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解码”肠梗阻:影像如何揪出肠道“堵点”?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量:37次

“上腹痛得打滚,吃什么吐什么,好几天没排便排气了”——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堵车”了,医学上称为“肠梗阻”。作为常见急腹症,肠梗阻若不及时疏通,可能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以为靠症状就能判断,但放射科影像检查才是精准找到“堵点位置、堵塞原因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就像肠道的“导航仪”,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清晰依据。

为什么肠梗阻必须做影像检查?仅凭“腹痛、不排便”等症状,医生无法回答三个核心问题:肠道真的堵了吗?会不会是阑尾炎、胆囊炎等疾病误诊?堵在哪里,是小肠还是大肠?为什么堵,是粪块、肿瘤,还是肠粘连卡住了肠道?堵得严重吗,肠道有没有缺血坏死风险?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治疗方向——比如粪块堵塞可能只需灌肠通便,而肿瘤或肠坏死则必须紧急手术。放射科检查能通过不同技术,直观呈现肠道的“堵塞信号”,是肠梗阻诊断的“金标准”,常用手段包括腹部X线片、CT,偶尔用超声或MRI。

一、腹部X线片(俗称“立位腹平片”)是肠梗阻的首选初筛检查,无创伤、价格低、10分钟内出结果,能快速判断“是否有梗阻”。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少量气体分布均匀,不会有明显积液;肠梗阻时,堵塞部位上方的气体和液体无法排出,会形成特征性的“气液平面”——立位X线片上,像“多个高低不一的小水坑,上方飘着气体”,这是肠梗阻最典型的表现。同时,堵塞部位上方的肠管会扩张:小肠直径超过3cm(正常约2-2.5cm),呈“弹簧状”排列;大肠直径超过6cm(正常约4-5cm),结肠肝曲、脾曲扩张可能提示大肠梗阻。不过,X线片分辨率低,无法确定具体堵点和原因,也看不出肠道是否缺血,若细节不明确,需进一步做CT。

二、CT(尤其增强CT)是肠梗阻精准诊断的“核心手段”,能像“放大镜”一样看清肠道细节,解决“堵在哪、为什么堵、严不严重”的问题。定位堵点时,CT能清晰显示肠道走行,通过“肠管扩张与塌陷的交界区”确定位置——比如扩张小肠与塌陷大肠交界在回盲部,可能是小肠梗阻;扩张大肠与塌陷直肠交界在结肠某段,多为大肠梗阻。

明确病因时,不同病因有特征表现:肠粘连(腹部手术后常见)可见扩张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条索状牵拉”;粪石或异物呈“高密度结节”,异物还能看到具体形态;大肠肿瘤导致的梗阻,可见结肠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软组织肿块”;疝气卡住肠管,能看到“肠管从腹壁缺口凸出去,卡在疝囊里”。判断严重程度时,CT能识别肠缺血坏死信号:肠壁增厚水肿呈“双层壁”,增强CT上缺血肠壁“不发亮”(无血液供应),腹腔内出现“水样低密度区”(腹水),一旦出现这些信号,需立即急诊手术。

三、做肠梗阻影像检查也有注意事项。腹部X线片(立位)无需特殊准备,按要求站立或侧卧、憋气10秒即可;CT若为增强扫描,需提前4小时空腹(避免呕吐误吸),告知医生造影剂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呕吐严重者需先胃肠减压(插胃管引流)。特殊人群中,婴幼儿优先选无辐射的超声,孕妇除非怀疑肠坏死,否则避免CT,可选MRI(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此外,出现症状超过6小时别硬扛,早检查早处理,早期梗阻靠保守治疗(灌肠、胃肠减压)就能缓解,等到肠坏死再手术,不仅风险高,还可能留后遗症。

从初筛的X线片到精准诊断的CT,放射科检查全程为肠梗阻诊疗“保驾护航”。日常若有腹部手术史、长期便秘或肠道肿瘤病史,要警惕肠梗阻风险,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让影像技术帮你快速找到肠道“堵点”,早日恢复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