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手术麻醉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手术麻醉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4
    2025/10
    当亲人在手术室:揭秘那扇门后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您的亲人被推进那扇厚重的手术室大门,门缓缓关上的一刻,等待便开始了。时钟的指针仿佛变得粘稠而缓慢,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焦虑与期盼。您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仅仅一个 scheduled(计划中)两小时的手术,从进去到出来却花了四五个小时?手术室里,医生们到底在做什么? 请放心,这“多出来”的时间,绝大部分并非用于手术刀的操作,而是为了保证患者绝对安全所必需的、精密严谨的准备工作与复苏过程。这就像一场太空发射,我们只看到火箭升空的壮观一刻,却忽略了之前大量的燃料加注、系统检查与人员就位。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手术室大门后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个标准的手术流程究竟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阶段:术前准备与麻醉诱导——为“航行”奠定安全基石(约30-60分钟) 当患者离开您的视线,首先进入的往往是手术室的“术前准备区”或直接进入手术间。这里进行的每一步,都关乎着生命的安危。 1. 三方核查与信息确认: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会共同在场,再次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例如哪一侧的肾脏、哪一条腿)。这是防止任何“开错刀”风险的关键防线,可能会重复多次,但至关重要。 2. 建立生命线——静脉通路:护士会为患者建立一条或多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打点滴)。这不仅是术中输液、输血的生命线,也是给予麻醉药物的主要途径。 3. 麻醉医生的“高光时刻”——麻醉诱导:这是整个麻醉过程中风险最高的阶段之一,由麻醉医生全程主导和监护。 · 连接监护设备:患者身上会被连接上各种监护仪:心电图电极(监测心率)、血压袖带(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探头(夹在手指上,监测血液含氧量)。瞬间,患者的生命体征便以数字和波形的方式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 吸氧(预充氧):麻醉医生会让患者通过面罩吸入纯氧几分钟。这个过程被称为“预充氧”,目的是让肺里充满氧气,为后续的呼吸暂停(因麻醉药物导致)提供一个宝贵的“氧气储备库”。 · 给药,进入睡眠:麻醉药物通过静脉缓缓推入。通常几十秒内,患者就会像进入深度睡眠一样,失去意识。请注意,从这一刻起,患者就不再是“睡着”,而是进入了一种被精确控制的“生理状态抑制”中,他们完全依赖于麻醉医生和机器来维持生命活动。 · 建立人工气道: 患者失去自主呼吸后,麻醉医生会进行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用一条特制的管子从口腔置入气管,另一端连接麻醉机。这台机器将在此后的数小时内,完全替代患者的肺进行工作,精确控制呼吸的频率、深度和氧气/麻醉气体的浓度。 至此,患者的“航行”准备就绪。麻醉医生化身为“机长”,全程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手术刺激的强弱,随时调整麻醉的深度,确保患者“睡得好、无痛苦、生命稳”。 第二阶段:手术操作与术中监护——团队协作的“核心任务期”(时长因手术而异) 这是家属通常理解的“手术时间”,但实际过程远不止“开刀”那么简单。 1. 手术体位摆放:护士和医生会根据手术需要,将患者摆放成特定的姿势(如平躺、侧卧等),并在身体受压部位垫上软垫,防止术中因长时间压迫导致神经损伤或压疮。 2. 消毒与铺单:手术护士会对手术区域的皮肤进行大面积、严格的消毒,然后用无菌手术巾将患者全身覆盖,只暴露手术切口区域,创造一个最大的无菌区,防止感染。 3. 手术开始与麻醉维持:外科医生开始手术。与此同时,麻醉医生的工作进入最紧张的阶段。他/她需要: · 持续监测:紧盯监护仪,关注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失血量、尿量等数十个参数。 · 精准用药:通过静脉和麻醉机持续给予麻醉药、镇静药、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维持一个“恰到好处”的麻醉状态——既不能让患者在术中醒来或感到疼痛,也不能用药过深导致生命体征不稳。 · 管理内环境:根据失血和体液情况,调整输液的速度和种类,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度的平衡。 · 应对突发: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如血压骤降、心律失常、大出血等。他们是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守护神”。 4. 手术结束与初步复苏:当外科医生完成主要操作,开始缝合伤口时,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麻醉药物的供给。手术结束时,患者的“核心任务”完成,但麻醉医生的任务远未结束。 第三阶段:麻醉复苏——从“沉睡”到“唤醒”的温柔过渡(约30-60分钟甚至更长)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患者立刻就能醒来并被送回您身边。 1. 转运至复苏室(PACU):患者带着气管导管,由麻醉医生和护士护送至专门的“麻醉后监测治疗室”(俗称复苏室)。在这里,有专业的复苏护士和麻醉医生进行集中管理。 2. 等待苏醒与拔管:麻醉药物的代谢需要时间。复苏室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护,等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得足够有力,意识逐渐清醒,能够听从指令(如“睁开眼睛”、“握紧我的手”)。当各项指标达标后,麻醉医生或复苏护士才会小心翼翼地拔除气管导管。 