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慢性病患者游泳防溺水:警惕血管痉挛引发的头晕头痛
供稿: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25-11-21 浏览量:13次

中年慢性病患者游泳防溺水:警惕血管痉挛引发的头晕头痛

对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中年人来说,游泳是极佳的有氧运动,但潜伏着一个易被忽视的风险——血管痉挛。当血管因刺激突然收缩时,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头晕、头痛,若在水中突发,极易造成身体失衡、意识模糊,进而导致溺水。掌握以下注意事项,能有效规避这一危险。

一、游泳前:做好“热身缓冲”,避免血管“突然受惊”

血管痉挛的诱因多与“突然变化”相关,游泳前的准备能给血管和身体“打预防针”。

1. 控制基础病,稳定“内在环境”:游泳前务必测量血压、血糖,确保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血糖处于4.4-7.0mmol/L的安全范围。若近期血压波动大、服药不规律,或正处于感冒、疲劳状态,直接取消游泳计划。

2. 延长热身时间,给血管“适应期”:普通热身无法满足慢性病患者需求,需将热身时间延长至15-20分钟,且以“渐进式”为主。先做5分钟原地踏步、关节环绕,再进行5分钟快走或慢跑,最后做5-10分钟手臂划水、腿部蹬夹的模拟动作,直到身体微微发热、心率平稳上升,避免冷水突然刺激引发血管剧烈收缩。

3. 选择“温和”的入水方式:避免直接跳入水中,应先将双脚、双腿、手臂依次浸入水中,再缓慢走进泳池,让身体逐步适应水温(最佳水温为28-30℃,过低易刺激血管)。

二、游泳中:把控“强度节奏”,警惕“危险信号”

水中运动时,需时刻关注身体反馈,一旦出现血管痉挛的早期信号,必须立即停止。

1. 控制运动强度,拒绝“逞强”:避免追求速度或长时间连续游,建议采用“游100米休息2-3分钟”的节奏,心率保持在“170-年龄”的安全上限内(如50岁患者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优先选择蛙泳、仰泳等节奏平缓的泳姿,减少自由泳等高强度泳姿带来的身体负荷。

2. 警惕头晕头痛,立即“止损”:游泳中若出现轻微头晕、单侧头痛、视物模糊,或伴随手脚发麻、心慌,这是血管痉挛的典型预警信号。此时切勿慌乱,应立即停止划水,双手抓住池边或漂浮物,缓慢调整呼吸,保持头部高于水面,待症状缓解后由他人协助上岸休息。

3. 避免“憋气”和“突然发力”:憋气会导致胸腔压力升高,间接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血管痉挛风险;突然加速、转身或发力蹬腿,会让身体瞬间处于应激状态,刺激血管收缩。游泳时保持均匀呼吸,动作连贯平缓,转身时放慢速度。

三、游泳后:做好“收尾保护”,防止血管“二次波动”

游泳后的不当操作,也可能诱发血管痉挛,需重视“过渡环节”。

1. 缓慢出水,及时保暖:出水后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体,穿上保暖衣物,避免身体暴露在冷风或空调下。水温与室温的温差若超过10℃,血管会因冷热交替再次收缩,加重头晕风险。

2. 补充水分“循序渐进”:游泳后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管痉挛概率,但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分3-4次饮用温白开水,每次100-150毫升,避免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

3. 休息观察,不立即离开:上岸后在休息区静坐15-20分钟,监测血压和身体状态,确认无头晕、头痛、乏力等不适后再离开泳池,避免刚结束运动就匆忙走动或驾车。

对中年慢性病患者而言,游泳的核心是“安全第一,适度为宜”。牢记这些注意事项,既能享受运动的益处,也能远离血管痉挛带来的溺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