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出现因食用长期冷冻的“僵尸肉”引发身体不适的案例,其中肾脏损伤问题引发关注。医学专家提醒,看似“保鲜”的冷冻肉若储存不当,可能成为威胁肾脏健康的“隐形杀手”。
所谓“冰箱僵尸肉”,并非特指某类肉类,而是指在冰箱冷冻层中储存时间过长(通常超过6个月)、包装破损或反复解冻,导致营养流失、微生物滋生的肉类。不少消费者认为“冷冻能杀菌”,将肉类长期存放于冰箱,却忽视了低温仅能抑制微生物繁殖,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及芽孢。
据武汉市第三医院肾内科主任伍医师介绍,“僵尸肉”对肾脏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长期储存的肉类易滋生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菌,这些细菌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肾脏作为代谢和解毒器官,需超负荷工作以清除有害物质,进而导致急性肾损伤,严重时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另一方面,变质肉类中的蛋白质会分解产生组胺、尸胺等有毒代谢物,这些物质需通过肾脏排出,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尤其对于老人、肾病患者等肾功能较弱人群,可能直接诱发或加重肾脏疾病。
“此前接诊过一位患者,因食用了冷冻近一年的牛肉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检查发现肾功能指标异常,确诊为急性肾损伤,经治疗后才逐渐恢复。”该医生举例说明,此类案例并非个例,夏季气温升高,冰箱频繁开启更易导致肉类变质加速。
针对“僵尸肉”问题,专家给出三点建议:一是控制冷冻时间,禽畜肉类冷冻不宜超过6个月,海鲜类不超过3个月,且需使用密封保鲜袋分装,避免交叉污染;二是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定期清理冰箱,及时丢弃超过保质期或外观、气味异常的肉类;三是解冻时避免常温放置,可采用冷藏室解冻、微波炉解冻等方式,且解冻后的肉类不宜再次冷冻。
市场监管部门也提醒消费者,购买肉类时应选择新鲜产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回家后及时分类冷冻。若食用肉类后出现腰痛、水肿、尿量异常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
健康饮食始于新鲜,冰箱并非“保险箱”。科学储存肉类,不仅是保障口感和营养,更是守护肾脏健康的重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