3. 稳定生命体征:拔管后,医护人员会继续观察患者的呼吸、氧合、血压是否平稳,评估疼痛程度并给予镇痛处理,确保他们从麻醉状态安全、舒适地过渡到清醒状态。 只有当患者在复苏室里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达到出室标准后,才会由医护人员护送回病房。这时,您才能在病房里见到历经“航行”归来的亲人。 总结 所以,亲爱的家属,当您下一次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时,请理解那扇门后正在发生的,是一个庞大、专业且严谨的团队协作过程。从准备、诱导,到手术、监护,再到复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那“多出来”的时间,正是他们为确保您亲人安全所付出的、看不见的努力。 您的等待,是爱与牵挂;他们的“忙碌”,是专业与守护。请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这份信任,也是支撑他们完成这场生命护航的重要力量。
  • 24
    2025/10
    失眠程度自测清单
    想知道自己的失眠属于哪种程度?以下这份结合医学标准的自测清单能帮你初步评估。建议根据最近1个月的真实情况作答,结果仅供参考,最终诊断需由医生结合专业检查确认。 一、基础症状评估(每题选最符合的选项) 1. 入睡困难程度 □ 躺下后10-20分钟内能自然入睡(0分) □ 躺下后20-30分钟才能入睡(1分) □ 躺下后30分钟-1小时才能入睡(2分) □ 躺下后超过1小时仍无法入睡,甚至整夜清醒(3分) 2. 夜间觉醒次数 □ 夜间不醒或仅醒1次,且能很快再次入睡(0分) □ 夜间醒2次,但每次醒后10分钟内能再次入睡(1分) □ 夜间醒2-3次,每次醒后10-30分钟才能再次入睡(2分) □ 夜间醒3次以上,每次醒后超过30分钟才能再次入睡,或彻底清醒(3分) 3. 早醒情况 □ 能睡到自然醒,无早醒(0分) □ 比计划起床时间早醒15-30分钟,但能再次入睡(1分) □ 比计划起床时间早醒30分钟-1小时,且无法再次入睡(2分) □ 比计划起床时间早醒1小时以上,且白天极度困倦(3分) 4. 总睡眠时间 □ 7小时以上,且睡眠质量良好(0分) □ 6-7小时,但睡眠较浅(1分) □ 5-6小时,感觉明显睡眠不足(2分) □ 不足5小时,白天几乎无法正常活动(3分) 二、睡眠质量与日间影响 5. 睡眠质量主观感受 □ 感觉睡眠非常充足、精力恢复良好(0分) □ 睡眠基本够用,但偶尔感觉疲劳(1分) □ 睡眠明显不足,白天经常犯困(2分) □ 感觉几乎没睡着,白天头晕脑胀、反应迟钝(3分) 6. 日间功能损害程度(选最符合的1项) □ 完全不影响工作、学习或生活(0分) □ 轻微影响,如注意力偶尔不集中(1分) □ 中度影响,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困难(2分) □ 严重影响,如无法正常工作、社交退缩(3分) 7. 情绪与心理状态 □ 情绪稳定,无焦虑、抑郁等情绪(0分) □ 偶尔因失眠感到轻微焦虑或烦躁(1分) □ 经常因失眠感到明显焦虑、易怒或情绪低落(2分) □ 因失眠产生严重焦虑、抑郁,甚至有轻生念头(3分) 三、附加风险因素排查(有以下情况请额外记录) • 是否合并其他症状:如打鼾、憋气、肢体抽动(可能提示睡眠呼吸暂停或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 • 是否长期服药:如降压药、止痛药、激素类药物(部分药物可能影响睡眠); • 是否有慢性疾病:如慢性疼痛、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本身或不适可能干扰睡眠); • 是否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压力骤增、亲人离世、婚姻变故(应激可能诱发失眠)。 四、评分与建议 总分计算: 将第1-7题得分相加,总分范围为0-21分。 结果解读: • 0-7分:无显著失眠。睡眠质量良好,无需特殊干预,但需保持健康作息。 • 8-14分:轻度失眠。睡眠问题对生活影响较小,可尝试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如睡前避免蓝光、保持卧室安静)。 • 15-21分:中重度失眠。睡眠问题已明显影响日间功能,建议尽快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药物基因检测等,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若总分超过15分,且持续时间≥3个月:可能符合顽固性失眠诊断,需由麻醉科或睡眠专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排查是否存在中枢神经调控紊乱、呼吸问题等深层原因。 五、何时需立即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2周内就诊: 1. 失眠伴随严重焦虑、抑郁或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明显减退); 2. 夜间频繁打鼾、憋气,甚至憋醒(可能提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3. 因失眠导致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社交,甚至出现自伤倾向; 4. 尝试调整生活方式和基础治疗(如褪黑素)4周以上无效。 六、自查后的行动建议 1. 记录睡眠日记:连续7天记录上床时间、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起床时间及日间感受,帮助医生更精准分析问题。 2. 初步调整生活习惯: ◦ 固定起床时间,即使前一晚失眠,也不要晚起; ◦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蓝光设备,可改为阅读纸质书或听轻音乐; ◦ 白天适度运动(如快走、瑜伽),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 3. 避免误区: ◦ 不要依赖酒精助眠,酒精会破坏深睡眠,导致夜间更易醒; ◦ 慎用市面上的“助眠保健品”,部分成分可能与药物冲突或产生依赖。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麻醉科如何治疗顽固性失眠,或想获取个性化睡眠改善方案,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失眠咨询”,我们将安排专业医生为您解答。
  • 24
    2025/10
    别再“数羊”!麻醉医生这样破解顽固性失眠
