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用药科普小知识:科学用药,稳控血糖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量:51次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许多糖友对用药存在诸多疑问,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些关于降糖药的小知识。

一、药物种类知多少?

降糖药物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医生会根据您的糖尿病类型、血糖水平、体重、肝肾功能等情况为您“量身定制”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口服降糖药

·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是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对体重影响小或略有减轻,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石用药。

· 磺脲类(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来降糖。效果较强,但需注意可能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同样是促胰岛素分泌,但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 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通过延缓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一般不引起低血糖。

·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通过增加体内“肠促胰素”水平,智能地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降糖效果平稳,低血糖风险小。

·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通过让多余的糖分从尿液排出体外而降糖,同时还具有减重、降压、保护心脏和肾脏的额外益处。

· TZDs类(如吡格列酮):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能引起水钠潴留(水肿)和体重增加,需谨慎使用。

2. 注射类降糖药

· 胰岛素:当口服药效果不佳或胰岛功能严重衰退时,胰岛素是最有效的降糖武器。种类包括长效、中效、短效和预混胰岛素,需皮下注射。

·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 2型糖尿病患者:在特定阶段(如病程较长、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妊娠等)也需要使用胰岛素。

· 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同样是基于“肠促胰素”原理的注射剂,能有效降糖、减重,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每周注射一次较为方便。

二、科学用药牢记“五要”“五不要”

【五要】

1. 要遵医嘱:严格按医生处方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更换品种或停药。

2. 要定时定量:尤其是促泌剂和胰岛素,定时定量有助于平稳血糖,防止低血糖。

3. 要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是调整用药方案的依据,了解药物疗效。

4. 要知晓副作用:了解所用药物常见的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咨询医生。

5. 要告知病情:看其他病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五不要】

1. 不要迷信“特效药”:切勿相信所谓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或保健品,这些产品可能非法添加降糖成分,导致严重低血糖或肝肾功能损害。

2. 不要跟风用药:别人的“好药”不一定适合你,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

3. 不要害怕胰岛素:胰岛素不是“毒品”,它是身体必需的激素。该用时及时使用,能有效保护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

4. 不要只吃药不测糖:用药和监测如同“开车要看路”,缺一不可。

5. 不要忽视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必须与饮食控制和合理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三、特别提醒:警惕低血糖!

使用胰岛素和某些口服药(如磺脲类)时,低血糖是最常见且危险的不良反应。

· 症状:心慌、手抖、出汗、饥饿、头晕、视力模糊等。

· 应对:立即食用15-20克快速升糖的食品,如2-4块方糖、半杯果汁、1大勺蜂蜜。15分钟后复测血糖,若仍未升高则重复上述步骤。

糖尿病用药是一门科学,是医患共同努力的过程。与您的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建立“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五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综合管理策略,是稳定血糖、享受健康生活的长久之道。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科普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具体用药请务必咨询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