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气温攀升,游泳成为市民消暑纳凉的首选,但随之而来的游泳安全事故也进入高发期。据多地应急管理部门数据显示,暑期未成年人溺水事件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而户外野泳、防护不当、应急能力不足是主要诱因。看似清凉的水域背后,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
野外水域:看似平静,实则危机四伏
不少人认为“天然水域更凉爽”,却忽视了其未知风险。野外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存在三大“隐形杀手”:
• 水温骤差引发抽筋:夏季户外气温高达35℃以上,但深层水域水温可能仅15-20℃,人体突然入水易导致肌肉痉挛,尤其是腿部抽筋,在无人协助时极易引发溺水。
• 水下环境复杂致命:水底暗藏水草、淤泥、暗礁,游泳者一旦被水草缠绕或陷入淤泥,往往因慌乱挣扎耗尽体力;部分水域存在暗流、漩涡,即使是游泳高手也可能被卷入水下。
• 离岸流“悄无声息拖人走”:沿海或大型湖泊中,离岸流流速可达每秒2米,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它能在几秒内将人带离岸边,且难以察觉,是海边溺水事故的主要“元凶”之一。
泳池游泳:别因“熟悉”放松警惕
相较于野外水域,正规泳池虽安全系数更高,但仍有风险点被忽视:
• 过度疲劳与体力透支:暑期泳池人流量大,部分人追求“一次性游个够”,却不知长时间游泳会导致体力消耗过快,尤其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在水中突然乏力、头晕。
• 防滑防磕碰事故:泳池岸边、更衣室地面潮湿,若未穿防滑拖鞋或奔跑打闹,易发生滑倒、撞伤;儿童在泳池内追逐时,也可能被他人踢伤或撞到池壁。
• 健康隐患不容忽视:多人共用泳池时,若未做好个人防护,可能因水质问题引发眼部感染、皮肤过敏等;此外,游泳时呛水可能导致呼吸道感染,尤其免疫力较低的人群需格外注意。
安全游泳“六必知”,为暑期保驾护航
无论是户外泳池还是海滨浴场,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能有效规避风险:
1. 必选正规场所:拒绝野外水域,选择有合格救生员、配备救生设备(救生圈、救生杆、急救箱)的正规泳池或海滨浴场,确认场所是否张贴安全警示标识。
2. 必有人陪同:未成年人游泳必须有家长或成年人全程看护,不可让孩子单独留在泳池边;成年人游泳也建议结伴而行,避免独自下水。
3. 必做热身运动:下水前通过拉伸手臂、活动脚踝、屈膝抬腿等动作热身5-10分钟,让身体适应水温,降低抽筋概率。
4. 必控游泳时长:根据自身体力调整时间,儿童每次游泳不超过40分钟,成年人不超过1小时,中途及时上岸休息、补充水分,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游泳。
5. 必学应急技能:掌握“抽筋自救法”——腿部抽筋时,保持冷静,双手抱住抽筋腿的膝盖,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脚尖向脚背方向勾;若发现他人溺水,切勿盲目下水救援,应大声呼救并抛投漂浮物(如救生圈、书包、塑料瓶),同时联系救生员或拨打110、120。
6. 必带防护装备:儿童建议佩戴浮力背心(非充气玩具),游泳时穿戴泳帽、泳镜;户外游泳需提前涂抹防水防晒霜(SPF50+、PA+++以上),避免晒伤。
暑期游泳的核心是“安全第一,快乐第二”。无论水性好坏,都不应忽视潜在风险。牢记安全要点,才能在享受清凉的同时,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