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的中老年骨折是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在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中多发,也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发病日趋年化。有没有骨质疏松风险?回答以下自测题,若有一项回答“是”,即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风险。
1、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在轻摔后骨折?
2、父母中有一人驼背?
3、实际年龄超过60岁?
4、是否成年后因为轻摔后发生骨折?
5、是否经常摔倒(去年超过一次),或因为身体虚弱而担心摔倒?
6、40岁后的身高是否减少超过3厘米以上?
7、是否BMI值过低?(BMI值少于19)
8、是否曾服用类固醇激素连续超过3个月?
9、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
10、是否被诊断出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I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等胃肠疾病或营养不良?
11、女士回答:是否在45岁或以前就停经?
12、女士回答:除了怀孕、绝经或子宫切除外,是否曾停经超过12个月?
13、女士回答:是否在50岁前切除卵巢又没有服用雌 /孕激素补充剂?
14、男性回答:是否出现过阳痿、性欲减退或其他雄激素过低的相关症状?
15、是否经常大量饮酒?
16、目前习惯吸烟,或曾经吸烟?
17、每天运动量少于30分钟?(包括做家务、走路和跑步等)
18、是否不能食用乳制品,又没有服用钙片?
19、每天从事户外活动时间是否少于10分钟,又没有服用维生素D?
问有骨质疏松风险怎么办?尽早检测骨密度!骨密度检查,即通过放射、超声等手段,测量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下骨矿物质含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骨密度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XA)、定量超声(QUS)、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目前,双能X线吸收法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骨折风险性预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已将骨密度检测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及早进行骨密度检查及定期监测对于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
问骨密度检查报告怎么看?想看懂骨密度检查报告,关键是弄明白两个值:T值和Z值。对于绝经后女性、年龄大于50岁及以上男性,采用T值判断其是否骨质疏松;对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年龄小于50岁的男性,采用Z值判断。

建议接受不可控因素,改善可控因素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基因和遗传。这部分因素无法改变,只能接受。可控因素主要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这部分因素可以控制,控制得当,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合理膳食 低盐饮食,如果盐吃多了,尿液排泄时也会带出一部分钙,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骨量丢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保证蛋白质摄入,推荐成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8-1.0g,同时每天摄入牛奶300ml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和碳酸饮料。
晒晒太阳 每天保证15-30分钟户外活动时间,使皮肤暴露于阳光和紫外线,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要注意强日光照射,以免灼伤皮肤。
积极锻炼 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可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具体形式包括肌肉力量训练、慢跑、太极拳、瑜伽、乒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补充钙和维生素D 建议优先通过食物补充钙,奶类及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等食物钙含量丰富,可酌情食用,推荐成人每日摄入钙800mg,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人群每日摄入1000-1200mg,摄入不足时,应适当服用钙补充剂。对于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应酌情检测血清维生素D水平,以了解患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指导补充维生素D。
规范用药 以下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影响骨代谢状态,请谨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或调整用药。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糖尿病、早绝经(绝经年龄<40岁)、神经性厌食等。胃肠道疾病:炎性肠病、胰腺疾病、吸收不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血液系统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其他疾病:帕金森病、终末期肾病、癫痫、慢性代谢性酸中毒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抗癫痫药、肿瘤化疗药、抗凝剂(肝素)、铝剂(抑酸剂)等。
温馨提醒 骨质疏松症可防可治,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从控制危险因素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调整生活方式及就医,将有助于减少骨质流失、预防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