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蚊虫“嗡嗡”,扰人清梦。
看着宝宝娇嫩的皮肤上鼓起的小红包您可曾想过,这小小的蚊子叮咬可能潜藏着比瘙痒更严重的健康威胁?
除了大家熟悉的登革热,还有一种同样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基孔肯雅热”正悄然成为需要家长们高度警惕的“夏日刺客”。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名字来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意思是“弯曲”,因为患者常因关节剧痛而身体弯曲。蚊子是唯一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这两种蚊子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尤其喜欢在白天活动。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2天,发病后主要症状包括:
•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1-7天;
• 关节剧痛:这是最典型的症状,常累及手、脚、膝盖、脚踝等关节,孩子可能因为疼痛而不愿活动,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肢体僵硬;
• 其他症状:部分孩子会出现头痛、肌肉痛、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等,少数还可能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
多数孩子症状较轻,病程约1-2周,但少数孩子(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可能出现关节痛持续较长时间,影响活动。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症状,且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我国广东佛山、非洲、东南亚、南美等),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液检查(病毒核酸或抗体检测)明确诊断。
目前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发热时可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关节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或局部冷敷缓解;让孩子多休息,多喝水,保证营养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自行使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疫苗,预防的核心是防蚊、灭蚊:清理家中积水(如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等),消除蚊子滋生地;门窗安装纱网,避免蚊子进入室内;孩子外出时(尤其白天),穿长袖衣裤,暴露部位涂抹儿童专用驱蚊剂;婴儿可使用蚊帐保护,避免被蚊子叮咬。
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只要做好防蚊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孩子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规范护理,通常预后良好,家长们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预防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