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行走一段距离后,突然感觉下肢疼痛、酸胀或乏力,休息几分钟后症状就明显缓解,再次行走又会重复出现。别小看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它很可能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出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下肢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这些病变让下肢供血不足,肌肉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活动时就会产生疼痛,而休息时身体对血液需求减少,疼痛也随之减轻,这种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间歇性跛行”。
随着病情发展,下肢血管病变会越来越严重。患者即使处于休息状态,也可能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更危险的是,下肢缺血会导致皮肤温度降低、颜色变紫,伤口难以愈合,一旦发生破损或感染,极易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那么,糖尿病患者该如何预防下肢血管病变呢?首先,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将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维持在理想范围,能有效延缓血管病变进程。其次,日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下肢保暖,避免穿过紧的鞋袜,防止外伤,每天检查足部,观察是否有伤口、水疱等异常。
一旦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发凉疼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下肢血管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病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