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经常有带宝宝来问诊的父母描述,最近宝宝喉咙里经常发出“呼噜”的声音,好像有痰堵在喉咙里,咳不出来。在喂奶时,这种呼噜声更加明显,吸气时会发出类似高音调的“鸡鸣声”,吃奶时容易呛咳。是感冒了吗?经过问诊及检查,最后诊断为先天性喉软化症°。今天科学认识一下先天性喉软化症。
一、认识喉气管软化症。
喉气管软化症(LTM)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先天性喉部畸形,约占新生儿喉喘鸣的54%-75%,是婴儿喘鸣最常见原因,也是婴儿吸气性喉喘鸣的首要病因。该病以吸气时声门上软组织(会厌、构状软骨)向喉腔内塌陷为主要特征,导致动态性气道阻塞,以吸气性喉喘鸣和上气道梗阻为主要表现。当病变同时累及喉部和气管时,即称为喉气管软化症。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患儿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症状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在6-8个月时达到高峰,绝大多数患儿在18-24个月时症状自行缓解。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的喉软化症患儿同时存在胃食管反流(GERD),两者形成“反流-喉痉挛-呼吸费力”的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另有部分患儿存在合并畸形,如声门下狭窄、气管软化或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分类与病因:了解疾病本质。
1.解剖分型
根据喉镜下观察到的塌陷部位,喉软化症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2.病因机制。
喉部结构异常和喉软骨发育不成熟;支配喉部的神经肌肉发育异常;胃食管反流;其他(先天性心肺疾病或遗传性疾病等)。
三、喉气管软化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与气道阻塞程度相关:
1.典型症状
吸气性喉喘鸣: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呈间断性低音调,类似“打鼾”声。在哭闹、进食、仰卧位或呼吸道感染时加重,安静睡眠时减轻或消失。
体位依赖性呼吸困难:仰卧位时加重,侧卧或俯卧时可缓解。严重时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吸气性凹陷)。
喂养困难:存在吸吮中断、呛咳、呕吐等症状。长期喂养困难可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临床分度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安静时无明显症状,进食时偶有呛咳及吸气性喘鸣,进食速度正常,不影响孩子喝奶。
中度:进食经常会有呛咳及喉喘鸣,活动、呼吸道感染会加重“呼噜”声,进食会稍微减少。
重度:进食时常有呛咳,缓慢且少,喂养困难。安静时有吸气性喘鸣,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紫绀、胃食管反流、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生长停滞或心力衰竭,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四、治疗策略多采取阶梯化管理方案:
1.轻度喉软化症患儿如无喂养困难、体重增长正常、发育正常,通常就不需要积极治疗。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等常规治疗,预后良好。
2.有胃食管反流的患儿要予以抗反流治疗等。体位管理:侧卧或俯卧可减轻症状,避免仰卧。喂奶时保持头高位(30-45度),喂后竖抱30分钟。喂养优化:采用稠化配方奶减少呛咳;少量多餐(如每次减量20%,增加喂食频率);严重喂养困难者可鼻饲管喂养。
3.声门上成形术适应症:反复肺部感染、漏斗胸、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喉喘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吸凹征、活动后紫绀;严重喂养困难伴有生长发育迟滞。
五、先天性喉软化症婴儿的护理。
1.注意喂养方式:喂养不能操之过急,中途适当停顿以缓解呼吸不畅,奶后竖抱20-30分钟。
2.喉软化症婴儿喂奶后竖抱宝宝,睡眠时将宝宝放置在30°倾斜的床上,可左侧卧位。
3.关注婴儿的呼吸情况、发育评估以及有无继发心肺方面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