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医生非要我每周动够150分钟?少点不行吗?”很多糖友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国内外糖尿病权威指南的这一建议,不是随口规定,而是经过大量临床验证的“黄金标准”——既能帮糖友控糖护血管,又能避免运动不足或过度带来的风险,48岁的张阿姨和55岁的李叔,就因运动“走极端”栽了跟头。
张阿姨确诊2型糖尿病3年,总觉得“运动太累”,每周顶多散步2次,每次不到20分钟。去年体检时,她的血糖控制越来越差,还查出了早期肾病和周围神经病变,手脚总是发麻。医生分析,正是运动量严重不足,让她的胰岛素敏感性持续下降,血糖难以控制,血管和神经也在高血糖中慢慢受损。“要是早点跟着指南动起来,并发症可能不会来得这么快。”张阿姨追悔莫及。
另一边,李叔为了“快速降糖”,把运动强度拉到了极致——每天跑5公里,还强迫自己做高强度力量训练,一周下来运动时间远超300分钟。结果某天运动后,他突然头晕心慌,测血糖只有2.8mmol/L,差点晕倒;更严重的是,过度运动让他的膝关节磨损严重,如今上下楼梯都疼,反而没法坚持规律运动了。
为啥150分钟中等强度是“黄金标准”?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运动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能温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高效地利用葡萄糖,每周150分钟刚好能让这种控糖效果持续稳定,还能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和神经,减少并发症风险。
运动量不足,就像“没给身体配够控糖帮手”,血糖容易失控,并发症也会悄悄找上门;运动过度则会让身体“超负荷”,不仅可能引发低血糖、关节损伤,还可能因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于健康。
对糖友来说,运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能省则省”。不妨把150分钟拆成5天,每天30分钟,选择自己能坚持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晚饭后快走半小时,周末骑骑车。运动前测血糖,避免空腹或血糖过低时运动;运动中若出现不适,及时停下休息。
遵循指南科学运动,才能让运动成为控糖的“好帮手”,而不是健康的“绊脚石”。别再凭感觉运动,跟着标准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守护血糖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