孩子瞬间被大火包围,前来帮忙检查煤气的邻居叔叔也未幸免于难。爷爷奶奶闻讯赶回家中,迅速把姐弟俩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科医治。经诊断,姐姐小涵全身45%面积烧伤,弟弟小鸣全身35%面积烧伤,都属于大面积严重烧伤。邻居叔叔全身49%面积烧伤,在孝感当地医院治疗2天后也转入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 乖巧姐弟坚强勇敢,互相关心     与大多数烧伤后遭受皮肉之苦的剧痛从而哭闹的孩子不一样,11岁的小涵与5岁的小鸣姐弟俩出奇的乖巧。他们能清晰的回答出受伤过程,配合医护人员完成一系列穿刺置管。因为头面部受伤需要剃光头发防止创面感染,正是爱美年纪的小姐姐也十分配合的完成了。身体的疼痛,容貌的改变,孩子们心理多少也有些恐惧,但是所有的恐惧担心都只换成姐弟俩的互相关心。“护士阿姨,请帮忙问一下我的姐姐她疼不疼。”“医生阿姨,这个玩具也给我姐姐一个好不好?姐姐喜欢紫色的气球,我喜欢红色的气球。”     护士问小姐弟想吃喝什么,姐弟俩的愿望也跟普通孩子一样纯真简单,异口同声说想喝牛奶,想喝“营养快线”。烧伤科医护人员纷纷拿出自己早餐的纯牛奶喂给孩子,姐姐刚喝完几口马上说,“阿姨,给我弟弟也喝几口吧”,另一边不由分说,“阿姨,再给我姐姐也喝一口吧。”深深相依相偎的姐弟情令所有医护人员感慨动容。 贫困家庭再遭重创,急盼爱心人士救助     小涵、小鸣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今年4月,妈妈也跟着爸爸一起到东北谋生,姐弟俩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是典型的留守儿童。一家人辛辛苦苦,年收入也仅五六万元。奶奶一直身体不好,近几年因为丙肝反复出入医院,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压力重重。事故发生后,找亲戚朋友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了几万块钱,漫长的治疗及康复所需的费用,这个普通的家庭根本无力承担。为了节省支出,年迈节俭的爷爷奶奶老两口甚至只能身披单薄的毛巾被守在医院走廊的座椅上日夜席地而睡。     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发起成立的华中烧伤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正在为姐弟俩申请救助,如果您也想帮帮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请扫描以下烧伤妇儿基金二维码(请注明定向捐助小涵、小鸣),为他们筹集治疗费用!
  • 02
    2020/06
    “疫”样六一,“童”样欢乐
        202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如期而至,往年的六一,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科都会为烧烫伤小朋友们举办隆重的节日party,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美味可口的生日蛋糕,饱受病痛折磨的小朋友们在那一天也能和健康的孩子一样快乐幸福。     今年,由于目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为了减少人员聚集,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联合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早早的就在筹划如何将六一“party”移到各个儿童烧伤病房。     看,烧伤科的医务人员们提前精心布置了儿童病房,这个六一,也是别样精彩呢~     视频连线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武汉市第三医院工会主席陈敏,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主委梁鸣、专职副主委付文芳、秘书长陈胜利以及湖北九州通中加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何凯峰在“云端”为烧烫伤小朋友送祝福。     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每年六一都会为烧烫伤小朋友准备礼物,还多次组织社员爱心捐款,拯救了一个个被病痛折磨的患儿。     湖北九州通中加医药有限公司为“华中烧伤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捐款2万元,用于救助贫困烧烫伤儿童。   https://v.qq.com/x/page/u0975flon5t.html?pcsharecode=&sf=uri(点击链接查看)       医务人员到病房为烧烫伤患儿发放节日“大礼包”,画笔、蛋糕、奶粉、零食,虽然不能所有的小朋友欢聚一堂,但收到了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武汉市第三医院还有烧伤科的叔叔阿姨们精心准备的节日礼物,躺在病床上的小朋友一个个也乐开了花。     四年前曾在烧伤科住院的小烧伤患儿家长,特意赶在“六一”这天,给医护人员和患者们送来了清凉的西瓜,回馈他们曾在这里感受到的温暖。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祝小朋友们六一快乐,早日康复,健康快乐成长!
