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过滤血液,清除代谢废物及多余的水分,最终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当肾功能衰竭时,肾脏不能正常工作,体内就会蓄积水和毒素从而导致身体功能紊乱。此时,血液透析便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许多患者初次听闻需要透析时,常会感到恐惧和抗拒。这种反应源于对未知的担忧:透析是否疼痛?是否意味着生命即将终结?是否要完全依赖机器生活?事实上,现代血液净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安全,理解其原理、适应治疗节奏并掌握自我管理技巧的患者,完全能够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一、什么是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如肌酐、尿素)、多余水分,调节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再将净化后的血液输回体内,代替病变的肾脏所不能完成的水和溶质的清除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它的适应症包括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急性肾损伤、药物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高钠血症等)、容量负荷过重所致的脑水肿及肺水肿等。
二、尿毒症患者透析的频率
正常人体的肾脏是24小时不停歇地工作,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转。所以血液透析代替肾脏工作,不可能做一次或几次就完成任务,要理解并接受血液透析是一种终身的替代治疗。而透析的次数和时间则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肾衰竭程度、残余肾功能情况等来确定。国内病友通常每周透析3次,每次4小时才能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存质量。
当然,如果患者有残余肾功能,每天也可以排出相当多的毒素和水分,医生会酌情安排每周透析2次。
三、血管通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
常见的血管通路类型:
●自体动静脉内瘘:首选方式,通过手术将自身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一条高血流量的血管通路,成熟通常需要4-8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
●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使用人工血管连接患者的动脉和静脉,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者,成熟时间短(约2-4周),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中心静脉导管:①临时导管:通常用于需要紧急血液透析或短时间血液透析患者,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竭需紧急透析、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等。②长期导管:主要适用于无法完成动静脉内瘘血管手术,或欲行肾移植手术但近期需行血液透析,及内瘘成熟过程中的患者。
四、血液透析的治疗作用
1、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理支持:
●清除代谢废物:高效清除肌酐、尿素等尿毒症毒素,消除由其引起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维持内环境稳定:精确调控电解质浓度,预防致死性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可致心脏骤停);纠正酸中毒,维持血液pH值在7.35-7.45的安全范围。
●水平衡调节:清除多余水分,减轻水肿、降低高血压风险,避免急性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为肾移植争取时间:在等待肾源期间,维持各器官功能状态,提高移植手术成功率。
2、规范的血液透析治疗可使患者:
●生存期显著延长:60岁以下患者5年生存率达70%-80%,远高于未透析者
●症状明显改善:消除毒素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问题,恢复基本体力活动能力
●回归社会角色:多数患者可恢复轻工作、参与家庭生活,
●保护残余肾功能:适时开始的透析可减轻已受损肾脏负担,延缓残余肾功能恶化
血液透析虽不能“根治”尿毒症,但就像近视需要眼镜矫正一样,它是维系生命、保障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许多患者开始透析后反而感觉“重获新生”,因为毒素清除后,原先的诸多不适明显缓解。
五、开始透析后的注意事项
1、守护”生命线“小贴士”
●动静脉内瘘:每天摸震颤(如猫喘样振动),听诊有“呼呼”血流声,震颤减弱或消失立即就医;穿刺后按压止血时间充足,避免血肿,24小时内避免沾水,穿刺处结痂勿抠抓;瘘侧肢体禁止测血压/抽血/输液,不提>5kg重物,不戴过紧手表,睡觉时避免压迫
●中心静脉导管: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妥善固定,防止移位,穿开衫防勾扯,睡觉保持平躺或健侧卧位
2、饮食控制三原则
①控水: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5%;②低钾低磷饮食:避开香蕉/土豆/菌菇等高钾食物;③限盐:用柠檬/香料代替盐,与腌制品说再见
3、自我监测清单
①每日称重;②记录尿量;③观察水肿情况;④监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