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宝的爸妈给宝宝洗澡时,会偶尔发现宝宝“蛋蛋”两边大小不对称,一边圆润饱满,一边略显空瘪。有些爸妈会发现宝宝阴囊一侧变大,好像装了水的气球,这是怎么回事呢?别慌,让我们一起来揭秘“小儿鞘膜积液”。
一、病因
1.鞘状突未闭合: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时会形成“鞘状突”管道。如果说鞘状突是秘密通道,在宝宝出生前后,“通道”就会像门一样关紧。但有时“门”没关好,肚子里的液体就顺着门缝流进了阴囊。腹腔液体可流入鞘膜腔,形成交通性鞘膜积液(与腹腔相通)。
2.非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完全闭合,但鞘膜分泌和吸收液体失衡,导致液体积聚。在男性的阴囊里,睾丸由一层叫鞘膜的膜包裹着,鞘膜会分泌少量液体,润滑和保护睾丸,并能被吸收,保持平衡,好比机器的零件之间需要润滑油。但若鞘膜分泌的液体过多或吸收减少,液体滞留,会形成一个“小水囊”。
二、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积液主要积聚在睾丸鞘膜腔内,表现为阴囊一侧或双侧肿大,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性感,睾丸不容易被摸到,蛋蛋“一大一小”。
2.精索鞘膜积液:积液位于精索部位的鞘膜腔内,常在阴囊上方或腹股沟管内形成肿块,呈椭圆形或梭形,肿块一般较小,牵拉同侧睾丸时肿块可随之上下移动,有时看着像3个“蛋蛋”。
3.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或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休息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肿块呈“晨轻暮重”,即早上肿块小,晚上肿块变大。
三、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阴囊逐渐、无痛性肿大,像梨子或水囊,表面光滑。可伴随以下症状:阴囊有下坠感、胀感(尤其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肿大严重时可影响排尿、行走或日常活动;若继发感染,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热。
四、危害
1.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和温度调节,进而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2.导致行动不便。
3.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4.进一步发展为腹股沟疝。
5.因为摩擦导致阴囊表皮破溃、感染,引起阴囊红肿和疼痛。
五、诊断:
1.问诊和查体:了解病史,触摸阴囊。
2.透光试验:用手电筒照射肿大的阴囊,如果透亮(光线能穿过),像照亮一个红灯泡,称为透光实验阳性。该实验简单易操作,爸妈们在家也可尝试。
3.B超检查:能清晰看到积液量、范围,并排除睾丸肿瘤、疝气等其他疾病。
六、治疗:
1.保守治疗:
大部分婴幼儿的鞘膜积液能自行吸收消失,暂不干预。2岁以内的宝宝,如果积液不多,无特殊不适,建议观察,定期看看阴囊大小变化就行。家长注意,避免宝宝剧烈哭闹,便秘,咳嗽以及剧烈运动,以减小腹压;洗澡时轻轻擦拭,千万别用力挤压;给宝宝穿透气、柔软、宽松的衣物。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婴幼儿观察至1-2岁后积液未消退或增大;任何年龄,积液量大、张力高、有明显坠胀不适;影响外观或日常生活(如行走、运动);合并腹股沟疝气;反复发生感染。
总之,家长发现宝宝阴囊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别让小“水袋”成大困扰,小儿外科医生有妙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轻松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