  • 15
    2020/05
    下一站,希望大道之幸福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像一织巨大的幕布笼罩着所有人的心灵。我——一个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才刚刚步入职业生涯的普通新护士,这于我将意味着什么?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体会,于我是挑战,是成长。     1月23日,农历除夕夜的前一天,武汉宣布封城。当时的我由于休息还在黄石老家,一觉醒来打开手机,各种消息不停的响,毫无预料的封城,同学、朋友、亲戚纷纷发消息问我回家了没有,而我想的却是我还能不能去武汉,该如何去到武汉。许多朋友都劝我不要再回去了;爸爸问我“还要去吗?”我说“去。”家里人知晓了并没有阻止,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或许朋友们都不理解这样的决定,其实我也怕,但我更不想当一个逃兵,更没有任何理由让同事们来补固定排班上我的空缺。由于身份证落在了武汉,要去派出所办理临时身份证乘坐高铁,还要到处去问能否进入武汉。爷爷奶奶、叔叔也是不停的嘱咐,我知道他们都担心,但他们也更知道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我坐上车回过头看着他们年迈且渐行渐远的身影,不知道下一次再见面会是什么时候,我鼻子酸了。     终于,一系列周折之后,爸爸载着我来到了高铁站,下车后我推着行李赶紧转身就走,没有回答他们给的每一句嘱托。这一次我不敢再回头去看看他们,因为此时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我不想让他们听到我哽咽的声音。进站后我才敢远远望去,没有看见爸爸的车,我以为他们早走了,可过了十多分钟爸爸一通电话打来,问我进去了没有,如果没有进去再带我想其他法子。泪水在我眼里打转,感觉涩涩的,我回了一句“嗯,你们都照顾好自己”就挂掉了电话,踏上征途。不久就到了武汉,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仅仅三天不见,却已没有往日的车水马龙霓虹依旧。我不知道这一座我从高中毕业就满心期待向往来到的城市经历了什么,但我依旧充满着希望。     2月14日,这一天是有史以来我们所有烧伤科人过的最难忘的一个情人节。由于我院首义院区即将成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为了腾出大楼,烧伤科要收治所有来自全院的危重患者,他们中有高龄95岁的患者,有孕妇产妇,还有脑梗、心梗的患者,更有长期卧床的植物人。由于任务接得较晚,当天19时01分周护士长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能到科室的赶快到科室来!”我连忙赶到科室,所有的同事也都到了,那天下着磅礴大雨,无论休息还是下班或者即将上夜班的人都到了。我们忙着挪房间,准备床位、输液泵微量泵、吸氧吸痰装置,配备监护仪和抢救设备,在吴护士长的带领下,转运完所有病人已是凌晨一点多。还要着手交接患者,核对信息,各类管道、皮肤、神志等,搞完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我们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面对跨专科的病人,我们也丝毫没有退却。或许正是这种团结一心、充满高度凝聚力的科室氛围在耳濡目染中教会了我勇敢和奉献。     2月15日,我被调往首义感染病区支援,内心既期待又忐忑。支援的第一天我上夜班,经过了白天的培训,我早早在23时就准备开始穿防护用品,一层又一层,还没开始工作,我就感觉到很憋气。我和同组的老师们互相打气,约定支援结束要做到零感染。23时55分,我们乘坐电梯到感染病区,我深刻的记得当时电梯里的我,双腿都在发抖,手心不停的出汗,切身体会到又快又乱的心跳。我无数次的告诉自己,“加油别怕,你行的!”一个班下来我发现其实他们也没那么可怕,他们也是人,是活生生有温度的人,是带着活下去的希望的人。由于患者大多都是一些六七十岁的爹爹婆婆,我们病区接收的也是相对于其它病区更危重的患者,他们无法自理,喂饭、喝水、喂药、擦屁股、换尿不湿还有抽血采核酸、吸氧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护理操作已是常态,我们成为了患者最亲近接触的人。支援前期,我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觉,我开始变得不再像曾经活泼开朗的自己,看到一个个年轻患上病而死去的新闻,我开始胆战心惊,经常抹眼泪,我不敢将自己所想告诉家人,因为我怕她们会担心。我不知道死亡对于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来说意味着什么,看到一个个老师们身先士卒,她们还有孩子,有家却不能回,住在宾馆,我想是希望的支撑,我也有希望,我要等待去实现。于是我慢慢转变自己的心态,为了方便穿脱和降低感染风险,我自己动手剪掉了留了许久的长发。我时刻告诉自己要勇敢,一定不会感染的。我同样将这种心态告诉我的病人们,鼓励他们要有信心,好的心态才会战胜病魔。由于病人年纪大听不清,沟通交流时常也成问题,我每回都要仔细去听他们的诉求,再大声给予他们回应。饭硬了吃不了,我只好倒点温开水搅拌再一口口喂进去。清晰的记得有位89岁的爹爹说了句“你比亲人还亲呐”,旁边的病人也投来点头微笑的肯定,那一刻我很温暖。     由于防护服的不透气,经常每个班下来都是汗流浃背。由于护目镜容易起雾,戴起手套不易做事,让原本进针有难度的我变得更加困难,我只好一步步去找寻血管。尤为记得那一次在如此条件之下获得的进针成功的成就感,因为我深知这也是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接受这样的工作环境及工作模式,慢慢得心应手,慢慢看到成长中的自己。3月6日,伴随着全市病人的减少,首义定点也要关门大吉了,感叹时间之飞速,若不是亲身经历,若不是成为这抗击疫情中的一员,我还一直以为这是一场梦。     3月12日,我又被调往首义缓冲ICU支援,同样的防护措施,在这边都是单独管病人,面对病人的危重程度,这对于刚上班的我而言,当然很有压力。我告诉自己这是成长,也是锻炼,秉着积极严谨、不懂就问的工作态度总不会错的。在这里,无论上哪一个时间点的班,我都时刻精神高度集中,因为随时都面临着抢救和新收、转入和转出,一进到病房就像个陀螺一样不停的在忙,甚至于都顾不上防护用品狠狠压在脸上的痛觉,去甲泵、间羟胺泵、乌拉地尔泵、镇静类的泵等等要随时根据病人的情况报告医生随时调节,要掌握好泵完的时间提前一点配泵,还要掌握好输液的顺序安排和速度调节,注重皮肤护理及时翻身,注重病人的烦躁程度给予合理约束以免扯拖各类管道,掌握各类小治疗和喂药喂饭喝水,掌握手写护理记录单等等,所以一个班下来拖班早已是常态。