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马对大脑好吗?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09-28 浏览量:34次

九月是举办马拉松的热门月份,跑马拉松不仅是体能的挑战,也与大脑的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马拉松这类极限耐力运动会对大脑产生一些暂时且可逆的变化。

在马拉松这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身体会耗尽糖原储备,进而动用脂肪供能。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足以支撑大脑的高能耗时,大脑可能会“动用”髓磷脂这类脂肪物质来应急。髓磷脂是包裹在神经纤维外的脂肪物质,约占其干重的70%-80%。它就像电线外层的绝缘皮,能保证神经信号传导的准确和高效。若髓磷脂缺失或受损,神经信号传递就会出错,可能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马拉松赛后24-48小时,跑者大脑中与运动协调、感官知觉和情绪处理相关的一些区域的髓磷脂含量会出现暂时性下降。但这并非损伤,而是大脑在能量匮乏时的一种自适应表现。大脑将髓磷脂作为应急能源,是暂时性变化,不必过度担忧。不少跑者在完赛后几天里会感到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俗称“马拉松脑雾”。这除了与髓磷脂的暂时变化有关,也是大脑在经历极度疲劳后的正常休息和调整过程。赛后需给大脑恢复的时间,通常2周开始恢复,2个月内髓磷脂水平会完全恢复到赛前状态。

尽管马拉松赛后大脑会有暂时变化,但长期、科学的规律运动对大脑健康益处多多:长期规律运动能锻炼大脑的代谢和适应机制,促进神经可塑性;跑步能促进多巴胺、血清素等情绪调节物质的分泌,改善情绪,有助于缓解焦虑与抑郁;有氧运动能促进海马体(负责记忆与学习的关键区域)中新神经元的生成,增强记忆学习能力。

给马拉松跑者的安全提醒及建议

1.警惕“过度训练综合征”:如果训练量过大且休息不足,不仅可能影响运动表现,还可能出现情绪烦躁、身心俱疲、对生活提不起兴致等情况,并可能伴有反应速度等认知功能下降。系统训练,循序渐进:无经验跑者需通过至少6个月的系统训练提升肌肉耐力与心肺适应性,再挑战全程马拉松。

2.比赛中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头晕、胸闷、心悸等“求救信号”,应立即减速调整,必要时求助医疗团队。极端情况下,当体内能量储备耗尽及电解质严重流失,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递紊乱,出现类似“无意识”的肢体失控状态,这是身体最后的求生信号,必须立即停止比赛。量力而行,及时止损:比赛中若感严重不适,退赛是明智的选择,硬撑可能导致严重风险。

3. 赛后恢复同样重要:完赛后不仅要让身体休息,也要给大脑恢复的时间。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度脑力活动(如冥想)、注意营养补充(如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D的食物)都有助于大脑恢复。赛后充分恢复:给予身体和大脑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睡眠,均衡营养。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马拉松与大脑健康的关系。科学训练、倾听身体的声音,才能跑得更久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