    “试过褪黑素、助眠茶,甚至吃了安眠药还是睡不着”“躺下3小时还清醒,白天头晕脑胀像‘没充电’”——如果你有这类持续3个月以上、常规方法无效的睡眠困扰,可能已经属于顽固性失眠。很多人不知道,麻醉医生其实是解决这类难题的“睡眠调控专家”,他们靠的不是“让你快速睡过去”,而是从根源上找到失眠的“开关”,用专业方法帮你找回自然睡眠。 先搞懂:什么是“顽固性失眠”? 医学上,顽固性失眠特指经生活调整、基础助眠药物(如普通褪黑素)或认知行为治疗(CBT-I)初始干预后,仍持续存在睡眠问题的情况,通常满足这3个条件: • 入睡困难:躺下超过30分钟才能睡着; • 睡眠维持差:夜间醒3次以上,或醒后超过30分钟才能再入睡; • 白天功能受影响:白天犯困、记忆力下降、情绪暴躁,甚至影响工作或学习。 更关键的是,它往往不是“单纯想太多”,可能和中枢神经调控紊乱、疼痛、药物残留(比如术后止痛药)、呼吸问题等有关——而这些,恰好是麻醉医生最擅长解决的领域。 麻醉医生治失眠:靠3大“专业优势” 麻醉医生的核心能力是“精准调控中枢神经、管理睡眠相关的呼吸和疼痛”,这和顽固性失眠的治疗需求高度匹配,具体体现在3个环节: 1. 第一步:比普通检查更“精细”的失眠评估 想治失眠,先得知道“为什么睡不着”。麻醉医生会用2种关键评估手段,找到失眠的“真凶”: • 多导睡眠监测(PSG):不是简单的“戴手环测睡眠”,而是通过贴在头皮、胸部的电极,实时记录你睡眠时的脑电(判断是“入睡难”还是“睡不沉”)、呼吸(排除打鼾导致的睡眠中断)、心率和肌肉活动(看是否有夜间肌肉紧张),像给睡眠做“全身CT”; • 药物与身体状态排查:麻醉医生懂各种药物的代谢规律,会重点排查你是否因吃了止痛药(如阿片类药物)、降压药等导致“睡眠结构紊乱”,或是否有术后疼痛、胃食管反流等“隐形干扰因素”——这些往往是普通失眠评估容易忽略的点。 比如有位术后患者,总说“晚上睡不着”,普通检查以为是“焦虑”,麻醉医生通过PSG发现,他夜间频繁因“伤口痛”短暂醒觉(自己没察觉),调整镇痛方案后,睡眠立刻改善。 2. 第二步:3类“精准治疗”,不依赖“强效安眠药” 麻醉医生的目标不是“让你靠药一直睡”,而是帮你重建“自主入睡能力”,常用3种方法: • 非药物:定制“呼吸-神经放松”方案 很多人失眠时会“越想睡越紧张,呼吸变浅变快”。麻醉医生会教你“慢频腹式呼吸法”(模仿自然睡眠时的呼吸节奏,每分钟6-8次),或用“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通过微弱电流放松中枢神经,像给“紧绷的大脑”做“按摩”,比普通“冥想”更有针对性。 • 药物:选“短效、低依赖”的精准方案 不会一上来就用“强效安眠药”,而是根据你的PSG结果和药物代谢特点选药: ◦ 若只是“入睡难”,选“短效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唑吡坦),起效快(15-30分钟)、代谢快,第二天不会“昏沉”; ◦ 若合并“夜间易醒+轻微疼痛”,可能用“右美托咪定”(一种麻醉相关药物,低剂量时能镇静又镇痛,且不抑制呼吸,适合短期调控); ◦ 还会查“药物基因”(比如CYP3A4酶活性),判断你对药物的吸收速度,避免“别人吃有效,你吃没效果”的情况。 • 特色:解决“其他科室管不了”的失眠 比如“术后顽固性失眠”,麻醉医生会调整“术后镇痛方案”(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代替口服止痛药,减少药物对睡眠的影响);再比如“失眠合并轻微打鼾”,会用“气道扩张训练”(教你睡前活动舌头、咽喉肌肉,避免睡眠时气道塌陷导致的中断)。 3. 第三步:长期随访,帮你“戒掉助眠依赖” 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不是“吃一次药就好”,麻醉医生会做“3个月随访计划”: • 第1个月:每周调整1次药物剂量或非药物方案,用PSG监测睡眠改善情况; • 第2-3个月:逐渐减少药物用量,同时强化“自主入睡习惯”(比如固定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断电子设备); • 最后:帮你制定“睡眠应急方案”(比如偶尔失眠时该怎么做),避免再次陷入“越失眠越焦虑”的循环。 麻醉医生给的“失眠自救小贴士” 如果你的失眠还没到“顽固性”程度,这3个简单方法能帮你预防加重: 1. 睡前1小时别碰“蓝光”(手机、电脑)——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相当于“告诉大脑:现在还不是睡觉时间”; 2. 别靠“喝酒助眠”——酒精会让你快速入睡,但会破坏“深睡眠”,导致半夜醒得更频繁; 3. 若躺下20分钟还没睡着,就起来做“无刺激活动”(比如叠衣服、看纸质书),等有困意再回去——别强迫自己“必须睡着”,越强迫越紧张。 有需要?这样找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麻醉科已开设“睡眠专科门诊”,专门针对顽固性失眠患者,提供“评估-治疗-随访”全流程服务: • 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挂麻醉科普通号即可预约; • 就诊准备:来之前可以记录3天“睡眠日记”(比如几点躺下、几点睡着、醒了几次),能帮医生更快找到问题; 别让“睡不着”拖垮你的健康——麻醉医生不是“只会让你手术时睡觉”,更能帮你找回每晚安稳的自然睡眠。
  • 05
    2025/08
    儿童麻醉安全手册:暑期特别版
       暑期来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也悄然迎来一波儿童手术小高峰。当孩子需要接受手术,麻醉,这个神秘的“魔法睡眠”,往往成为家长心头最深的忧虑。别担心!这份“安全手册”将带您深入了解儿童麻醉的关键细节,让您与孩子一同平稳度过这一关。   一、小身体,大不同:儿童麻醉的独特挑战 孩子的身体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1.代谢快,反应强:药物作用时间短,剂量需精准计算,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血压、心率剧烈波动。 2.气道更娇嫩:气管更窄,分泌物稍多就可能堵塞,麻醉医生需更娴熟的技术保障呼吸畅通。 3.体温调节弱:手术室低温环境容易让孩子体温下降,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和苏醒。 4.心理敏感度高:面对陌生环境和分离,焦虑恐惧可能影响麻醉诱导和术后恢复。   二、麻醉旅程:安全守护每一步 1. 术前准备:打好安全基础 禁食!禁食!禁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关键理由:防止麻醉中呕吐物返流误吸肺部,引发窒息或严重肺炎。 “禁食时钟”请牢记:         清饮料(如水、无渣果汁):术前2小时可少量饮用。         母乳:术前4小时。         配方奶/牛奶:术前6小时。         固体食物(包括零食):术前8小时。 务必遵守医嘱!具体时间医生会根据孩子年龄、食物类型调整。 健康信息透明化:如实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感冒、发烧、咳嗽、过敏史(药物、食物等)、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包括保健品)、家族麻醉不良反应史。一颗蛀牙、一次普通感冒都可能影响麻醉方案。 心理安抚不可少: 诚实沟通: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要去医院“睡一觉”,医生会保护他/她,醒来就能看到爸爸妈妈。 安抚物陪伴:带上孩子熟悉、喜爱的安抚玩具或小毯子。 家长保持冷静:你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   2. 术中监护:高科技“守护者联盟”在行动 精密仪器全程护航:  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心跳频率与节律。  脉搏血氧仪:夹在手指或脚趾上,持续显示血液中的氧气含量(保障生命线畅通)。  血压袖带:定时或持续监测血压变化。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精确监测每一次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浓度,确保呼吸管理精准到位。   体温探头:持续监测体温,必要时使用加温毯、暖风机等保温。 麻醉医生:孩子的专属飞行员 全程守护:寸步不离,紧盯所有监护数据,随时调整麻醉深度和呼吸参数。 药物精准调控:根据孩子反应和手术进程,精细调整药物输注速度。 气道管理专家:确保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通道万无一失。   3. 苏醒期:温柔回归 苏醒室:安全过渡区 手术结束,孩子被送到麻醉恢复室(PACU),由专业护士继续密切监护,直至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苏醒反应多样:孩子醒来可能会哭闹、烦躁、说胡话或嗜睡。这是麻醉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会逐渐缓解。护士会给予安抚、观察和处理。 疼痛管理: 麻醉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和孩子情况,制定术后镇痛方案(如静脉、口服药物或局部阻滞),让孩子更舒适。   4. 术后回家:细心观察 遵医嘱进食: 通常从少量清水开始,无呕吐再逐渐过渡到流食、半流食、普食。 关注异常信号:如持续剧烈呕吐、呼吸困难、嘴唇发紫、伤口出血不止、意识不清、高烧不退等,立即就医! 喉咙不适:部分孩子因气管插管,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喉咙痛或声音嘶哑,通常1-2天缓解。可鼓励少量多次喝凉水或含小冰块(年龄允许且无呛咳风险下)。 充分休息: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三、击破谣言:关于儿童麻醉的常见疑问 麻醉药会让孩子变笨/影响学习?” →现代麻醉药物安全性高,单次短时麻醉对儿童智力发育无明确不良影响。麻醉医生的首要目标是安全、舒适。 “孩子太小,能不能不做麻醉直接手术?” → 绝对不能!手术疼痛和恐惧对孩子的身心创伤巨大且危险。麻醉保障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减轻痛苦。 “全麻比半麻风险大很多?” → 风险取决于孩子状况、手术类型和时长,而非麻醉方式本身。麻醉医生会为孩子选择最合适、最安全的方案(全麻、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或镇静等)。 “孩子有感冒症状,手术麻醉必须推迟?” → 呼吸道感染(尤其伴发烧、浓痰)显著增加麻醉风险(如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肺炎)。通常建议推迟择期手术至少2-4周,待呼吸道症状完全消失。具体情况请务必遵麻醉医生评估。   麻醉前家长自检清单 1.  禁食时间严格遵守了吗? (   ) 2.  孩子近两周健康状况告知医生了吗?(有无感冒发烧咳嗽等) (   ) 3.  孩子的过敏史(药物/食物等)详细告知了吗? (   ) 4.  孩子近期用药情况(包括保健品)告知医生了吗? (   ) 5.  孩子的安抚物品准备好了吗? (   ) 6.  您自己保持冷静和积极心态了吗? (   )    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麻醉科拥有最专业的手术麻醉团队和精密的术中监测设备,我们拥有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和护理人员,深谙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组成了一套完善的安全系统,能给您的孩子最无微不至的守护。近年来,科室积极发展儿童麻醉亚专业,致力于为光谷及周边地区的小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麻醉方案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是护航“小勇士”们安全度过手术关的坚实后盾。
  • 30
    2025/06
    27岁女子误吞18厘米牙刷 多学科协作成功取出
    6月6日上午,一名27岁女性患者因误吞牙刷被紧急送往我院救治。经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最终通过内镜手术成功取出异物,患者转危为安。 据了解,该患者因餐后不适自行催吐时,不慎将一支长约18厘米的塑料牙刷推入食管,随即出现胸骨后疼痛症状。急诊CT检查显示,牙刷位于食管中段,距门齿约38厘米处,随时可能造成食管损伤。 消化内科习隽丽医生团队立即为患者实施急诊内镜手术。术中发现牙刷表面被胃液包裹,十分光滑,常规器械难以稳固抓取。麻醉科贾凌艳医生团队随即采用可视喉镜辅助,最终在插管钳辅助下成功取出牙刷,整个手术过程历时约45分钟。 术后检查显示,患者食管黏膜有轻微损伤,经药物治疗后恢复良好。医生提醒,催吐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异物卡喉,还可能引发食管撕裂等严重后果,建议有需要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该案例展现了我院多学科协作处理复杂消化道异物的专业能力。消化内科主任表示,医院将持续优化消化道异物救治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09
