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9日讯 4月8日,被房颤折磨三年的张奶奶(化名)给武汉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李东升发来了感谢短信,85岁的她激动地说:“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老人曾因反复心悸、胸闷三次住院,长期抗凝治疗又引发消化道出血,在卒中与出血风险间进退维谷。武汉市第三医院多学科会诊发现,患者左心耳犹如不规则口袋,血栓脱落风险极高。
3月28日上午,武汉市第三医院导管室内,经过持续1小时的超精细手术,随着一枚直径25毫米的伞状封堵器在DSA影像中绽开,张奶奶左心耳被成功封闭。
“血管迂曲程度堪比盘山公路,心耳内部还有多个分叶。”李东升说,手术团队影像资料显示,张奶奶血管存在三处超过120度的锐角转折。心内科联合影像科提前两周用三维CT建模,1:1打印心脏模型预演操作路径,量身定制“先调角度、后稳释放”的个性化方案。
手术台上,李东升团队在食道超声实时导航下,操控导管穿越重重弯道。造影显示封堵器展开瞬间,原本湍急的血流戛然而止,残余分流为零。“毫米级操作误差必须控制在0.5毫米以内。”参与手术的李东升主任指着模拟图解释,这相当于在跳动的心脏上穿针引线。
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超1000万,每年约5%发生卒中。对于抗凝禁忌的高龄患者,左心耳封堵是国际公认的解决方案。“从80岁到100岁,生命长度不应被技术局限。”李东升介绍,该院近三年已完成高龄(≥75岁)心律失常介入手术105例。目前,张奶奶已健康出院。作为湖北省心血管疾病房颤中心,该院心内科三年完成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手术超500例。(长江日报记者赵萌萌 通讯员张素华 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