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节气,“分”为“半”之意。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节气后光照减少,日短夜长;气温下降,温差增大;空气干燥,湿度偏低。此节气保健的关键是要防燥邪。燥邪易伤人体津液,肺失津润。
人类必须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性,以此来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平衡,即“顺时养生”。下面给大家讲述秋分节气养生的注意要点。
秋冻有节 及时加衣
秋分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若适当接受凉爽的刺激,可提高人体的应激和耐寒能力,这就是“秋冻”。但此时昼夜温差较大,宜缓穿缓脱,穿轻薄保暖又不感觉热的衣服。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外感风寒,注意保暖,以解秋燥。气温下降,冷空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四肢尤其足部远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代谢增高,心脏耗氧增多,容易促发心脑血管疾病;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黏膜抵抗力,细小支气管阻力增加,黏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同时腹部及背部受寒也会诱使胃炎、溃疡发作。老人、儿童及患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特殊人群,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加衣物,保护好肚子、膝盖、肩颈和脚等部位。
润燥养肺 适当进补
秋季的主气为燥,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肺喜润恶燥,故饮食上宜多吃一些润肺、酸性的食物,如秋梨、百合、藕、葡萄等,以预防秋燥,收敛肺气。同时,注意少吃辣椒、花椒、姜、蒜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助燥伤阴。食物应多样,以谷类为主。饮食要因人而异,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有虚实寒热之辨,生活所处地理环境各异,故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升补、清补、淡补、平补、滋补。民间有立秋后“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夏季气温偏高,人体消耗较大,且食欲欠佳,故人们往往选择在立秋后进补,意在把夏季的亏损补回来。秋分后,气温进一步下降,人们的食欲逐渐增加,此时进补宜考虑个人体质及基础疾病,忌盲目进补。
早卧早起 与日俱兴
秋天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的季节,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顺应四时养生。秋分节气要保持心平气和,睡眠充足,以静化燥;早睡早起,露头而睡;室内空气要流通、湿润。秋季早睡早起,顺应了秋收的特点,早睡以利于阴精的收藏,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每天的起床时间,原则上与太阳升起同步为准。
适量运动 循环气血
秋分后气候凉爽,是运动的黄金季节。秋分节气加强耐寒锻炼,不仅以动御燥,还有助于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适应能力,提高冬季抗寒能力。此时锻炼要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选择轻松和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要防止运动后出汗过多,耗伤津液,耗损阳气,并且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调养情志 平和乐观
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分时节,人们看到自然界呈现出凋谢、衰败的景象,容易出现颓废、惆怅、忧郁、伤感的情绪。此时我们应不拘泥于此,乘着秋高气爽,走出家门,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登高望远,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川,使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秋日也可胜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