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镜操作台前,邹医生全神贯注地凝视着显示屏。他手中操控的内镜器械,正在患者肠道内进行一场精细入微的“排雷行动”——一场针对巨大肠道肿瘤的复杂手术正在悄然进行。 这位患者的病情非同寻常:常规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潜藏着一片巨大的侧向发育型腺瘤,如同一片悄然铺开的“苔藓”,已占据近半肠腔,其形态复杂(结节混合型),预示着潜在的高风险。面对这一隐匿而凶险的“定时炸弹”,患者曾满怀忧虑。然而,消化内科凭借深厚的经验判断,微创内镜切除(ESD)技术可成为避免开腹手术的关键希望。患者欣然接受微创内镜切除治疗。
精准“排雷”:毫米级剥离中的生命守护
手术台前,病变位置刁钻——位于迂曲的乙状结肠,内镜操作角度受限;瘤体面积巨大,延展范围广,几乎占肠腔一半空间;其特殊的侧向发育混合结节形态,内部结构复杂,血管盘根错节,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出血或穿孔,每一步操作都如履薄冰。这就像在极其曲折狭窄的隧道里,用极其精细的工具,剥离一片紧贴在隧道壁上、既薄又脆且布满脆弱血管的‘苔藓’。两个多小时的高度专注和精细操作后,那片巨大的病灶被完整剥离下来,肠壁创面占据了肠腔的近2/3,标志着这场高难度的“排雷”行动获得圆满成功!
微创之光:免开腹之苦,生命质量得以保全
术后病理报告揭示了这个巨大病灶的危险本质:腺瘤已发生恶变,癌细胞浸润至黏膜肌层下,属于T1期早期结肠癌,但是所有的水平和垂直切缘,脉管,中深层粘膜下层均无肿瘤细胞累及,评估为不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治愈性切除。邹医生解释:“关键在于我们实现了‘治愈性切除’——完整剥离病灶,切缘干净无残留。这意味着通过这次微创手术,患者体内隐患已彻底根除,无需再承受外科开腹手术的巨大创伤。”
微创手术带来的改变是深远的。术后仅几日,患者便顺利恢复饮食并下床活动,腹部不见传统开腹手术留下的长疤痕。家属的感激溢于言表:“我们原本以为肯定要开膛破肚了,都做好了长期住院、忍受巨大痛苦的准备。真没想到,医生们用这么‘温柔’的方式就把这么大的问题解决了!家人恢复得这么快,心里的负担也小多了。” 对比传统外科手术漫长的恢复期、显著的疼痛和更高的并发症风险,ESD技术真正实现了以最小代价换取最佳治疗效果。
“超微创”ESD:重塑早期消化道肿瘤治疗格局
此次高难度手术的成功,正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强大威力的体现。相较于传统方法,ESD优势显著:
治愈性切除:对于符合条件的早期癌,可实现根治,疗效等同于外科手术。
极致微创:经自然腔道操作,体表无切口,最大限度保护器官结构与功能完整性。
恢复迅捷:患者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病理清晰:完整剥离的大块标本,为精准病理评估提供可靠基础。
早诊早治:扼住癌症咽喉的关键防线
此例患者的幸运在于“及时”。虽然肿瘤已发生恶变,但因发现时尚处于T1早期,癌细胞尚未突破黏膜下层深层浸润,为微创治愈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这再次强有力地印证了消化道肿瘤“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的极端重要性。
消化内科朱庆曦主任强调:“结直肠癌发展往往较为缓慢,从息肉到癌变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这为我们通过筛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了机会窗口。”强烈建议:普通人群应从45岁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更应提前并增加筛查频次。定期的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病变,甚至癌前病变的最有效手段,是真正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的关键防线。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不断挑战内镜微创治疗的极限。首义院区内镜中心配备了先进的高清放大内镜、电子染色设备及专用器械,为复杂ESD手术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团队在巨大病变、特殊部位病变、早癌的精查与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致力于让更多患者受益于超微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