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体内有一条维持生命的高速公路——肺动脉,它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肺部补充氧气。如果某天,这条高速路突然被一块“路障”堵住,血液无法通行,这就是肺栓塞。这块“路障”,通常是一块从身体其他部位(最常见的是腿部深静脉)脱落并随血液漂流而来的血栓。
一、 血栓如何形成?——危险的“路障”起源
1、血流变慢:长时间不动(如长途旅行、手术后卧床)时,腿部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2、血液变稠:脱水、某些疾病(如癌症)或药物(如激素)会让血液更容易凝结。
3、血管壁受伤:手术、创伤、静脉炎症都可能损伤血管内壁,触发凝血。
4、血流动力学改变或风湿免疫相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或易栓基因相关的易感人群。
敲重点:当腿部或上肢深静脉形成的血栓脱落,它便成为一颗危险的“漂流炸弹”,随血流进入心脏,最终被泵入肺动脉系统,引发堵塞。
二、 警报信号:身体发出的求救信息
肺栓塞的表现差异巨大,取决于堵塞的严重程度:
轻微堵塞(小路障): 可能仅感到呼吸有点急促或胸口隐隐作痛(尤其在深呼吸时),有些人会突然轻微咳嗽(偶带血丝)。这些信号极易被忽视或误认为劳累。
严重堵塞(主干道封路):情况危急。表现为突然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心跳极快、头晕甚至昏倒、嘴唇或指尖发紫(缺氧)。这是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的紧急状况!
注意:腿部警示(最常见源头信号): 约半数患者发病前会出现单侧小腿/大腿的肿胀、疼痛、发红、发热——这提示深静脉血栓(DVT)的存在,是肺栓塞的重要前兆。
三、 谁是高危人群?——风险画像
静止不动者:长期卧床病人、长途旅行久坐者(“经济舱综合征”)、办公室久坐族。
手术/创伤患者:尤其大型骨科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严重创伤后。
内在因素携带者:
遗传易栓症:家族有血栓病史。
癌症患者及接受治疗者。
怀孕期及产后女性。
服用雌激素药物者(如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肥胖人群。
吸烟者。
老年人。
四、 生命通道保卫战:预防与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从源头开始杜绝血栓的形成。
1)动起来!:简单、直接、经济、实用: 长途旅行(飞机、车船)每小时起身活动,伸展腿部;办公室工作定时起身走动;卧床病人遵医嘱进行踝泵运动(勾脚背-绷脚背)。
2)充足饮水:温水就行。避免脱水导致血液粘稠。
3)梯度压力袜:高风险人群(如术后)穿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极高危人群(如重大骨科手术后)医生会处方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预防。
5)手术预防:若已存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又无法服用抗凝药物的病史可积极予以滤器置入治疗,阻挡血栓回流。
及时诊断与治疗:
诊断工具:医生会结合症状、验血(D-二聚体筛查)、影像检查(CT肺动脉造影是“金标准”、超声检查腿部静脉等)综合判断。
核心治疗——抗凝“溶栓”:
抗凝药物(主力军): 阻止血栓变大和新血栓形成,身体会逐渐溶解已有血栓。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需监测)、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新型口服药(服用简便)。
溶栓治疗(急救手段): 对危及生命的大面积肺栓塞,医生会使用强力药物快速溶解血栓,风险较高但救命关键。
手术/介入取栓(特殊情形): 当药物无效或患者情况极其危急时考虑。
长期管理: 多数患者需服用抗凝药至少3个月,部分高风险人群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并定期复诊。
五、 关键行动指南
警惕腿部信号: 单腿不明原因肿痛,及时就医。
识别呼吸困难: 突发、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或胸痛(尤其深呼吸加重),切勿拖延。
高风险人群加强预防:了解自身风险,严格遵循医生建议的预防措施。
急救意识:出现严重症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昏厥),立即拨打120! 时间就是生命。
肺栓塞虽凶险,却是可防可治的疾病。理解其成因,识别警示信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关键时刻迅速反应,就能有效守护这条生命氧气的输送通道。健康常在无声处警醒,生命总在警惕中延长——每一次起身活动,都是对血栓的无声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