留置针技术、心电监护、吸氧雾化、各类导管护理、鼻饲、导尿、胃肠减压等各项熟悉的基础护理在笨重的防护服和充满雾气的护目镜之下变得格外的吃力,也在日益不断反复的操作中变得尤为熟练。我慢慢见识到血透的上机下机,面对新收患者,几乎是各种管道都要上,呼吸机也成了我不再陌生的仪器。亲身经历抢救,不停的胸外按压,皮下给药、静脉给药,甚至于电除颤,胆小的我也开始慢慢接触死亡患者的终末消毒,尽管很怕,但勇敢迈出了第一步,就绝对会有第N步。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会看到汗水浸湿你的贴身衣物,甚至可以拧出水来;你会看到一道道深深的压痕在你的脸上,留下青春的痕迹;你会看到你哈出来的气体变成水珠滑落;你会切身体会到一滴滴汗水流经身体的方向。如果你问我希望是什么?那一定是对生的希望,对生活的渴望,对幸福的期望。     4月8日凌晨,武汉宣布解封,热干面活了,我们终于迎来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心中充满希望,幸福也在向我们招手。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因为有你,不惧逆光前行!
  • 12
    2020/05
    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
        云霞开锦绣,万物启芳华,在这春暖花开、生机勃发的美丽五月,我们又一次迎来了5.12国际护士节。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荆楚大地,当战斗的号角吹响,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科全体护士闻令而动,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击疫情第一线。3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奋战,疫情防控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这来之不易的激动时刻,悄然而来的护士节显得尤为特殊且意义非凡。     从最初武汉封城,所有护士取消休假,坚守岗位,再到疫情日益严重,大批护士抽调一线抗疫。生死面前,全科护士以大无畏的精神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参与其中。90后护士得知武汉封城,急中生智刷护士执照登上返汉高铁;80后孕妈妈在封城当晚从千里之外的老家赶回到工作岗位;70后护士含泪写下病情护理要点,将病重的丈夫交给儿子,投身抗疫大军;60后护士顾不上大病初愈后的身体不适,坚守在抗疫一线。她们步履匆匆,夜以继日,时刻忙碌在病床前,穿行在病区里;翻身、喂饭、吸痰、咽拭子采集、呼吸机、血液透析、心理抚慰,从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到高精尖的仪器操作、娴熟的抢救配合,她们始终坚守在最危险的战场前沿,用专业、用技术、用坚强的意志诠释着一袭白衣的职责担当。层层防护后的臃肿、摘下口罩下的压痕、满布薄雾的护目镜里的那双眼睛都是她们最美的样子。她们是当之无愧的战地玫瑰,是平凡可敬的逆行天使!     2020年,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无数的护士传承着南丁格尔精神,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值此国际护士节之际,让我们走近烧伤科的护士,聆听他们最真切的心声…… 点击链接观看: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
  • 14
    2020/04
    白衣逆行,勇往直前
        3月12日,接到领导通知,我被调至首义院区缓冲ICU支援,第二天开始上岗。对于我而言,工作环境改变了,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不会改变的。     在烧伤科工作以来,我一直在病房进行护理工作,这里可以有家属或护工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有病人可以主诉,告诉你哪里不适,我们可以对症处理,从而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在缓冲ICU,我们每天经历生离死别,在这个特殊时期,除了新型冠状病毒,我们更多的是在与死神搏斗。我们面对的是急危重症,每天经历收治、插管、抢救……病房时刻充斥着紧张气氛。     印象很深刻的是刚接班不久,一位脑出血的病人要进行抢救,在经历了推注肾上腺素,除颤,行胸外按压……病人的心率也让我们坐上过山车般,一会170-180,然后70、50、30……我们不停的行胸外按压术,你累了,我来,我累了,你来……不记得多少轮替后,直到我不停按下去的那一刻,突然感受到手下“嘭”的那一声,我感受到泵血的那一刻,我内心激动了,心跳恢复了,心跳恢复了!我们成功了!来不及多想,我们又进行接下来的救援。在缓冲ICU,我们每天上演生死时速,下班永远是从里湿到外,但看到从死神手里夺回的生命,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缓冲ICU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着病人转入普通病房,每每听到患者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许是一句“辛苦了”,也许是一句“谢谢你”都能让我们满满的正能量。     一位60岁的吴叔叔,来医院的时候意识已经模糊,经过几天抢救治疗,病情好转。他清醒时,眼睛大部分时候都是闭目状态,肌肉紧张的蜷缩在一起,每次帮他翻身,我们都需要多人协助,在他身边不停的说,“您放心,你现在在医院,我们都在您的身边,要配合我们才能早日康复。”“没事的,没事的!放松,放松!”可能是对他说得最多的话,经过两天的交流和适应,他慢慢会在我们治疗时睁开眼睛与我们交流,我们翻身时会配合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在给他翻身时,他突然嗓子眼里哽噎的说了句“谢谢”,那是我第一次听他说话,这句谢谢可能用尽了他的全身力气,也是他对我们白衣天使的肯定,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抢救生命,与死神搏斗!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战役中,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回想起曾经在缓冲ICU的那段日子,虽然很忙很累,却让我收获了无比宝贵的经验。在疫情面前,我们没有退缩,白衣逆行。在生命面前,我们争分夺秒,勇往直前。
