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一位宝妈因各种原因主动或被动决定结束哺乳旅程,或宝宝自然断乳时,“回奶”就成为重要的一步。如何科学回奶,对这段珍贵的旅程进行温柔告别,避免暴力回奶带来的痛苦和乳腺炎风险,是不少宝妈关注的点,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产后科学回奶。
一、 乳汁的分泌的“供需原则”:
1. 刺激产生:宝宝吸吮或吸奶器排空会刺激大脑分泌催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汁的分泌。
2. 需求减少,产量下降:当吸吮或排空的频率和强度降低,传递给大脑的信号是“不需要那么多奶了”,身体会逐渐减少催乳素分泌,乳汁产量自然下降直至停止。
3. 乳腺组织退化:停止哺乳一段时间后(通常数周至数月),乳腺腺泡和导管会逐渐萎缩退化回非哺乳状态。
科学回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温和地减少刺激,让身体自然调整。
二、 科学回奶的关键原则
1. 循序渐进是王道:若非突发情况,切忌“突然断崖式”停喂!这会导致严重胀奶、堵奶,极大增加乳腺炎风险。
2. “不排空”但“缓解不适”:目标是减少刺激,不是让乳房硬得像石头。过度胀痛时可适当排出少量乳汁到舒适状态,但切莫反复排空。
3. 关注自身感受:回奶速度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时间表,以妈妈舒适为准,莫强求时间点。
4. 预防乳腺炎:始终是重中之重!留意乳房红肿热痛、硬块、发热等症状。
三、 科学回奶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自然渐进法(推荐首选)
最简单的退奶方法就是停止哺乳,这是最符合生理、最安全舒适的方法,尤其适用于泌乳量已相对平衡的妈妈。
1. 减少哺乳或吸奶次数:先停最不重要的那一次哺乳或吸奶,逐步推进,从一天喂6次 -> 减到5次 -> 稳定几天 -> 减到4次 ... 以此类推。最后减少晨起和夜间的哺乳:通常这两次泌乳素水平高,奶量相对多,放在最后减少。
2. 缩短每次哺乳或吸奶时间:如果宝宝还在吃,可以每次减少几分钟。如果用吸奶器,减少吸奶时长。
3. 延长哺乳或吸奶间隔:比如原来3小时一次,延长到3.5小时,再逐渐到4小时、5小时... 让乳房有更长的“休息”时间。
4. “挤软不挤空”原则:在减少次数或延长时间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明显胀痛不适,可手挤少量,轻柔地只挤出少量乳汁,达到缓解胀痛、舒适即可,不要追求排空或吸软。排空相当于告诉身体“还要喂奶”,会刺激继续产奶。尽量避免吸奶器:因吸奶器效率高,容易刺激过度排空。
5. 全程冷敷:在感到胀痛时,或每次减少哺乳或吸奶后,立即冷敷乳房(避开乳头乳晕)。可减轻组织水肿、收缩血管、缓解疼痛、抑制泌乳。避免热敷:热敷会加速血液循环,反而促进泌乳,加重胀痛。
方法二:药物辅助法
常用的退奶药有:
1)生麦芽60-90g,水煎当茶饮,每日1剂,连服3~5天;
2)芒硝250g分装两纱布袋内,敷于两乳房,湿硬时更换;
3)维生素B6 200mg,每日3次,连服3~5天。
4)甾体激素、溴隐亭等不推荐作为一线退奶药物。
重要提示:
* 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不能代替渐进过程!即使服药,也需要配合“减少刺激”和“挤软不挤空”的原则,只是药物帮助更快地抑制产奶。服药期间仍需关注乳房情况,避免严重胀奶。
四、 回奶期间的“后勤保障”
1. 穿戴合适内衣:
选择支撑力好、无钢圈、尺码合适的运动内衣或哺乳内衣。
提供适度支撑,减轻晃动带来的不适感,但不能过紧压迫乳房,否则可能堵奶,导致乳腺炎。最好能24小时穿着(包括睡觉),直到乳房完全软下来不再产奶。
2. 饮食调整:
减少汤水摄入:避免大量喝汤、喝水、喝粥等。口渴时可饮用生麦芽水。
避免下奶食物:如鲫鱼汤、猪蹄汤、酒酿、花生、丝瓜、茭白等。
3. 避免刺激乳房:
洗澡时避免热水长时间冲淋乳房,水温稍低,避免揉搓乳房。
避免和宝宝过度亲密的肌肤接触(尤其是胸部),以免刺激喷乳反射。
避免按摩乳房(除非是轻柔缓解胀痛,且由专业人士操作)。
4. 缓解疼痛:
可冷敷,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胀痛和可能的低烧(需排除乳腺炎)。这些药物哺乳期通常安全,且回奶期间不哺乳则更无顾虑。
五、 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可能乳腺炎)
* 乳房局部出发红、发热、肿胀、剧烈疼痛。
* 触摸到硬块且压痛明显,长时间不缓解。
* 出现发烧(>38.5℃)、寒战、全身酸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
* 乳头有脓性分泌物。
出现以上任何一点,请立即就医(乳腺外科或妇产科)!
六、 心理调适
回奶不仅是生理过程,也可能伴随情感波动(如不舍、愧疚、解脱感),请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无论哺乳了多久,你都已经为宝宝付出了爱和努力。断乳是养育路上的一个自然阶段。
重要提示:产后回奶是哺乳期结束时的自然过程,但也需要科学指导以避免不适和乳腺炎风险。这篇科普旨在提供安全、舒适、循序渐进的回奶方法。如果在回奶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反复胀痛硬块、疑似乳腺炎),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哺乳顾问。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最重要。祝回奶顺利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