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好端端地站着,突然脸色煞白、出冷汗,然后就像断了电的机器人一样,软绵绵地倒了下去……几分钟后,又自己慢慢清醒过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这不是电影特效,也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它有一个听起来很专业,但其实很常见的名字——晕厥。
晕厥定义:是指由于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即大脑整体血流短暂减少)导致的短暂性、自限性的意识丧失、其特点是发作迅速、持续时间短暂、并能自行完全恢复。
划重点:针对晕厥临床上首要鉴别的是脑源性或心源性晕厥。通俗来讲就是脑袋或心脏的实质性病变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此时需根据具体病因针对性治疗才能避免再发。若你已排除了脑袋和心脏血管或心脏节律问题引起,多半与自主神经调节相关,此时最重要的是学会识别并预防。
因此建议首次发作时,一定先于医院就诊排除心脑疾病后并完善直立倾斜试验检查明确。
也许听起来还是有点云里雾里的,别害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晕厥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一秒断电”的背后,到底上演着怎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内部大戏”!
第一幕:总指挥部的“节能模式”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精密的王国,而大脑就是位于首都的“总指挥部”。这个指挥部超级耗电(氧气和血糖),而且极其娇气,必须通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血管)一刻不停地输送能量,它才能正常工作。
正常情况下,心脏这个“水泵”勤勤恳恳地工作,把血液泵上高楼,直达大脑。一切井然有序。
然而,突发情况来了!可能是:
情绪过山车:看到血、极度恐惧、激动或疼痛(比如打针)。
特定的姿势:有些人比如打麻将或喝茶时诱发。
排便:特别是男性排尿后,膀胱压力骤降。
环境挑战:站得太久、身处闷热拥挤的车厢。
姿势闪电战:蹲久了猛地一下站起来。
、、、、、
这时,身体里的“安保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可能会启动误判形势!它以为:“不好!血压暴跌!要出大事了!” 于是,它果断下达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指令:“全体注意!启动一级节能预案!优先保障底层生命供给,总部暂时断电!”这个指令的具体操作就是:让外围血管扩张,同时让心跳减慢。结果就是,通往大脑的“高速公路”突然没了压力,血液上不去啦!
第二幕:“黑屏”瞬间的慢动作回放
总指挥部(大脑)一旦断电,会发生什么?
1. 预警信号(可别忽略它!):在彻底“黑屏”前几秒,系统通常会发出警报:眼前发黑、耳鸣、头晕、恶心、出冷汗。这就像电脑蓝屏前的提示一样珍贵!
2. 强制关机:然后,唰一下!画面中断,意识丧失,身体不受控制地倒下。
3. 机智的“重启”:但你发现了吗?人一倒下,通常很快就能醒过来。这不是巧合,而是身体的完美设计!一旦变成平躺姿势,地球引力这个“坏蛋”就帮不上忙了,“水泵”(心脏)不用再那么费力地把血往上泵,血液又能轻松回流到大脑。
于是,总指挥部电力恢复,系统重启成功!你醒了过来,可能还有点懵,但一切恢复正常。
如果你是“旁观者”:
1. 扶住他,让他安全躺下:防止摔倒造成的二次伤害。这是最重要的!
2. 垫高双腿:让腿高于心脏水平,这个简单的动作能神奇地帮助血液回流大脑。
3. 保持畅通:解开过紧的衣领、腰带,保持周围空气流通。
4. 等他醒来:通常几十秒到一两分钟就会转醒。醒来后不要急着让他站起来,让他平静地休息一会儿。
5. 若5分钟仍未苏醒或出现抽搐,醒后意识障碍,记忆障碍,胸闷胸痛等其他不适时,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就诊,可能此时并非之前。
如何预防这场“意外断电”?
对于常见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你可以:
避免诱因:别饿肚子、避免长时间站立、处在闷热环境。
慢一点:起床、站起时动作放缓,遵循“慢三拍”原则。
喝水:保证充足的血容量。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
识别预警:学会识别“眼前发黑、出冷汗”等前兆,并立刻采取行动(坐下或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