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引发广泛关注。截至7月24日上午,广东省佛山市报告病例数已超过3600例,且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这个名称有些拗口的传染病到底是何方神圣,让我们一一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控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在非洲马孔德语中意为“弯曲”,因患者常因关节剧痛而肢体弯曲而得名。而这个传染病的真凶是伊蚊,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非常相似。
二、如何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主要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病毒传播遵循“病人→伊蚊→健康人”的传播路径。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经2-10天的潜伏期再传播。受感染的蚊子再次叮咬时即可传播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的7天内有传染性,一旦获得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基孔肯雅热一般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呼吸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三、有哪些主要临床特征?(三大特征)
1.发热:急性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部分病人热退后再次出现发热,表现为双峰热。
2.关节疼痛:这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急性期可出现多个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表现。
3.皮疹:通常在发病后2-5天出现,半数病例在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丘疹或紫癜,数天后可消退,可伴轻微脱屑。
四、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测?
1.病原学检测(检测病毒本身):最佳检测时期是发病后的1-7天内,前三天的阳性率可达85%以上。
2.血清学检测(检测抗体):IgM抗体于发病4天后出现,可持续3-6个月。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于发病1-2周后出现,可持续终生。
3.与登革热的实验室鉴别
基孔肯雅热:白细胞/血小板通常正常,关节痛剧烈且持久是显著特征。
登革热: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
五、科学防控的关键措施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因此,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防控的关键。
1.物理隔离: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若外出时穿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裸露。
2.化学防蚊:裸露皮肤及衣物喷涂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孕妇及婴幼儿选择安全的驱蚊产品。
3.行为规避:伊蚊白天叮咬高峰在日出后或日落前两小时,尽量减少在树荫、草丛、积水处逗留。及时清理家居及周边环境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
六、重要提醒
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近期有相关疾病流行区的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应主动告知就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