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透视”胰腺炎:影像如何为诊疗指路?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量:32次

上腹部突发剧烈疼痛、弯腰屈膝才能稍缓解,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警惕胰腺炎。作为常见急腹症,胰腺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起病急、进展快,若延误诊治可能引发休克;慢性病程迁延,长期可导致胰腺功能损伤。多数人知道抽血查淀粉酶能辅助诊断,但放射科影像检查才是医生“看见”胰腺内部病变的关键,从明确病因到评估病情,都离不开它的“火眼金睛”。

胰腺炎的核心问题是“胰腺炎症与损伤”,但仅靠症状和血液指标,无法准确判断胰腺是否有水肿、坏死,炎症是否蔓延到周围器官,是否存在胆结石等病因,而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胰腺炎影像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和MRI,各有适用场景。

急性胰腺炎多由胆结石、暴饮暴食、饮酒诱发,首要任务是区分“轻症”和“重症”。超声检查无辐射、价格低,适合急诊初筛,主要排查“胆结石”(最常见病因),看胆囊内是否有结石、胆管是否扩张,也能初步评估胰腺是否水肿、体积增大。但超声易受胃肠气体干扰,若胰腺周围气体多,可能看不清细节,此时需进一步做CT。

CT是急性胰腺炎评估病情的“金标准”,通常需做增强CT(注射少量含碘对比剂)。轻症急性胰腺炎时,CT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部水肿、体积增大,周围有少量渗出液,此时保守治疗即可恢复;重症时,胰腺会出现“坏死灶”(增强CT上呈“黑色无强化区”),周围渗出液增多,甚至形成“胰腺脓肿”,若炎症蔓延到腹腔,还可能出现腹水、肠麻痹。医生根据这些特征分级,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甚至手术引流积液。

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长期饮酒导致,症状隐匿,如反复上腹痛、消化不良、血糖升高,放射科检查的核心是发现“胰腺的不可逆损伤”。CT能识别“胰腺钙化”——长期炎症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钙盐沉积,在CT上呈“白色斑点或条索状”,这是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还能看到胰腺萎缩、胰管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MRI无辐射,适合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其“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清晰显示胰管全貌,明确是否有胰管结石、狭窄,还能通过特殊序列区分胰腺的纤维化区域与正常组织,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做胰腺炎影像检查也有注意事项。超声检查需空腹8小时以上,避免胃肠气体干扰;CT若为增强扫描,需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史、肾功能情况,检查前空腹4-6小时;MRI检查,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者不能做,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超声和MRI无辐射,适合儿童、孕妇或需多次复查者;CT有辐射,但急性胰腺炎检查剂量低,临床认为“获益大于风险”。同时,检查并非“越多越好”,急性轻症患者症状缓解后可能无需重复CT,慢性患者定期复查(每1-2年一次)即可。

放射科检查能帮医生“看见”胰腺炎,但预防更重要。日常少饮酒、避免暴饮暴食、定期检查胆囊(及时处理胆结石),就能大幅降低胰腺炎风险。若出现上腹痛伴腰背痛,别硬扛,及时就医并配合影像检查,才能让病情得到精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