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夏季防蚊,警惕这两种“蚊媒传染病”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量:114次

夏季高温潮湿,蚊虫滋生频繁,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作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近期在我国南方多个城市流行,两者症状相似但病原体不同,科学识别与预防是关键。

一、病原体与传播媒介:同“蚊”不同“毒”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后人体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DENV)引发,分为4个血清型(DENV-1至DENV-4)。感染一种血清型后仅对该型产生免疫,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共同传播媒介: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湖北地区以白纹伊蚊为主要媒介,其背部有一道白色纵纹,喜好小型积水环境(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空调积水等),攻击性强,可传播多种疾病,且一天内可多次叮咬不同宿主,加速病毒传播。

二、症状对比:相似但有差异,警惕重症信号

基孔肯雅热:

“扭曲”关节痛:剧烈疼痛累及手腕、踝趾等小关节,晨间加重,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被称为“基孔肯雅”(意为“弯曲成团”)。部分患者出现慢性关节炎,需长期康复。

皮疹特点:发热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分布于后背、胳膊及腿部正面、手掌和脚底板,为红色小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部分瘙痒,消退有轻微皮屑脱落。

病死率低:多数为轻症,重症和死亡罕见,主要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幼儿或老年人。但长期关节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重视康复管理。

登革热:

“三痛三红”症状: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皮疹特点:发热后3-6天出现,遍布面部、胳膊及腿部,为小红点或充血性皮疹,轻度瘙痒,无脱皮,3-5天消退,胳膊有针尖大小、按压不褪色出血点要警惕。

危险期风险:退热后2-3天可能进入“血浆渗漏期”,出现腹痛、呕吐、黑便、持续性低血压等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

三、治疗与隔离

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目前均无特效药,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目的在于减轻症状。如轻症以支持治疗为主,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关节痛,发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布洛芬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重症需住院治疗,密切监测血浆渗漏、出血等情况。建议隔离至退热后24小时且症状缓解,防止通过蚊虫传播。

预防蚊虫滋生,避免蚊虫叮咬是关键

清除积水:每周检查并清理花盆托盘、瓶罐、轮胎积水,疏通排水沟,填平坑洼。水生植物容器每周换水并清洗根部。

特殊场所处理:竹筒、树洞填塞石灰沙,湖泊池塘定期清淤。社区可组织“翻盆倒罐”专项行动。

居家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电蚊拍、灭蚊灯。户外活动时,选择避蚊胺(DEET)、驱蚊酯等有效驱蚊剂。

专业消杀:蚊虫密度高时,由专业人员使用“三证齐全”杀虫剂进行空间喷雾或滞留喷洒,重点处理绿化带、垃圾站等场所。

个人防护与旅行提醒:

外出防护:穿浅色长袖衣裤,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逗留草丛、树荫等场所。

旅行注意:前往东南亚、南美洲等疫区前,查询目的地疫情风险,携带驱蚊用品。住宿优先选择有空调、纱窗的酒店。回国后14天内若出现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四、就医提醒

若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有过流行地区旅居史,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若退热后仍出现腹痛、呕血、黑便、持续性低血压等应警惕登革热重症,需立即前往急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