    2025/06
    手术室里的“数一数”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能看到护士在手术前后高声报数:“纱布5块,止血钳3把……”这不是演戏,而是每一台手术中都必须执行的严谨流程——手术物品清点。它看似简单,实则是手术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被称为“最不起眼、却最重要的数一数”。 为什么要“数”?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医疗器械、敷料和缝合材料,比如纱布、钳子、针头等。这些物品在术中可能会反复使用、拆分、污染、更换,若在术后未能准确清点,有可能遗漏在病人体内,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异物残留(手术遗留物):是医疗安全中的重大不良事件,一旦发生,不仅需要再次手术取出,更可能导致感染、脓肿、粘连、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每一次清点,都是对患者生命负责的“安全锁”。 谁在清点?怎么清点? 清点的责任通常由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承担,并由手术医生参与确认。整个清点过程严格按照“术前、术中、术毕”三步走: 术前清点:确认手术器械、敷料等用品的种类和数量; 术中补充或更换物品时再次清点,做好记录; 术后清点:在缝合伤口前,必须确认所有器械、纱布、针线等物品与术前数量一致,确保无物遗留。 特殊物品如缝合针、可分离缝线,甚至碎裂的器械零件,也需一一核查。 有些医院还采用了射线标记纱布或物品条码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清点的准确率。 清点,不只是数数而已 手术室里的“数一数”,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敬畏生命的态度。它要求护士必须精神高度集中、绝不遗漏任何细节——哪怕只是少了一小块纱布,也必须追查到底、绝不草率。 患者的安全,源自每一个小动作的精准 对普通人来说,“清点”似乎只是护士的日常工作;但对手术患者而言,每一次认真的核对,都是一次不被察觉的生命守护。 小贴士: 如果你家属即将接受手术,请放心,手术室护理团队不仅仅“递器械”,他们还在为患者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安全出手术室,全力以赴。
  • 09
    2025/06
    手术结束后的守护 — 揭秘术后恢复室的安全屏障
    很多人以为,病人从手术台上“下来”,手术就算圆满结束了。其实不然,真正的“平安”并不止于最后一刀。手术结束后,还有一群人默默守在患者身边,继续守护他们从麻醉中平稳醒来,顺利迈过手术后的“第一关”——他们就是麻醉恢复室(PACU)里的护理人员。 什么是麻醉恢复室(PACU)? 麻醉恢复室,英文缩写为PACU(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又称“术后恢复室”或“麻苏室”,是手术室与病房之间的重要过渡区域。它的主要功能是监测和照顾刚从麻醉中苏醒的病人,及时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比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呕吐、疼痛等。 可以说,PACU是手术之后的“第二战场”,这里依然充满了变数,需要严密监护和快速应对。 为什么手术后需要“特别守护”? 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之后,患者的意识、呼吸、反射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如果贸然送回普通病房,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异常状况,延误救治。而在PACU中,有专职护士和麻醉医师共同监管,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保障病人生命安全。 护士在术后恢复室都做些什么? 手术室护理团队在患者术毕送入PACU后,恢复室护士会立即展开以下工作: 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都需严密观察; 评估意识与疼痛:判断患者是否清醒、是否有不适或严重疼痛; 观察麻醉并发症:如呕吐、寒战、气道梗阻、呼吸抑制等; 维持气道通畅:有些患者需戴氧气面罩,或进行吸痰、体位调整; 术后护理交接: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后,护士才会将其安全转送至病房,并与接收护士完成细致的交接。 护理的守护,从不止步于“术毕” 每一位麻醉恢复室护士都明白,哪怕患者只是多咳了一声、轻微发冷、表情痛苦,他们都必须第一时间反应。这种高度警觉和责任感,是手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术后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决定一次手术的最终成败。 温馨提醒: 家属在接收到“手术结束”的通知后,不要误以为病人已完全脱离风险。此时患者可能仍处在PACU中接受观察,请耐心等待,并听从护士的提示安排。
  • 09
    2025/06
    手术室是“无菌战场” —走进看不见的生命防线
