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中老年人会发现自己全身疼痛,甚至轻微磕碰就会发生骨折,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与骨质疏松的关系较大。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极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真面目,教你如何科学预防!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骼中的钙和蛋白质大量流失,导致骨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甚至断裂。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疼痛、驼背等表现,往往意味着骨骼已严重受损。更危险的是,轻微摔倒、咳嗽或弯腰捡物都可能引发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
二、高危人群
1.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易致骨量流失,建议每年查骨密度,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雌激素或双膦酸盐类药物。
2.老年男性:70岁以上、体重过轻(BMI<18.5)者需重点预防。
3.长期卧床者:被动活动肢体或借助器械锻炼,减少骨废用性流失。
三、科学预防
1、补充关键营养素
• 钙剂:
每日钙摄入量:50岁以上人群建议1000-1200mg(如500ml牛奶+100g豆腐≈600mg钙)。
食物来源: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芥菜)、小鱼干等。
• 维生素D:
促进钙吸收,每日推荐摄入量800-1000IU。
食物来源:深海鱼(如三文鱼)、蛋黄、蘑菇,同时多晒太阳(每天10-15分钟,裸露四肢皮肤)。
2、坚持负重运动
• 推荐运动:
负重运动:快走、慢跑、爬楼梯、跳舞、网球等,通过重力刺激骨骼生长。
抗阻训练:举哑铃、弹力带练习,增强肌肉力量以保护骨骼。
频率: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避免久坐(如连续坐超1小时需起身活动)。
3、规避危险因素
戒烟限酒:吸烟影响骨代谢,过量饮酒抑制成骨细胞活性。
控制咖啡/浓茶:每日咖啡因摄入<300mg(约3杯美式咖啡),避免浓茶影响钙吸收。
谨慎用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某些利尿剂时,需定期监测骨密度,遵医嘱调整方案。
4、预防跌倒
• 居家安全:卫生间铺防滑垫、安装扶手,保持室内光线充足,避免地面杂物。
• 穿着:穿防滑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
• 平衡训练:练习单脚站立、瑜伽树式动作,增强身体稳定性。
5、定期筛查
• 骨密度检测: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绝经早期、长期服药者,建议每1-2年检测一次
• 早发现早干预:若骨密度T值≤-2.5(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如补充钙剂、使用抗骨吸收药物)。
通过科学管理,骨质疏松可有效预防,尤其建议40岁后提前储备骨量,降低老年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