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刘阿姨感觉后腰总是出现阵阵刺痛,她以为是肌肉拉伤,便用热毛巾持续热敷,后来又做了艾灸。几天后,疼痛部位出现一串红疹和水疱,她自认为是艾灸烫出的水疱,遂前往烧伤科就诊。医生查看后却发现,这些水疱沿肋间神经走向分布,呈带状,且一侧身体局限出现,不符合烫伤特点。经过仔细问诊和检查,刘阿姨被确诊为带状疱疹。经过我院皮肤科医师科普,她这才明白:原来之前的刺痛根本不是肌肉拉上,而是带状疱疹在作祟。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缠腰龙”“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人体初次感染该病毒时会患水痘,痊愈后病毒并未彻底清除,而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被再次激活,大量复制并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引起带状疱疹。其典型表现为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分布的成簇水疱,多呈带状排列,并常伴有明显神经痛。
值得关注的是,临床上存在一种特殊类型——顿挫性带状疱疹。患者仅出现神经痛而不出现典型水疱,极易造成误诊。例如,65岁的王先生最近因心前区持续性疼痛到心内科就诊,疼痛呈针刺样、阵发性加剧,伴有胸闷。他先后做了心电图、心肌酶谱、冠状动脉CT等一系列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排除了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后,王先生被转诊至疼痛科和皮肤科。详细问诊发现,疼痛区域虽然未见水疱,但皮肤表面有轻微触痛和感觉过敏,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血常规检测显示病毒感染,最终确诊为顿挫性带状疱疹。经过系统性抗病毒及神经痛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缓解。这一案例提示,对于单侧性、沿神经分布的疼痛,即使无皮疹,也应警惕带状疱疹的可能。
该病好发于春秋季节,这与季节交替时期人体免疫力波动较大、病毒更易被激活有关。在传染性方面,带状疱疹本身并不通过呼吸道大规模传播,但其水疱液中含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因此,未曾患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若直接接触患者的水疱液,可能被感染并引发水痘,但不会直接患上带状疱疹。对于已具有免疫力的人群,则传染风险极低。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仅有乏力、低烧、头痛等全身症状,皮肤患处可能出现灼热、刺痛或感觉过敏。之后1–3天内,红斑基础上出现成群水疱,疱液清亮,严重时可呈血性或脓性。皮疹通常不超过躯干中线,常见于胸背、腰腹、头面部、三叉神经区等区域。病程一般持续2–4周,水疱干涸结痂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部分患者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多见于高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除年龄因素外,疲劳、精神压力、感冒、重大疾病、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人群因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导致免疫力下降,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治疗方面,早期、足量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最好在发病72小时内启动用药。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减轻急性期疼痛,降低PHN发生风险。疼痛明显者可配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严重者可考虑神经阻滞治疗。外用药物以预防感染、促进结痂愈合为主,如莫匹罗星软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皮疹区域清洁干燥,穿着宽松柔软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及酒精。情绪调节也很重要,焦虑和压力可能加重疼痛感受,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睡眠充足。
预防方面,提高免疫力是根本措施,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有助于减少复发。目前带状疱疹疫苗也已上市,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PHN发生率,免疫抑制人群亦可咨询医生后考虑接种。
总之,一旦出现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并伴明显疼痛,应高度警惕带状疱疹。对于不明原因的局部神经痛——尤其在胸腹、头面部区域,即便未见皮疹,也应考虑顿挫型带状疱疹的可能,尽早就医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症状,以免延误病情,增加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