    当我们提起“手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主刀医生的技术,或者手术的风险与疗效。但鲜有人了解,在手术成功背后,有一个看不见却极为关键的“隐形战场”——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这是手术护理团队日复一日守护的底线,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无菌”? 医学上的“无菌”,指的是完全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在现实中,做到绝对无菌几乎不可能,但手术室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控制细菌数量在极低水平,以降低术中感染的风险。 为什么手术室要“无菌”?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打开人体皮肤、肌肉,甚至进入器官内部,这时如果有细菌进入,就可能引发术后感染、伤口不愈合,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尤其是一些大手术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威胁。因此,手术室必须打造出一个尽可能“无菌”的操作环境,为患者撑起安全屏障。 手术室是怎么保持“无菌”的? 空气过滤与正压系统 手术室配有高级空气净化系统,能过滤空气中95%以上的微粒,并维持室内气压高于外界,防止污染空气倒灌。 严格着装制度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都必须穿戴无菌手术服、帽子、口罩、鞋套,有些手术还要求戴护目镜或面屏,以避免人体携带的细菌落入无菌区。 洗手与消毒程序 医护人员要按照严格步骤进行术前“外科洗手”,用特定消毒剂反复清洗至少5分钟,随后戴上无菌手套。 物品无菌管理 手术器械、敷料等必须通过高温高压灭菌,使用前检查灭菌指示标识是否合格,使用过程中也必须保持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的配合与监督 手术室护士承担起整个无菌流程的组织与把关工作,发现污染风险必须立即更换用品或重新布置无菌区。 无菌不只是规矩,更是“生命的守护”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无菌原则不是一项机械的流程,而是融入工作中的一种职业信仰。他们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疏忽,就可能给患者带来致命风险。正因如此,每一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都像战士一样,默默坚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无菌战场”。 小贴士:作为患者家属或普通人,也可以配合无菌管理,比如:不擅自进入手术区、不触碰手术器械、不带食物进手术通道等。你的小心,就是患者的大安全
  • 05
    2025/06
    全麻+神经阻滞:双保险镇痛,助力术后恢复
    在现代手术中,麻醉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全麻)是最常见的一种,它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全失去意识,不会感到疼痛或记忆手术过程。然而,许多患者和家属可能会疑惑:既然已经用了全麻,为什么有时候还要额外加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到底有什么作用? 一、全身麻醉的局限性 全身麻醉虽然能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无意识、无痛感,但它主要作用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直接阻断手术部位的疼痛信号传导。这意味着: 术后疼痛仍需处理:全麻药物在手术结束后会逐渐代谢,患者醒来后,手术切口的疼痛会迅速出现,可能需要大剂量镇痛药来缓解。 全麻药物副作用:全麻可能导致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问题,尤其是老年或体质较弱的患者。 对某些手术效果有限:例如骨科手术、四肢手术等,单纯全麻可能无法完全抑制手术刺激引起的强烈疼痛反应。 二、神经阻滞的作用 神经阻滞(也称为区域麻醉或周围神经阻滞)是通过注射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特定神经的信号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它的优势在于: 1. 减少全麻药物用量,提高安全性 神经阻滞可以在手术部位精准镇痛,减少对全麻药物的依赖,从而降低全麻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尤其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更安全。 2. 提供更持久的术后镇痛 全麻的作用时间较短,而神经阻滞(尤其是长效局麻药或配合导管持续给药)可以提供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使用,降低成瘾性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3. 改善手术体验和恢复 减少术中应激反应:即使在全麻状态下,手术刺激仍可能引起血压、心率波动,而神经阻滞能有效抑制这种反应。 加速康复:术后疼痛减轻,患者可以更早下床活动,减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尤其适用于关节置换、腹部手术等。 4. 适用于特定手术 某些手术(如手臂骨折、膝关节置换、疝气修补等)如果仅用全麻,可能需要较高剂量药物才能抑制疼痛,而结合神经阻滞(如臂丛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等)可以更精准、高效地镇痛。 三、神经阻滞的常见方式 单次注射阻滞:在手术前或手术中进行一次注射,提供数小时的镇痛。 连续神经阻滞:通过留置导管持续给药,适用于需要长时间镇痛的大手术。 超声引导技术:现代麻醉常借助超声精准定位神经,提高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 四、神经阻滞安全吗? 神经阻滞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出现: 局部血肿或感染 神经暂时性损伤(通常可恢复) 局麻药中毒(罕见,医生会严格控制剂量) 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需求,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案。 五、总结 全身麻醉和神经阻滞并非“二选一”,而是互补的关系。神经阻滞能减少全麻药物的副作用,提供更精准、持久的镇痛,帮助患者更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和恢复期。因此,在许多现代手术中,联合麻醉(全麻+神经阻滞)已成为优化麻醉管理的重要策略。 如果你的医生建议采用这种联合麻醉方式,不必过于担心,这通常是为了让你获得更好的手术体验和更快的康复!
