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但是统计显示,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达38.2%。长期失眠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2021年3月21日是第十九个世界睡眠日,其主题是:规律睡眠,健康未来”。现在就让我们关注睡眠健康,聊聊失眠问题。
一、何为优质睡眠?
谈睡眠障碍之前,首先我们谈谈优质睡眠,简单的概括:那就是夜间一般不醒,醒了还能很快入睡,适当做梦,但不是噩梦,没有似睡非睡的感觉。醒后神清气爽,没有疲乏感。我们搜索了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睡眠时间,如下表。
二、何为失眠?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入睡困难:上床后翻来覆去睡不着,往往需要躺30分钟或以上才能睡着
2. 睡眠维持障碍:夜里醒来2次以上,醒来后难以入睡
3. 早醒:早上醒的很早,比以往至少提前半小时
4. 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h),同时伴有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等日问功能障碍。
三、引起失眠原因?
1. 睡眠环境改变: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强光、噪音都有可能影响睡眠
2. 心理因素原因:生活中发生重大事情,导致情绪激动,情绪不安,或者是持续的精神紧张都可能导致失眠
3. 精神疾病:焦虑症、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常会出现失眠
4. 身体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可能导致失眠
5. 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睡眠颠倒会造成生物钟紊乱而引起失眠
四、失眠的治疗
1. 非药物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睡眠规律、适当锻炼(睡眠前2-4个小时不宜)、禁止饮酒或含咖啡因食物、睡眠6小时内避免刺激性活动,睡眠房间安静、舒适以及白天尽量不要睡觉。
(2)认知行为疗法(CBT):睡眠教育、重组认知、行为策略及放松训练。
重组认知主要是改善患者对睡眠的负性想法、错误信念,改变患者的睡眠态度,让患者能够减轻焦虑,保证充足的睡眠。
行为策略包括:睡眠适当限制、控制刺激源、调整睡眠行为。
放松训练可以让患者更加配合治疗。
2. 药物治疗:简单介绍下常见的药物
(1)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催眠、减轻焦虑、抗惊厥等作用,具体药物有: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氟西泮、夸西泮、替马西泮。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低、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2)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起效快,安全性较苯二氮卓类药物好,具体药物有: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3)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具体药物有雷美替胺、阿戈美拉汀。不推荐将普通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使用。
(4)食欲素受体拮抗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正在研发的治疗失眠的新型药物,具体药物有苏沃雷生,已获得美国FDA批准,我国目前尚未批准该药。
(5)抗抑郁药:部分抗抑郁药具有镇静作用,在失眠伴随抑郁、焦虑心境时应用较为有效。
1)三环类抗抑郁药:多塞平、阿米替林:
2)曲唑酮: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和催眠药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3)米氮平:适合睡眠表浅和早醒的失眠患者。
4)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