  • 09
    2020/04
    生死抗疫,患难真情
        古语有云: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2019年冬天突发的疫情,让我们感受到烧伤科团队的不畏艰险、团结奋进、互帮互助的勇敢坚毅与真情奉献。     我和王维医生是科室第四批被调往抗疫一线的医生,当时接到医院的指派是去往雷神山支援,后因为光谷院区需新增病区又将我俩调配到光谷感染病房11楼病区,该楼层是收治除重症ICU外的次重患者。王德运书记临行前嘱咐我,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在一线好好工作外,要将光谷院区支援的医护组织起来,互助互爱,有什么问题和困难能相互关照。于是我牵头建立了“烧伤光谷抗疫胜利”微信群,医护在这里分享心得,排解困扰,互通有无,让离家离科的医护感到不孤单。一线抗疫值班不同于日常,医生是六小时一轮,常常值班错过饭点,互相留饭成为我们日常聊天最多的话题。轮到凌晨2点下班或者2点上班,王医生都会提前和我约好出发时间,开车接送我,我总说这样他会很辛苦,可他开玩笑的说:“这半夜三更一位女性单独走在路上本就很危险,尤其是咱们烧伤科美丽的女医生不能出什么意外,再说我开车方便,你可以上班前多睡半小时、下班早睡半小时。”我知道虽然平时的他喜欢嘻嘻哈哈,经常说话不在调上,可是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关心我们,还不让我们有负担。其他科室的医生常投来羡慕的眼光,说烧伤科在哪里都是一个集体。这也是我常在光谷抗疫群里说的:咱们到哪里代表的都不是我们个人,代表的是整个烧伤科团队,咱们绝不能给烧伤科抹黑……     不久我又调离了光谷去支援首义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可光谷的小姐妹们仍是我时常牵挂的人,看到王医生在里面和他们调侃,又好气又好笑,一天的劳累疲倦和压力也就在这话语间烟消云散。     战时就是战时,指挥棒点到哪里就战到哪里,首义结束感染定点院区,刚退下来休整没两天,医务处要求我们烧伤科派重症团队支援光谷新冠肺炎重症病房。1月份疫情爆发初始谢卫国主任就意识到科室会面临一批批的人员调动支援一线,和科室其他领导一起制订了增援梯队名单,也预留了ICU支援的队伍,以备特殊战地的需求。果然,这一次就证实了谢主任的高瞻远瞩。由谢主任亲自组织,派出王德运书记亲自带队的重症精英团队,我、王维、蒋南红、栾夏刚医生作为近年在烧伤ICU工作的医生理所当然成为不二人选。     提起ICU大家都知道,危重患者集中,病毒气溶胶含量高,加上前期报道过一些医护感染甚至离开我们的消息,没去过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工作的医生,心里多少都有些压力。报到当天王书记身体力行下病房了解重症病房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及时和我们沟通,确定重点关注患者。我这个前期待过新冠肺炎重症病房的,将自己上班的经验、感触和战友分享,大家慢慢放下疑虑和不安。第二天王书记给一位近期苦于手部皮下脓肿疼痛不堪的患者进行脓肿切排包扎,并安排栾医生值班时给患者换药,叮嘱注意事项。栾医生平日做事就特别仔细,交代一起值班的医生换药程序和用药,怕咱们一周后离开患者没能跟上治疗,患者也为栾医生竖起大拇指。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周支援时间,但是能在这“生死时刻”战友之间患难与共,方能战无不胜!     在这期间,科室通知有一位烧伤面积90%的患儿要从麻城转来,但夜间值班只有一位医生还要负责急诊工作,王书记主动请缨,带上当日没有值班任务的我回科室收治患儿。在结束光谷支援后的隔离期间,从天门又转来三位大面积烧伤重症患者,还在休隔离假的王书记义不容辞的又带领我们重症团队回科室守病人、做手术、投入下一场战斗中……
  • 07
    2020/04
    我与烧伤科共成长
        编者按:3月26日下午,烧伤科50周年网络庆祝大会之后,一个特别的环节悄然拉开序幕。我们曾经的护士长、支部书记——丁汉梅老师,与烧伤科一起成长了40年,如今,迎来了退休的日子。由于疫情,我们只能为丁老师举行简短的网络欢送会。大家和丁老师一起,回顾过去,畅想未来,也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了丁老师。回顾40年,我们来看看丁老师的所想所感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工作四十年过去了,在即将退休的时刻迎来了烧伤科建科50周年。回想与科室一起成长的四十年,无限感慨,工作给了我难言的美好,难忘岁月,难忘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我科创建于1970年,当时仅设病床5张,病房简陋、医疗设备短缺,只有职工8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创业,80年开始动工,82年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烧伤住院大楼,设床位74张,迎来烧伤科第一次跨越式发展。为迎接新大楼的落成使用,急需引进一大批医护人才, 81年刚好我卫校毕业,带着如火的青春和美好的梦想,带着无限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与一批朝气蓬勃的医生护士一起来到烧伤科。     那时烧伤科实行无陪伴管理,一切护理工作都需要我们亲自去做,有些人不适应,有些人调离了烧伤科。我小的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什么苦都吃过,所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我们这一代人物质匮乏,但是我们的精神不缺失,那个时候我非常欣赏和信奉的人生格言是“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格言也成为我工作的动力,激励着我拼命工作,在我们那一批人中很快脱颖而出,86年组织上第一个送我到上海瑞金医院烧伤科进修半年。     