  • 05
    2025/06
    剖宫产后腰痛,是半身麻醉的“锅”吗?
    什么是半身麻醉? 半身麻醉,医学上称为“椎管内麻醉”,主要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俗称“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医生通常采用这种麻醉方式,使产妇的下半身失去痛觉,但意识保持清醒。 半身麻醉的操作过程 体位准备:产妇需侧卧或坐位,弯腰使背部突出,便于穿刺。 消毒与穿刺:医生在腰椎间隙进行局部麻醉后,用细针穿刺进入椎管内(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 注入药物:麻醉药注入后,几分钟内下半身开始麻木,痛觉消失,但触觉可能部分保留。 整个过程通常只需10-20分钟,效果可持续数小时,术后可通过导管追加药物以延长镇痛时间。 剖宫产后腰痛的原因 许多产妇在剖宫产后会经历腰部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半身麻醉的影响 穿刺创伤:麻醉针穿刺时可能对韧带、肌肉或神经膜造成轻微损伤,引发局部炎症和疼痛。 脑脊液泄漏(罕见):若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硬膜愈合延迟,可能导致脑脊液外漏,引发“低压性头痛”,并辐射至腰部。 神经短暂刺激:穿刺过程中可能触碰神经根,导致术后短暂麻木或酸痛,通常几周内自行缓解。 2. 妊娠期生理变化 激素影响:孕期分泌的松弛素使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加重腰椎负担。 体重增加与重心改变:子宫增大导致脊柱前凸,腰部肌肉长期代偿性紧张,产后恢复需要时间。 3. 手术与产后因素 核心肌群无力:剖宫产切口影响腹肌功能,导致腰部代偿性用力。 哺乳姿势不当:长时间弯腰哺乳或抱娃,加剧肌肉劳损。 缺乏活动或过度劳累:术后卧床过久或过早负重均可能影响腰椎恢复。 半身麻醉是腰痛的“罪魁祸首”吗? 研究表明,半身麻醉本身并非产后腰痛的主因。大规模临床统计发现: 自然分娩与剖宫产产妇的腰痛发生率相近(约30%-40%),说明麻醉并非唯一诱因。 多数麻醉相关腰痛在1-3个月内缓解,若持续超过半年,需排查其他问题(如椎间盘突出、肌筋膜炎等)。 如何预防和缓解产后腰痛? 麻醉后护理:术后平卧6-8小时,补充水分以减少头痛风险。 逐步恢复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和的腰背肌锻炼(如骨盆倾斜运动)。 调整姿势:哺乳时使用枕头支撑,避免长时间弯腰。 物理治疗:热敷、按摩或专业康复训练可缓解肌肉紧张。 就医指征:若疼痛伴随下肢麻木、发热或排尿困难,需警惕感染或神经损伤,及时就诊。 总结 剖宫产后的腰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半身麻醉可能贡献了短期不适,但长期疼痛更多与妊娠生理变化、肌肉代偿及术后护理相关。通过科学康复和姿势调整,大部分产妇的腰痛问题可显著改善。
  • 05
    2025/06
    麻醉醒来又困又饿,医生却不让睡也不让吃?背后的风险你可能想不到
    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手术后常常会经历两个令人困惑的"限制":明明困得睁不开眼,医生却反复叮嘱"千万别睡";明明饥肠辘辘,却被要求继续禁食数小时。这些看似矛盾的要求背后,其实隐藏着重要的医学原理。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两大常见疑问。 一、为什么全麻苏醒后困倦不堪,却被要求保持清醒? 当您从全身麻醉中逐渐苏醒时,那种沉重的困意如同潮水般涌来,但医护人员会不断唤醒您,甚至要求您保持清醒至少30分钟到1小时。这种"反人性"的要求其实是为了保障您的生命安全。 1. 麻醉药物的残留效应 现代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七氟醚等)虽然代谢较快,但完全排出体外需要时间。研究表明,即使患者看似清醒,术后1-2小时内药物仍可能影响大脑功能。此时若放任睡眠,可能出现: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会降低大脑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导致呼吸变浅甚至暂停(医学上称为"呼吸抑制")。数据显示,术后30分钟内发生呼吸抑制的风险最高。 气道梗阻:睡眠时咽喉肌肉松弛,加上麻醉残留效应,可能引发舌后坠阻塞气道。一项针对3000例全麻患者的研究发现,苏醒期睡眠者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是保持清醒者的2.3倍。 2. 早期发现并发症 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医护人员评估您的: 意识恢复程度(能否正确回答问题) 肢体活动能力(排除脑卒中可能) 疼痛感受(调整镇痛方案) 3. 特殊人群更需警惕 老年人、肥胖患者(尤其BMI>3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其药物代谢更慢、气道风险更高。这类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监护时间,有时需使用专用监测设备(如capnography)检测呼吸。 实用建议:家属可帮助患者保持清醒,通过轻声交谈、按摩手脚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若患者出现持续嗜睡或呼吸异常(如鼾声突然停止),需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二、为什么术后要长时间禁食?饿着肚子能促进恢复吗? "从昨晚到现在什么都没吃"是许多手术患者的共同抱怨,但禁食要求(医学称"NPO")绝非故意为难患者。2023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最新指南指出,择期手术成人患者需禁食固体食物8小时,清饮料2小时,但实际禁食时间往往更长,原因包括: 1. 麻醉后吞咽反射未完全恢复 全麻药物会暂时抑制咽喉的保护性反射。研究显示,约15%的患者在术后1小时仍存在吞咽协调障碍。此时进食可能导致: 误吸性肺炎:食物或胃酸误入肺部,这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5-10%。一项涵盖5万例手术的研究发现,过早进食使误吸风险增加4倍。 