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山水溪流成了避暑天堂,但“游泳耳”也随之而来,夏季是中耳炎的高发季节,了解如何保护耳朵,才能让玩水更安心。
泳池里的欢声笑语背后,不少人的耳朵正经历着不为人知的痛苦历险。深夜耳鼻喉科夜间急诊,一位父亲带着8岁的儿子焦急万分:“医生,孩子半夜突然捂着左耳喊痛,哭闹不止!”经过检查,孩子的鼓膜充血水肿,确诊为急性中耳炎。原来,前两天孩子有些流鼻涕,家长没在意,想着暑假就带他去水上乐园玩水打水仗,结果半夜耳朵剧痛袭来。
为什么耳朵会“抗议”?玩水后耳朵不适主要源于三种情况:
● 中耳炎,当游泳呛水时,水通过鼻腔进入鼻咽部,其中的细菌沿着咽鼓管蔓延到中耳腔,引发炎症。儿童尤其危险,因为他们的咽鼓管短、平、粗,不像成年人的咽鼓管可阻挡,一旦呛水,污水易进入咽鼓管造成感染。
● 外耳道炎(俗称“游泳耳”)是因水进入外耳道,破坏皮肤保护层,使细菌有机可乘。游泳后立即出现耳道浮肿、疼痛和瘙痒是典型信号。
● 耵聍栓塞,耳屎吸水膨胀后压迫外耳道,尤其在耳屎较多较硬的情况下,会引起疼痛甚至眩晕。儿童外耳道皮肤薄且神经丰富,更易受刺激。
危险信号:从夜间耳痛到发烧中耳炎的危害不容忽视,其症状多样:
● 耳内疼痛,夜间加剧,影响睡眠
● 发热、畏寒、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 耳闷、耳鸣、听力减退
● 幼儿常表现为抓耳朵、哭闹不止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鼓膜穿孔、听力受损,甚至引发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游泳引起中耳炎的原因,还在于游泳很容易呛水。在鼻子呛到水时,很多人习惯马上捏住两边鼻孔往外擤,这样反而会使脏水更容易进入耳道。
六招护耳指南
1.选对场所时机:选择卫生达标的游泳场所,避免野外水域。感冒期间及愈后两周内不要游泳,此时抵抗力弱,易引发感染。
2.佩戴防护装备: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和泳帽,能有效阻挡污水进入耳道,尤其对儿童和曾有中耳炎病史者至关重要。
3.保持呼吸顺畅:调整呼吸节奏,避免水中嬉戏导致呛水。学会正确换气技巧,减少鼻腔进水风险。
4.科学清理进水:外耳道进水后,不要随意掏耳。正确做法是:头偏向进水侧,同侧单足跳,或用手向后上方轻拉耳廓,促使水流出。
5.正确处理鼻水:鼻腔进水后,按住单侧鼻孔轻轻擤出,切勿同时捏住双鼻孔用力擤,以免污水流入中耳。
6.游泳后干燥耳道:用吹风机冷风档(距离耳朵10厘米以上)轻柔吹干耳朵,保持耳道干燥环境。
特别提醒:出现这些症状快就医游泳后若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 持续耳痛超过12小时
● 耳朵流脓或有异味
● 明显听力下降
● 发烧伴耳部不适
● 幼儿持续抓耳哭闹
耳道健康的人,游泳后只需单脚跳几下,让水流出来即可。但儿童因咽鼓管发育不成熟,呛水后感染风险显著增加。耵聍较多的人,最好在游泳前请医生清理耳道,避免耳屎遇水膨胀引发疼痛。这个夏天,注意安全也要做好防护,别让耳朵在夏天“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