进修回来我就一直在重病房工作,积极把学到的先进护理技术应用到临床和教学,无数次参与省市重大突发意外事故抢险抢救工作,救治了孔军、卢国民、卢建元等众多著名英雄人物。     94年我被提拔为病区护士长,在护士长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带领病区完成创“三甲”医院、武汉市青年文明号,整体护理,优质服务各种示范试点等工作。那是我最难忘最怀恋的一段时期,一项接一项创建工作虽然很累很累,但是我却得到锻炼和成长。98年我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护士,和我一起战斗的那批护士们好多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也结下了战斗的友谊。     98年我被调到医院杨园分院烧伤科担任护士长工作两年,分管门诊、病房、手术室及供应室。规模不大但部门齐全,这锻炼了我综合协调能力,为后来担任科护士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1年,我科作为湖北省烧伤治疗中心接受了援外医疗派遣任务。我报名出征随湖北省援外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参加援外工作两年,为当地烧伤整形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也为祖国赢得荣誉!     2004年,援外回国出任烧伤科的科护士长,面临第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烧伤科住院大楼扩建,临床规模进一步扩大到病床100张,设层流ICU病房及独立小儿烧伤病区和两个成人病区,这也是在全国较早设立了专门的烧伤小儿病区。在大楼扩建期间我与科室护士长们轮流赴广东省人民医院烧伤科及ICU学习,交流层流病房的管理维护及危重病人护理管理,拓宽护理管理思路,及时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确保了烧伤大楼扩建后运行及安全使用。     同年10月,第七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在我院举办。那是我科第一次承办大型全国会议,也是我担任科护士长组织协调能力第一次重大考验。参会代表及论文为历届会议之最,在谢主任的运筹帷幄下,在全科同事通力协助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为我科后来每年举办全国乃至国际会议及省市各级会议积累了宝贵的办会经验。     之后我又多次被科室派往北京304医院、西京医院、香港和台湾等地区交流学习和培训,为提高护理质量和科室建设及发展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每年举办烧伤护理学习班,建立新护士独立上岗岗前培训制度,开展优质护理,品管圈活动及各种技能比赛等极大提高烧伤护理及管理水平,积极协助科室开展各种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及省市重点专学科、湖北省烧伤中心及国家重点专科的学科建设等工作。     在科护士长岗位上工作了近十年,也是烧伤科在谢卫国主任带领下成为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国家重点专科和国际知名烧伤中心的高速发展时期,取得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我很幸运赶上这趟高速发展的快车。       2013年我兼任烧伤整形党支部书记,2015年延迟退休再次当选为支部书记。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担负更多更重的责任,全身心投入到支部建设、科室文化、宣传、公益、健康管理等工作中,为科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贡献了一份力量!烧伤整形党支部被武汉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基础党支部,本人也分别于2015和2019年评为武汉市卫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     今年是烧伤科建科50周年,五十年的历史,是一部艰辛的奋斗创业史,是烧伤科几代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用勤劳、智慧、汗水与努力,铸就了今天的荣耀与辉煌,烧伤科的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     我与烧伤科风雨同舟40年,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从未离开烧伤科,科室从一个医院很不起眼的小科室发展壮大到国家重点专科,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最佳烧伤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每年稳居前十,我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在领导和前辈们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支持下,我从一个普通护士成为一名主任护师,一名成熟的管理者,感到非常幸运!作为烧伤科一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2020年初新冠病毒疫情来势汹汹,一群白衣战士不惧生死,纷纷出征抗击疫情,成为最美的逆行者。我科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发扬我科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近一半的医务人员都走上抗疫一线。我上不了一线,但我尽最大努力做好后勤工作支援前线,站好最后一班岗。     烧伤科已经走过50年,眺望未来,扬起新帆。期待继续战斗的同志们站在新的起点再铸辉煌!     蓦然回首,四十年美好年华,已定格在昨天,在记忆中成为永恒。驻足前望,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我将带着大家的祝福开启另一段美好人生! 丁汉梅 2020年3月
  • 06
    2020/04
    疫情来袭,摧不倒大爱无疆!
