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青霉素类药物曾是对抗感染的“功勋战士”,但它也暗藏着药物过敏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2025年9月28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就接诊了一例因药物过敏引发重度肺水肿的患者,这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警钟。
一、青霉素过敏,离我们有多近?
青霉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包括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然而,约1%-10%的人群可能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过敏反应可轻可重,从轻微的皮疹、瘙痒,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如前文病例中患者出现的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二、过敏信号:这些表现要警惕
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症状可在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皮肤黏膜表现:皮疹(如红斑、风团)、瘙痒、口唇肿胀等。
• 呼吸系统表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喉头水肿,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像前文患者那样咳粉红色泡沫痰)。
• 循环系统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提示过敏性休克可能。
•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相对少见)。
三、为何会过敏?药物与体质的“错配”
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机制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如β-内酰胺环)及患者的个体体质有关。部分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性抗体(如IgE),当药物进入体内后,会触发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释放大量过敏介质(如组胺),从而引发一系列过敏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再次使用过敏风险显著升高;即使是首次使用,也可能因隐性接触(如食物、环境中微量残留)或个体免疫状态变化而发生过敏。
四、防范与急救:把好用药安全关
(一) 用药前:做好“排查”是关键
• 主动告知过敏史:就医时务必主动向医生、药师说明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包括是否对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过敏。
• 皮试的必要性:目前,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过敏试验(皮试),但皮试并非绝对“保险”,仍有少数假阴性或迟发过敏反应可能,因此用药后也需密切观察。
(二) 用药中:密切观察“窗口期”
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过程中(尤其是用药后30分钟内),要留意自身症状变化,一旦出现皮疹、瘙痒、胸闷、呼吸不畅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三) 过敏发生后:急救与后续处理
• 立即停药:一旦怀疑过敏,第一时间停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 紧急救治:若出现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等严重症状,需立即进行抢救,如注射肾上腺素、吸氧、使用抗过敏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前文病例中的患者就因及时转入ICU,接受高流量氧疗、重症监护等措施,为后续治疗争取了时间。
• 后续规避:确诊青霉素过敏后,患者需在病历、个人用药档案中明确标注,终身避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且就医时需告知所有医护人员这一过敏史;同时,使用头孢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时,也需格外谨慎,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交叉过敏风险。
五、案例警示:莫让“小疏忽”酿成大风险
前文提到的朱先生,在当地诊所使用美洛西林钠(青霉素类药物)时突发胸闷气喘、咳粉红色泡沫痰,最终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转入ICU。这一案例提醒我们:药物过敏无小事,用药安全需重视。无论是患者还是医护人员,都应筑牢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防护网”。
青霉素类药物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但过敏风险也不容忽视。通过了解过敏知识、做好用药前筛查、密切观察用药反应,我们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青霉素过敏的危害,让药物更好地服务于健康,而非成为伤害身体的“隐形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