恶心呕吐:麻醉药物刺激呕吐中枢,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高达30%。禁食可减少呕吐物量,降低风险。 2. 手术类型决定禁食时长 不同手术对胃肠功能影响差异显著: 腹腔镜手术:通常需禁食6-8小时(二氧化碳气腹会延缓胃肠蠕动恢复) 胃肠手术:可能需要禁食48小时以上(需等待"肠鸣音恢复") 拔牙等小手术:清醒后1-2小时可试饮清水 3. "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新理念 近年研究发现,适度缩短禁食时间(如术后2小时开始少量饮水)反而能促进恢复。但实施需满足严格条件: 患者完全清醒 无恶心呕吐表现 非胃肠道手术 先试饮5ml清水,观察30分钟无呛咳 重要提醒:切勿因饥饿感强烈而偷偷进食!临床中曾发生家属给术后患者喂食鸡蛋羹导致窒息死亡的案例。如有疑问,务必咨询医护人员。 三、安全度过恢复期的关键措施 阶梯式恢复饮食(适用于大多数非胃肠道手术): 第1阶段(术后2-4小时):少量清水(每次<50ml) 第2阶段(无不适后):清流质(米汤、运动饮料) 第3阶段(术后6-8小时):半流质(粥、烂面条) 正常饮食需等待排气后 促进清醒的方法: 保持半卧位(30-45度角) 适当肢体活动(如握拳、抬腿) 冷毛巾擦拭面部 危险信号需立即报告: 清醒后再次陷入嗜睡 嘴唇/指甲发紫 出现呛咳或呼吸困难 麻醉科医生常开玩笑说:"我们不是不让您睡,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理解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定背后的科学依据,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团队,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记住,短暂的"难受"是为了长久的健康——这或许是现代医学中最值得忍耐的等待之一。
  • 26
    2025/03
    术前焦虑与失眠
    在麻醉门诊和术前访视中,我经常遇到因术前焦虑而彻夜难眠的患者。他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个小问题,却不知这种状态可能影响手术安全。作为麻醉医生,我深知术前焦虑和失眠不仅影响患者体验,更会干扰术中生命体征,增加麻醉风险,甚至影响术后恢复。这些看似普通的心理问题,实则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术前焦虑与失眠对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术前焦虑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这种生理改变在麻醉诱导期尤为明显,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我曾遇到一位高血压患者,因术前严重焦虑,麻醉诱导时血压飙升至200/110mmHg,不得不暂停手术。 焦虑和失眠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紧张情绪导致呼吸频率加快,可能引发过度通气综合征。失眠则会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增加术后呼吸抑制风险。这些改变都会影响麻醉期间的通气管理。 焦虑状态还会影响患者的代谢水平,增加基础代谢率,导致术中耗氧量增加。这种代谢改变可能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增加药物蓄积风险。 二、术前焦虑与失眠对麻醉用药的影响 焦虑和失眠会改变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焦虑患者往往需要更大剂量的镇静药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失眠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更为敏感。这种个体差异增加了麻醉深度调控的难度。 术前焦虑会影响麻醉药物的起效时间和作用强度。我曾观察到,焦虑患者在给予相同剂量丙泊酚后,意识消失时间明显延长,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有关。 焦虑和失眠还会影响术后镇痛药物的需求。焦虑患者往往对疼痛更为敏感,需要更大剂量的镇痛药物,这可能增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三、术前焦虑与失眠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研究表明,术前焦虑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焦虑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显著增高,这可能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有关。失眠则会加重术后认知功能损害,延长恢复时间。 术前焦虑和失眠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风险。焦虑导致的应激反应会抑制淋巴细胞功能,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失眠则会影响细胞因子的正常分泌,延缓伤口愈合。 焦虑和失眠还会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我曾遇到一位术前严重失眠的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经积极处理后好转。 作为麻醉医生,我建议患者在术前积极与医护人员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干预。良好的术前准备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调整,更需要心理状态的调适。通过科学的术前评估和干预,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面对手术,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和失眠则需要重视。通过医患共同努力,我们能够为手术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