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烫伤后创面可以碰水吗?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量:101次

烧烫伤创面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夏天,面、颈、四肢等外露区域最容易受伤,高温天气这些外露区域皮肤清洗需求明显增加,很多患者就诊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烧烫伤后可以洗澡吗?创面是否可以沾水?多久可以沾水?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冲”——烧烫伤最重要的急救措施

发生烧烫伤事故后,最重要的急救措施就是冷疗,即用冷水(12-25℃)冲洗创面(至少30分钟),可有效减轻损伤和疼痛,自来水等清洁水源均可。冲洗时水流应缓慢,避免冲破表皮。即便表皮破损,仍可正常进行冲洗。如果冲洗后疼痛感明显缓解,可用清洁毛巾或衣物纱布等湿敷保护后就诊;若无明显缓解,可继续冲洗或湿敷直至疼痛感明显缓解。伤后4-6小时内,都是冷疗的黄金时间。

温馨提示:(1)不建议冰敷:冰敷存在冻伤风险;大范围冰敷可能引起低体温甚至休克;脱离冰敷后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2)大面积烧烫伤(大于30%体表面积)不建议冷疗,这样会加重休克风险。(3)明确三度以上烧伤,如皮肤烧焦、电烧伤、挤压伤等,不建议冷疗,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增加感染风险。

干性愈合与湿性愈合

烧伤创面常规处理方式包括暴露/半暴露和包扎治疗,即干性愈合和湿性愈合。古时医疗水平低,无有效消毒剂、外用抗生素药膏以及无菌敷料等,包扎创面无从谈起,只能被动选择暴露治疗以降低感染风险。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备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屏障功能,抵抗各种病原菌入侵,避免感染。烧伤直接损伤皮肤,破坏了皮肤的完整结构,屏障保护作用下降,此时不恰当沾水将便于细菌定植并迅速繁殖引起局部感染,不利于创面愈合。

在干性愈合中,伤口是不建议碰水的,因为碰水以后可能导致痂皮弄湿,进而造成伤口感染。但实际上,导致伤口感染的是痂皮的湿润环境,而不是水里的细菌。干性愈合这种成百上千年的传统治疗方式和认知深入人心,代代相传,造成人们对于创面“谈水色变”,排斥创面包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创面愈合的深入研究,湿性愈合理念广受临床医生认同,并慢慢被患者所接受。

湿性愈合强调创面包扎可提供适宜的的愈合条件,也可保护创面免受外界污染等刺激,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干性愈合。包扎创面外层敷料保持清洁干燥,能避免细菌定植并侵入创面造成感染。如果意外沾水打湿外层纱布,可立即用吹风机吹干即可,正常按时换药;若包扎纱布湿透,则应立即解开纱布进行生理盐水清洗或碘伏消毒,予以清洁纱布覆盖创面后前往专科门诊重新清创包扎处理。包扎创面行清创换药时纱布往往容易粘附于创面,若强行剥离,会大大增加患者痛苦,也会对创面造成再次损伤,此时我们可以使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浸润内层纱布以减轻粘附,便于移除纱布,减轻痛苦和损伤,同时能减少创面细菌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会出现溶痂(伤后7-10天),即坏死真皮及皮下组织自然分离脱落并逐渐形成肉芽组织的过程,该过程中创面会有大量细菌定植,水疗(冲洗、湿敷、浸浴等)有利于创面引流、减少细菌定植、促进溶痂和肉芽增生,有助于控制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是创面治疗的有效手段。该阶段我们鼓励患者到正规医院或指导患者进行水疗,既便于移除纱布减轻痛苦也有利于创面深度清洁,水疗后及时进行清创消毒,包扎保护创面。但要注意,烧伤面积大于10%的深度创面在溶痂期不建议水疗,因为容易引起毒素吸收,加重病情。

温馨提示:一定要经过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创面后,在指导下进行水疗,注意水温适宜、容器清洁、环境通风;水疗前揭掉外层敷料,内层粘黏敷料不移除,浸泡软化后再慢慢揭掉;浸浴时间至少20分钟;若创面面积大,水疗前后以及过程中注意适当口服补液(牛奶、口服补液盐均可),避免空腹进行。

位于面部五官、臀部、会阴等特殊部位的创面,包扎困难,容易污染,临床上一般选择暴露或半暴露治疗,或某些排斥包扎、就诊换药不便的患者也可采取暴露治疗,即干性愈合,通过药物和渗液的结合形成痂皮,隔绝外界的污染和刺激,达到痂下愈合的目的,此种情况尽量避免沾水已免软化痂皮,破坏屏障,增加感染风险,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延迟愈合,增加瘢痕形成风险。若不能顺利痂下愈合,出现溶痂流脓,应停止干性愈合策略,转向湿性愈合,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或浸润痂皮,促进痂皮脱落,将痂下细菌和分泌物清洗干净后包扎起来。

最后,创面愈合后可正常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或化妆用品,清洁后涂抹维生素E霜等保护新生皮肤,避免搔抓、摩擦、日晒、高温,忌辛辣刺激饮食,定期门诊复查。(文:刘峰;审核:蒋南红)

本文为健康科普,不含具体诊疗意见。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