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报告解读四——纵隔区病变一
供稿: 发布时间:2023-06-21 浏览量:1789次
      随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胸部CT检查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纵隔区的病变被检出。很多人一拿到放射科报告纵隔占位等就会恐慌、焦虑。其实不然,我们平时检出的纵隔占位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胸部CT纵隔区病变之纵隔占位性病变。下一期介绍纵隔区病变之心脏大血管病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纵隔。纵隔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纵隔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纵隔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即使肿瘤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前纵隔常见肿瘤有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脂肪瘤等,中纵隔常见肿瘤有淋巴结、转移瘤及支气管囊肿等,后纵隔常见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等。
      一、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1)型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2)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3)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一般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自觉有胸痛、胸闷及气短,诊断主要靠CT或MRI检查。  

      二、皮样囊肿及畸胎类肿瘤,按国内外统计,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居第二位。皮样囊肿常以外胚层为主,囊内含有皮脂腺、毛发及胆固醇结晶,畸胎瘤则来自各胚层,除皮脂腺、毛发外,骨、软骨及牙齿,易由X线或CT检查显出,常位于前下纵隔,主要症状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及气短。此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但有40%最后发生恶性变。实质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恶性的,呈园形或卵园形,此与轮廓光滑的皮样囊肿完全相反,个别畸胎瘤呈分叶状,阴影密度一般均匀,术前X线或CT检查有骨、牙齿于肿瘤之内,诊断即可明确。治疗主要是手术摘除。 



      三、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少数病例是位于后纵隔或胸内其它部位。其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三位。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上常无症状,只是在常规胸部X线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有胸闷、胸痛、咳嗽及气短。如系恶性则症状明显且生长较快,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据文献报告,胸腺瘤可伴发免疫缺陷状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与重症肌无力有一极不寻常的关系。胸腺瘤病人重症肌无力发生率约为20%。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




      四、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五、胸腔内任何类型的淋巴瘤,均可发生于中或后纵隔,但前纵隔是胸内淋巴瘤最常好发部位,其次肺实质和胸膜也可发生淋巴瘤。淋巴瘤是4岁以上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一组纵隔肿瘤病例中,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儿童纵隔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75%以上。

      六、支气管囊肿和食管囊肿形成是:由于支气管和食管均发源于前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有部分胚芽细胞脱落至纵隔内即成囊肿。支气管囊肿:常见于气管分叉或主支气管附近,位于前纵隔,向一侧胸腔突出,囊肿内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外层有平滑肌及软骨,囊内含粘液。如无并发症,一般无症状。小儿有时可产生呼吸道、食管压迫症状。如囊肿破入支气管,可继发感染。食管囊肿是与食管壁相连的囊肿。 




      当然,纵隔占位的病变有很多,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类肿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淋巴瘤及支气管食管囊肿。还有心包囊肿、淋巴管瘤等等。纵隔肿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如果发现纵隔肿瘤也不要过于焦虑、恐慌,经过临床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