        2020年3月13日,湖北省麻城市11岁的赵恩希因一次意外导致了全身多处大面积深度烧伤,除了身体上的疼痛,无力承担的大笔治疗费用更是让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     得知小恩希的情况,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科的医护人员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烧伤科发起成立的华中烧伤妇女儿童救助基金先行拨付救助款项1万元,医护人员们还帮忙发起众筹,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募捐。       湖北省慈善总会盛帆基金下设的“沔中86爱心基金”在得知赵恩希的情况后也伸出了援手,给予了2万元的救助基金。4月4日下午,盛帆基金会负责人钟守军等一行前来看望赵恩希,并为小恩希送去了学习书籍,鼓励她坚强面对,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校园。     小恩希说:“谢谢大家的关心,真的很感动,现在的我充满信心,我会战胜困难,积极配合治疗,以后一定像爸爸妈妈取的名字那样,成为一个学会感恩,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日后康复了也要去帮助其他人。”
  • 05
    2020/04
    别具“疫”格,云端盛典——烧伤科50周年网络纪念大会
        在举世瞩目的新冠肺炎抗疫战斗中,迎来了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同仁医院烧伤科50华诞。3月26日下午,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孙永华教授,中华医学会烧伤分会主委吴军教授、候任主委吕国忠教授,部分省内外同行,以及医院领导、烧伤科在职及退休员工、进修生及研究生代表等近200人相会云端,采用“网络盛典”的方式共同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     黄晓东院长首先致辞,对全国各地同行及社会各界对我院烧伤科的长期支持表达了衷心感谢。随后,谢卫国主任用6分钟的视频带领大家回顾了烧伤科50年的发展历程,付小兵院士、孙永华教授、吴军教授、吕国忠教授及院党委赵光书记先后发言,对烧伤科成立50周年表示祝贺,并对烧伤科下一个50年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付小兵院士和孙永华教授还以亲绘书法送祝福,充分肯定了我院烧伤科的卓越成绩以及在此次抗疫工作中的表现。来自各地的往届优秀进修生及研究生等也网络现身,回忆了在烧伤科的学习经历。会议序曲及尾声中部分省内外同行的祝贺视频及烧伤科各部门医务人员表演的小节目,让网络空间热闹非凡,参会者虽远隔天涯,激动的氛围宛如近在眼前。     特殊的时期,特别的盛典,致敬光辉的50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未来,烧伤科人将不断努力继续前行,为促进我国烧伤医学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28
    2020/03
    我们期待“回家”
        家是放松的地方,家是甜蜜的归宿,家是永远的港湾!而因一场疫情,它成为了我们触之不及的地方。     作为常年为患者服务的医务人员,我们无法像他人一样,年前的1-2个月开始抢票,计算着回家;我们只能在轮休两三天的时间,赶着回家团聚。我们满心期待能够回家,我们想念家里的亲人,因为工作原因,我们见到的亲人很多都是隔着屏幕。最让人期待的新年假期即将到来的时刻,在值得庆祝的时刻快要来临的时候,一场疫情爆发了。疫情的初起,我便自愿报名外出支援,回家的念头便销声匿迹。     1月23日,武汉封城,“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所有城市公交、地铁、长途客运都停止了,武汉的外地人员都在赶着回家,只有一群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尽其所能的在当天返回武汉,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1月24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了公交、地铁、出租车,我们上下班的路程困难重重。每每和家人报平安,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亲人眼中浓浓的担忧。纵使这样,我们依然会坚持,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病魔做斗争,是我们毕生的使命。     那天查房,看见一个爹爹,他的耳边放着手机,里面一声一声的“爸爸,你要坚强点,爸爸,等你好点我就接你回家,帮你按摩,做康复训练,爸爸……”和陪床的阿姨聊天,她说每年春节也是回家过的,只是今年疫情原因,出不了城,儿女每天打电话来问每天吃什么,有没有做好防护,有没有什么不舒服,有没有累着。我们每个人,都在期待疫情结束,期待回家。     3月份,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全院严格消杀后,正式开放各类非新冠肺炎患者门诊。