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高、湿度大:蚊子尤其喜欢潮湿、高温的环境,25℃~30°C是它们最活跃的温度区间。
人体气味与体温吸引蚊子:汗液、呼出的二氧化碳、乳酸等气味会吸引蚊子。
夏季衣物单薄:裸露的皮肤增多,为蚊子提供了“下口”的机会。
被叮咬后怎么办?
正确处理步骤
蚊虫叮咬以后不要反复抓挠,一般10~15分钟后,痒感就会明显消失。可用肥皂水或盐水清洗止痒,也可冷敷减轻肿胀、缓解瘙痒。
外用药膏: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抗过敏膏(如地氯雷他定凝胶)、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药物进行处理。
避免抓挠:抓破可能继发感染。
就医指征
叮咬后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出疹或意识改变,警惕登革热、脑炎等虫媒疾病,需立即就医。
反应剧烈,出现全身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抓伤后出现红肿扩大、流脓,应警惕细菌感染。
如何有效预防蚊虫叮咬?
环境防控最关键
清除积水:如花盆底托、水桶、下水道等,是蚊虫滋生地。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挂蚊帐:尤其是卧室,防止夜间叮咬。空调+电蚊拍+蚊香组合拳:适用于室内灭蚊。
个人防护要做足
穿浅色、长袖衣物,尽量遮挡住皮肤。
外出前涂抹驱蚊剂,常见有效成分包括:
避蚊胺:防蚊、防叮效果好,对皮肤和粘膜有一定刺激性。羟哌酯类(派卡瑞丁):对皮肤刺激小、毒性小,儿童友好
驱蚊酯:相比避蚊胺和羟哌酯,防蚊效果、持续时间都稍逊色,但更低毒、更安全
除虫菊酯:通过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诱导昆虫持续兴奋,最后麻痹而死亡。通常用于衣物处理,而非直接用于皮肤,正确使用下是安全的,但长期接触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神经感觉异常等症状。柠檬桉叶油、薄荷油:植物来源,作用时间较短,适合轻度户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