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是第19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的主题为“科技助力,共创未来”。在时代背景下,科技正为我们全面赋能,科技的快速进步为癫痫的诊断、治疗、患者管理及社会支持带来了革命性变化,重塑了癫痫防治模式,“科技赋能”正成为推动癫痫关爱事业迈向新高度的核心动力。科技在癫痫领域目前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对未来发展影响有哪些展望,以下做个简单介绍:
一、科技如何助力癫痫防治?
1. 精准诊断:AI与影像技术的突破
癫痫诊断依赖临床症状观察和脑电图(EEG),但部分患者发作间歇期EEG可能无异常,易漏诊,有局限性,科技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利用AI辅助读图:通过机器学习训练的AI系统可快速分析长程视频脑电图,自动识别癫痫样放电和发作片段,减少人工判读的时间误差(例如,部分算法对局灶性癫痫的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0%)。癫痫术前评估病灶定位方面,多模态影像融合:结合功能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可精准定位致痫灶(如脑肿瘤、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等),为手术提供关键依据。
2. 实时监测:智能设备守护安全
癫痫发作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智能监测设备可实现“全天候守护”。可穿戴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贴片式传感器,可连续监测心率、脑电(EEG)、肌电(EMG)或运动信号,通过算法识别异常模式(如发作前的肌阵挛或心率骤升),并通过手机APP/短信向家属或急救中心报警(例如,部分设备对强直-阵挛发作的识别准确率超85%)。家庭视频监测系统:通过家用摄像头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可自动捕捉发作时的肢体动作,辅助医生判断发作类型。
3. 创新治疗:科技拓展治疗边界
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辅助以神经调控治疗:如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深部脑刺激(DBS),通过植入式电子设备调节异常脑电活动,无创神经调控(如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也在快速发展,为不愿接受手术的患者提供新选择。个体化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基因检测(如全外显子测序)明确癫痫相关致病基因(如SCN1A、KCNQ2突变),可针对性调整药物(如钠通道阻滞剂对某些基因突变更敏感),减少试药风险;AI还可基于患者代谢特征预测药物疗效,优化剂量方案。
4. 患者管理:数字化平台提升依从性
使用远程随访系统:通过互联网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患者可在线复诊、上传用药记录和监测数据,医生实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方便偏远地区患者。患者教育APP:整合疾病知识、用药提醒、急救指南等内容,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管理疾病,减少因认知不足导致的发作加重。
5. 公众教育:科技打破信息壁垒
虚拟现实(VR)科普:比如通过VR模拟癫痫发作场景,让公众直观了解“癫痫发作时如何正确救助”(如避免强行按压、保持呼吸通畅),学会正确合理应对方式。大数据传播: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传播权威科普内容,覆盖更广泛人群,减少误解和歧视,推动社会包容。
二、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癫痫防治有望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推动“关爱”从“被动支持”转向“主动赋能”:脑机接口(BCI)的应用:通过植入式电极阵列采集脑电信号,未来或可实现“发作预警-即时干预”的闭环系统(如自动触发神经调控设备终止发作),甚至帮助部分患者恢复认知或运动功能。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致病基因修复技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癫痫疫苗等新兴疗法也在实验室阶段展现潜力,为“根治癫痫”提供新可能。
科技不仅是癫痫防治的“工具”,更是推动社会理解与包容的“桥梁”。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赋能,“科技助力,共创未来”必将成为癫痫关爱事业的核心底色,让每一位癫痫患者都能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拥抱平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