为保证新老患者的安全,医院成立了数个缓冲病区,我被调到缓冲ICU支援。踏进病房的一刻,就看到老师们在死神手里抢人,抢救车、除颤仪、呼吸机,还有跪在床沿行胸外按压的老师。防护服里,我看不见她的汗水,但那种迫切想要患者恢复心跳的心情,所有医务人员都能理解,都能感同身受。门外是一位两鬓斑白的奶奶,哭的六神无主,想要往病房冲。由于特殊时期,她只能立在门外,看着这么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最后一刻都不能上去说说话,看到的只是包裹好的尸体,突然自己都难受得说不出话。ICU里的生离死别太多,有的人等待疫情结束就回家,有的人等待亲属探望,有的却连等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缓冲ICU工作的日子里,每天都很充实,都在不停地忙碌着,抢着时间,抢着生命。抢赢了,阖家团圆,欢欢喜喜,输了,便是输了一辈子,输了一个家。下班脱掉防护服,内层衣服都是湿的,脸上都是压痕。有一次,在休息室,老师接到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稚嫩的声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很乖的,我好久没看见你了,想你了……”电话那边隐隐约约传来了儿童哭泣抽噎的声音。老师听到后,捂住嘴,将眼眶中的眼泪生生又逼了回去,然后安慰道:“儿子,妈妈很快就能回来了,妈妈也很想你……”短短的几句话隐藏了无数的思念。挂断电话,我忍不住问老师为什么不回家。老师带着浓浓的鼻音说:“从这场疫情开始,我一直都在前线陪着病人,我不怕苦不怕累,但是我怕我自己不安全,将病毒带回小区,带回家,连累大家。我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抱过他了,等疫情结束,做个体检,我想安安全全、毫无顾忌的回家。”看着她脸上的慈爱,我心里一阵暖流,连她脸上一道道的压痕都显得格外美丽。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我们期待着疫情的结束,期待着各归各位,我们期待回家!疫情结束后,我们会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
  • 25
    2020/03
    花开终有时,未来可期!
        3月的武汉,是暖阳的开始;     3月的湖北,是黎明的开始;     3月的中国,是曙光的开始。     2020年1月23日,武汉,壮士断腕,率先封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也令我感叹,我从未感受过这么安静的武汉:没有了喧嚣的车辆,没有了绚丽的灯光,没有了悠长的轮渡汽笛……一刹那,仿佛时间都定格了。我是个喜欢安静的男生,但这样突如其来的静,反倒是令我无所适从。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让全国人民都刻骨铭心的岁月。随着新冠肺炎的爆发,身处风暴中心的武汉显得格外压抑。父母非常担心我,不断地叮嘱我做好防护、注意休息、保持电话畅通。有一天晚上,妈妈在电话中叹着气说道:“早知道不让你学医了,别的孩子这个时候都在家里,看看你们。”我笑着说:“那您学医干嘛?”妈妈便再也没说过什么了。     以后的每一天,我和所有人都一样,时刻关注着疫情变化,并随时做好支援的准备。我和同事们,服从科室的安排,或支援金银潭,或光谷院区,或方舱医院,这个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的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2月15日,我院首义院区也作为定点医院。仅开设烧伤科,同时接收本院兄弟科室的重症病人,面对复杂化,多样化的病人,全科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克服。     3月11日,我接到了支援首义院区重症监护室的通知,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了。此时,心里没有了喜悦,没有了惊慌,没有了波澜,像一汪平静的湖水般,没有任何涟漪,只是映着那伦皎月,这种感觉就像应该到我了一样。     3月12日20时30分,穿着厚重又令人窒息的防护服,开始了我的支援之路。走进病区,即便我常年呆在BICU里,依然被眼前景象震撼。我接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COPD合并肾衰的老人,做了气管插管。同事告诉我:“老人是清醒的……”(是的,清醒的,常人可能很难理解,做了插管,人又是清醒的,会是多么的难受)。几年前,在我实习的时候,看见给病人上胃管时,病人那种痛苦,难以理解,就找老师要了一根胃管,自己给自己上一次。胃管刚过鼻咽部,到达食管,那种痛苦,很难以描述出来,越往后越难受。老人的双眼血红,明显的缺乏休息。我便握着老人的双手说:“爹爹,别怕,晚上我在这边陪您,您可以好好休息了,有什么事,轻轻抬下手,我就能看到。”话音未落,老人也紧紧的攥着我的手,用力的点点头。查看完病人,待所有生命情况比较平稳了,我关掉了刺眼的灯,留下一个床头灯和廊灯,迅速做好消毒,走向下一个病人。     等到吸痰时,我尽量地轻柔一些,不刺激到老人,担心老人过于紧张,安慰着说到:“没事,爹爹,马上就好了,吸完痰之后,会舒服一点,马上就好……”直至做完操作,老人也十分配合,甚至闭上眼睛,静静的躺着。