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月饼真的健康吗?营养专家拆解消费陷阱与食用指南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30 浏览量:30次

中秋将至,月饼市场上“无糖”“低脂”“全麦”“益生菌”等健康概念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想借着这些标签放心享用美食。但这些“健康月饼”真的名副其实吗?

市面上主打“无糖”的月饼,“无糖”不等于完全不含糖,这是最常见的认知误区。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食品中糖含量不超过0.5克/100克(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无糖”,不超过5克/100克(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低糖”。我们常见的糖类有单糖双糖和多糖,蔗糖是其中一种。有些标注“无蔗糖”的月饼,则是指每100克固体或每100ml液体食品中蔗糖含量不高于0.5g。虽然不添加蔗糖,但是可能添加更多的其他糖,比如有果糖、葡萄糖、麦芽糖浆、乳糖等这些糖类,而这些物质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所以热量一点也不会少。另外,月饼的饼皮(面粉)、馅料(莲子、豆沙等)本身含有大量淀粉,消化后仍会转化为葡萄糖升高血糖。

很多无糖月饼会用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糖醇类甜味剂替代蔗糖,这类甜味剂热量虽低,但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等肠胃不适,初次尝试建议从1/4块开始。因此,无糖≠低糖≠无蔗糖≠低热量,需要对上述概念有所理解和区分。

“低脂”同样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并非商家随口可称。低脂肪食品要求每100克食品中的脂肪含量不超过3克,或100毫升食品中不超过1.5克。即便标注“低脂”,月饼为保证口感仍会含有一定油脂,且部分产品可能用代可可脂等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脂替代,长期食用反而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判断时不能只看标签,必须结合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综合判断。

全麦月饼的关键在于全麦粉的添加量。如果配料表中全麦粉排在小麦粉之后,说明添加量有限,很难达到预期的膳食纤维补充效果。益生菌月饼则需关注菌种活性和数量,月饼的生产和储存过程可能影响益生菌活性,且单一通过月饼补充益生菌,效果远不如直接食用益生菌制剂或发酵乳制品稳定。

从配料表来说,成分是按添加量从高到低排列的。比如要确认配料表中没有蔗糖、白砂糖、麦芽糖浆等成分,同时留意是否有木糖醇等糖醇类成分;选“全麦”月饼则要让全麦粉排在配料表靠前位置。还要警惕隐藏糖分,有些“无蔗糖”月饼会添加果葡糖浆,热量和普通月饼并无差异。

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四个指标: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钠。尽量选择能量≤1400千焦/100克、脂肪≤3克/100克、糖≤5克/100克、钠≤120毫克/100克的产品。特别提醒,多数月饼能量极高,一个100克的月饼热量可能相当于4.5碗米饭,即便指标合格也需控制量。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糖月饼”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但有三个严格前提。第一,血糖控制必须达标,控制平稳。第二,必须严格控制量,建议每次只吃1/4到1/2块,且要相应减少当天主食的摄入量,比如吃了一小块月饼,午餐或晚餐就不能再吃米饭、馒头了。第三,食用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即食用,同时要监测食用前后的血糖变化。即便“无糖月饼”,其淀粉和油脂带来的热量依然很高,绝不能敞开吃。

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在选择和食用月饼时的核心是“控脂控钠”。选择时优先挑冰皮、绿茶等低脂、低钠品种,避开莲蓉、五仁等脂肪含量高的馅料。食用量同样要控制,每次不超过半块,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脂肪加重心脑血管负担。搭配上可以配一些无糖菊花茶、普洱茶、绿茶等,帮助解腻,调节血脂。还要注意,吃完月饼后要减少其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保持全天饮食均衡。

另外,胃肠功能弱的老人、儿童,以及胃炎、胆囊炎患者都需谨慎。月饼不易消化,过量食用容易引发胃胀、反酸等不适,建议这些人群浅尝辄止,甚至不吃。

“健康月饼”并非绝对健康,选对、吃对才是关键。在中秋佳节既能享受美味,又能守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