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全国高校陆续开启新生军训,持续的高温晴热天气下,“军训晒伤”成为校园健康话题的焦点。尽管多数学校已调整军训时段、配备防暑物资,但仍有部分学生因长时间户外训练出现皮肤红肿、脱皮甚至水疱等晒伤症状,引发对军训防护细节的进一步讨论。
烈日下的“红印”:晒伤案例频发
“站军姿半小时后,脖子后面就开始刺痛,晚上回宿舍发现整片皮肤通红,摸上去像烫伤一样。”武汉音乐学院呢大一新生小林向医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据她介绍,该校军训从9月10日持续至23日,正值秋老虎发威,白天地面温度超40℃,尽管教官允许打伞,但“怕被批评‘娇气’,很多同学都硬撑着”。
类似情况并非个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数据显示,7月以来,该院接诊的“日光性皮炎”患者中,18-20岁群体占比超30%,多为军训学生,症状包括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的红斑、灼痛,部分严重者出现脱屑或水疱。广州某高校校医室负责人也表示,军训前三天已为20余名学生处理晒伤,“有的学生手背脱皮像‘蛇皮’,疼得握不住筷子”。
防护意识与现实的“温差”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多数学校在军训前发放了防晒霜、藿香正气水等物资,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发的是普通防晒霜,我不太会涂,而且觉得涂了黏糊糊的,影响训练动作。”一名新生坦言。更有部分学生对晒伤危害认知不足——“晒黑是军训的勋章”“过几天就好了”等观念普遍存在。
“紫外线中的UVA/UVB不仅会导致皮肤急性炎症,长期累积还可能增加光老化、皮肤癌风险。”军训期间学生长时间(每日4-6小时)暴露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下,若未做好防护(如SPF50+、PA++++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极易发生晒伤。
科学防护与人性化措施并行
针对晒伤问题,多地学校已采取优化措施。北京某高校将原定上午10点的训练推迟至11点后,并利用树荫、遮阳棚分段训练;南京某中学为每个班级配备“防晒督导员”,指导学生正确涂抹防晒霜;武汉某高校校医院开设“军训健康角”,免费提供芦荟胶、冰袋等应急物品。
“防护不是‘娇气’,而是对健康的负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要求各地学校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灵活调整军训时间,避免高温时段露天训练,并加强防暑防晒知识科普,“既要锤炼意志品质,也要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专家提醒:晒伤后这样处理
对于已出现晒伤的学生,皮肤科医生建议:轻度红斑可用生理盐水冷敷(每次10-15分钟),涂抹炉甘石洗剂或低敏保湿霜;若出现水疱、剧烈疼痛或发热,需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挑破水疱。日常训练中,应优先选择UPF50+的防晒衣、宽檐帽,暴露部位每2小时补涂一次防晒霜(游泳或出汗后需缩短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