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肿瘤患者输液常见的导管中线导管。外周静脉置入的中等长度导管又叫中线导管(Midline),导管长度20~30cm,从肘窝处上下两横指常规穿刺或采用超声引导技术从上臂置入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内,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胸段或可到达锁骨下静脉。肿瘤患者首选的静脉输液工具是PICC,但终末期姑息治疗患者或由于放化疗不良反应严重时只需进行中短期营养支持、抗感染、镇痛镇静治疗的患者,临床上常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有研究显示,与 PICC和留置针相比,对于住院时间6~14 d的患者,中线导管是一种更加合适的静脉输液工具,被认为是静脉穿刺困难和住院时间>48h患者血管通路的一线选择。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它的优势。
中线导管可降低外周静脉相关并发症,中线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 6.8%,未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中线导管是较长的导管(20~30 cm),对于肥胖、水肿、血管深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降低药物外渗及导管滑脱的风险。 同时中线导管具有较宽的管径,终止于较大的外周静脉,导管的末端为上臂段的腋静脉,此处的血流速度相比前臂静脉更快, 达到 300 mL/min,药液得到充分地稀释,其静脉炎与血栓的发生率要低得多。
中线导管留置时间足够,满足 1~4周静脉治疗的需求,肿瘤晚期姑息镇静镇痛治疗患者,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患者,头颈部放疗后期出现口腔溃疡、吞咽困难需营养支持等患者,因治疗时间一般 1~4 周,因费用、患者意愿等原因,外周静脉留置针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方式,其静脉炎、外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频繁更换使得患者承受了较大的痛苦。中线导管可以满足患者住院治疗一管到底的输液需求。
血管B超机能直观显示穿刺侧肢体血管直径、弹性及与周围血管关系,视觉上的直观降低了穿刺难度、缩短了穿刺时间,同时操作者可清晰的辨别动脉和静脉,避免穿刺针误入动脉,增加了穿刺的精准性,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减轻了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痛苦。
虽然PICC、输液港也可供选择,但有可能发生一些短期或长期并发症,且穿刺过程繁琐,费用较高。选择中线导管的成本相对PICC来说更低,仅为PICC价格的1/3-1/2,可减少患者医疗开支,在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时的经济性,因此,中线导管是短中期静脉治疗的最优替代工具。
基于中线导管具有成本低、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解决了时间大于1周患者的输液需求,可作为肿瘤终末期姑息治疗或进行常规静脉治疗、间歇短期输注刺激药物等肿瘤患者优先选择的静脉治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