整个班,不断地在病房疾步走着,不敢跑,担心出汗后,护目镜会起雾,这样很影响视线。     大概23点左右,同事管床的一个病人,针肿了,束手无策,我们过去大概评估了下,80多岁的老人,血管情况很差,病人神智不清,自身凝血功能又不好,双下肢浮肿,两条手臂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和皮下淤血,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颈部静脉。两个同事帮我固定体位,眼前隔着面屏和已经起了薄雾的护目镜,带着厚厚的橡胶手套,瞪大了眼睛,也难以看到血管,只能用手指摸了又摸。做好一切准备后,小心翼翼的进针,周围没有一丝的声音,每进一点针,就细细地感觉,是不是快触碰到血管了……终于看见了回血,我们几个相互看了一眼,长叹了一口气。迅速地脱针芯,固定好之后,回过头来看了下时间,已经凌晨了。     处理好所有事,交完班,脱下防护服,回到更衣室,身上都已经湿透了,这个时候才感到了阵阵凉意和全身的酸痛。同事过来问我:“孙宇,你的鼻梁痛不痛,护目镜压的我鼻子都快废了。”我笑嘻嘻的说:“还好,男生皮厚。”周围的人都在笑,这时候大家好像都忘记了疲惫。事实上我的鼻梁和两侧脸颊都肿了,上班的时候,眼睛感觉像是要被挤出来的。     我们的小团队虽然是临时组建的,但默契程度却是日渐增高。转眼间,出来已经半个月了,每天都是进行着重复且不可预知的事,但更多的是欣慰。病人也是每天都在变化,不断地有病人,转危为安,病情稳定,每送一个病人去普通病房,我们都感觉全身都轻松了,下班时,恨不得蹦蹦跳跳的回家。     三月,武汉樱花率先打破两个月来的单调颜色,大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之势。     在阳光下,花蕊纵情地绽放,向祖国母亲和各省兄弟姐妹展现最美的自己。     在春风下,花枝轻轻地摇曳,向每一位曾经支援和关心武汉的亲人发出召唤。     在雨露下,根枝紧紧地拥抱大地,向每一位一直在坚持的湖北人发出赞扬。         武汉,有你们,会更好;     湖北,有你们,会更好;     中国,有你们,会更好!
  • 24
    2020/03
    我们一直都在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仿佛让时间停止下来,人传人的专家共识,更增加了烧伤患者的恐慌和焦虑情绪。一方面,他们担心伤口不能来换药会导致感染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担心门诊停诊后他们的伤口怎么办?      烧伤是一种意外,及时的伤口处理,可阻止损伤进展,明显缩短病程,并加速伤口愈合。基于伤口的特殊性,为满足患者伤口就医和换药的需求,我科烧伤门诊作为特殊专科在疫情期间一直未停诊。专家团队带领医护一直都在坚守着。医护不仅承担着伤口诊疗换药,还承担着大量心理疏导工作。      随着疫情的严重性增加,而医院又是人群密集地,是疫情防控重中之重的地方,为响应政府不出门,控制疫情传播途径的需要,烧伤门诊在科领导的倡导下,医护人员纷纷主动报名,迅速组建了一组由专家、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和专科护士组成的团队,为患者提供居家换药指导和咨询。对前来就诊的患者,首先测量体温,接诊的医护仔细询问病情和接触史,排除心冠肺炎,诊疗和换药后,主动出示自己的电话号码,微信和QQ,并根据患者的伤口情况,捐赠先进的伤口敷料,使患者伤口舒适并减少来医院换药的次数。患者居家后,医护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的方式,灵活地安排咨询服务,再次耐心地讲解换药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后期的疤痕预防,甚至解答跨学科的提问和新冠肺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烧伤门诊以这种全程规避人员集聚风险的方式,热情地为广大烧伤患者服务。     丁汉梅主任护师,今年四月份即将退休的老书记,在疫情面前主动承担了科室的物资供应工作,丰富的物资保障了病房的供应。除此之外,她每天坚持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回复患者咨询,平均每天咨询量可达8例左右。烧伤门诊的护士老师们,在2月15日一并调入新冠肺炎感染病房后,也都一直坚持为居家患者答疑指导。护士刘新自己身患癌症,从感染病房回到酒店后,总是第一时间打开手机,给病人做线上咨询指导。护士王春的老公,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昏迷中,她把老公的护理时间列表后交待给儿子,毅然奔赴一线病房,常常深夜还在酒店回复病人咨询电话。这样的事例在门诊老师中是常态,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这是我们肩负的职责所在。截至目前为止,烧伤门诊线上咨询人次达417人。      在这种特殊时期,我们都在尽自己的能力给患者最大的帮助。面对疫情,我们一直都在,不言畏惧,勇敢面对,努力为烧伤患者排忧解难。作为一线抗疫战士,我们一直都在,为烧伤患者服务,为抗击疫情作战!
上一页 12...1011121314...2223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