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机构中,放射科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患者闻“辐”色变。不过只要患者在检查时做好科学防护,就能够既保证诊断质量,又最大程度降低辐射暴露风险,以下是一些放射防护知识点。
首先,主动告知特殊情况,这是防护的首要前提。例如备孕、已怀孕或哺乳期女性,需提前明确告知医护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
其次,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规范配合检查。检查时需按要求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皮带、手机、钥匙等),这些物品会在影像上形成伪影,可能导致重复检查,增加辐射暴露次数;检查过程中保持固定姿势,避免随意移动,确保一次成像成功,减少二次曝光的可能。
再者,合理利用防护设备,保护非检查部位。医护人员会提供铅衣、铅帽、铅围脖等防护用品,按需取用,规范穿戴,重点保护甲状腺、生殖器官、眼睛等辐射敏感部位。检查时非必要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陪同人员需在防护区外等候。
最后,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减少辐射累积。放射检查并非“越多越全越好”,需在医生评估病情后,确认有明确检查指征时再进行;若短期内需多次检查,可与医生沟通,优先选择辐射剂量更低的检查方式,或调整检查间隔,避免辐射剂量叠加。
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剂量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只要做好以上防护,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配合、主动防护,才能让检查既安全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