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身体的“无声警报”
                            “过去我们接诊的患者多以中老年为主,但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白领、学生患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耳鼻喉科陈应超副主任指出,“长期熬夜、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都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危险因素。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使得这一疾病不再是中年人的‘专利’。”
28岁的程序员小李就是一位突聋患者。据他回忆,在连续加班一周后,他患上了感冒,随后一天早上醒来,发现左耳像塞了一团棉花,声音变得遥远而模糊,并伴有持续的尖锐耳鸣。起初他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并未在意。直到两天后症状毫无缓解,他才匆忙就医,被确诊为“重度特发性突聋”。经过住院紧急治疗,小李的听力得到了部分恢复,但他仍然后悔不已:“如果早点来医院,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们常说‘时间就是大脑’(针对脑卒中),对于突聋,可以说‘时间就是听力’。”陈主任强调,“发病后的72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通过及时的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听力恢复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延误治疗,内耳毛细胞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
陈主任提醒:一旦出现突然的听力下降、耳鸣或耳闷,切勿抱有“休息一下就好”的侥幸心理,应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需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因为听力恢复可能需要一个过程。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学会释放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均衡饮食,加强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和高音量暴露。
特发性突聋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耳内风暴”,它不仅影响患者的听力,更严重干扰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提高对这一疾病“急症”属性的认识,把握宝贵的治疗时机,是守护我们聆听世界权利的重要一环。请记住,当耳朵突然“沉默”时,那是身体发出的最紧急的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