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孩子嗓子里的小火山,这份护理指南请收好!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05 浏览量:32次

当孩子突然高烧不退、哭闹拒食,张开小嘴一看——咽喉深处竟冒出了几颗“小疱疹”,这很可能就是夏季偷袭孩子的“病毒刺客”:疱疹性咽峡炎。

一、 幕后黑手:肠道病毒家族的小捣蛋

疱疹性咽峡炎并非“疱疹病毒”作祟,它的真凶是肠道病毒家族(尤其以柯萨奇病毒A组及肠道病毒71型为主)。这些小病毒生命力顽强:

1.传播力强:通过患儿的唾液、鼻涕、粪便,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传播。

2.隐匿潜伏:感染后通常潜伏3-5天才爆发。

3.免疫短板:病毒型别众多,孩子可能反复感染不同型别。

4.偏爱季节:夏秋季(5-7月、9-10月)是它们活跃的舞台。

二、 警报拉响:孩子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疱疹性咽峡炎发作迅猛,症状鲜明:

1.突发高烧:体温常飙升到39℃甚至40℃,持续2-4天,退烧药效果可能短暂。

2.嗓子里的“小火山”:咽部(尤其咽峡部、扁桃体、软腭)出现数个至数十个灰白色疱疹,周围发红。1-2天后疱疹破溃形成小溃疡,像口腔里的小伤口。

3.剧痛拒食:咽痛剧烈是核心症状!婴幼儿表现为拒食、拒饮、流口水、异常哭闹烦躁。大孩子会直接诉说“嗓子疼”“像针扎”“吞刀子”。

4.伴随不适:可能伴有头痛、乏力、呕吐、腹痛等,但通常不出现手、足、臀部的皮疹(这是与手足口病的主要区别)。

三、 对抗策略:舒缓不适,静待花开

核心原则: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治疗核心是对症支持,缓解不适,预防并发症,等待身体自然康复(通常5-7天)。

1.退热镇痛:

(1)体温≥38.5℃或孩子明显不适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3月龄)或布洛芬(≥6月龄)。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过量。

(2)物理降温辅助:温水擦浴,保持环境凉爽。

2.咽喉疼痛管理:

(1)饮食调整:提供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凉粥、牛奶、酸奶、果泥、冰激凌)。避免过热、酸、硬、粗糙食物刺激溃疡。

(2)局部舒缓:大孩子可用温凉淡盐水漱口。

(3)补液防脱水:因咽痛拒食拒饮极易脱水!鼓励少量多次摄入凉开水、口服补液盐(III)、稀释果汁等。观察尿量(至少6-8小时一次)和眼泪。

3.一般护理与观察:

(1)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活动。

(2)隔离防护:发病起至少居家隔离1周,避免传染他人。患儿物品及时消毒(含氯消毒剂、阳光暴晒、煮沸),勤洗手。

4.密切观察重症信号(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不退(>3天)

(2)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尖叫

(3)频繁呕吐、无法进食进水、尿量明显减少(脱水)

(4)呼吸急促、费力、面色苍白或发灰

(5)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抽搐

四、 家庭护理:温柔守护,助力康复

口腔舒适:小婴儿可少量多次喂凉开水清洁口腔。

营养支持:不强喂,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温凉软食。

环境舒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皮肤护理:发热时及时擦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心理安抚:孩子因疼痛会异常粘人、哭闹,请给予耐心和拥抱。

五、 防患于未然:构筑病毒防火墙

1.勤洗手是关键:大人和孩子都要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规范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接触患儿后)。

2.卫生习惯养成:不共用毛巾、餐具、水杯。玩具、家具表面定期清洁消毒。

3.避免人群聚集:高发季节少带孩子去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4.增强抵抗力: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5.隔离意识:孩子患病后自觉居家隔离,其他孩子避免接触患儿。

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但它带来的疼痛确实让孩子备受折磨。家长需稳住阵脚,掌握科学的护理要点——退热止痛、舒缓咽喉、严防脱水、密切观察。当孩子的小火山逐渐熄灭,食欲恢复,便是康复的曙光。

病毒或许来势汹汹,但父母的科学护理与温柔陪伴,永远是孩子康复路上最温暖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