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中医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中医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15
    2025/03
    预防跌倒,守护老年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跌倒是全球老年人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是我国65岁以上老人因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跌倒后的身体活动受限,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继发的其他脏器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还会引发跌倒恐惧心理障碍,降低主动活动意愿从而减少实际活动,加速肌力衰退,造成恶性循环。跌倒无小事,预防须重视。 一、老年人跌倒有哪些危害? 跌倒轻则导致软组织损伤,出现肿胀疼痛症状,还可引起出血、骨折,严重的可能致残甚至导致死亡。 二、老年人跌倒有哪些常见原因? 跌倒的高危因素有: ①年龄>65岁 ②有既往跌倒史 ③行走不稳、活动困难需要使用辅助设备 ④有心脑血管、精神心理障碍等基础疾病 ⑤有长期使用多种药物史 ⑥有下肢疾患 ⑦有眼部疾患,视力障碍 ⑧地面周围环境及光照不良等 跌倒高危因素的多少与跌倒风险呈正相关,跌倒的发生通常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慢性疾病的隐患、药物使用的副作用以及不良的环境的因素都是老人跌倒的常见原因。 三、老年人跌倒如何预防? 1.运动锻炼防跌倒 鼓励老年人尽量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锻炼,避免久坐久卧。建议老年人每周坚持至少150min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等。每周至少2天进行肌肉力量锻炼,如弹力带练习等。每周至少3天进行平衡能力及柔韧性的锻炼,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平衡操等。 2.正确生活方式防跌倒 ①合理用药,定期复诊,管控好老年慢性疾病; ②均衡膳食,加强营养; ③选择合身合脚的衣服与鞋子; ④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辅助工具; ⑤主动学习生活中预防跌倒的知识和技能; 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消除生活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3.调整心态防跌倒 ①有些老人害怕跌倒,主动选择减少身体活动及外出社交,但长期缺乏运动会加快生理机能、身体平衡性及柔韧性以及肌肉力量的衰退,反而增加跌倒的风险。应积极调节心态,正确认识运动锻炼防跌倒的科学性。 ②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的衰退是必然结果。虽然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但也要接受衰老的客观现实。在生活中,不逞强,做事量力而行,行动宜慢不宜快。 跌倒不是偶发事件,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老年人要正确认识预防跌倒的重要性,主动学习预防跌倒的知识和方法,积极采取实际行动,主动预防跌倒,远离跌倒,才能健康快乐的享受老年生活。
  • 15
    2025/03
    中医特色疗法,助您告别白发困扰
    在追求美丽与健康的道路上,白发往往如不速之客,悄然爬上头顶,给我们带来诸多困扰。面对白发难题,现代医学或许手段有限,但源远流长的中医却有着一系列独特疗法,为我们带来了重焕乌黑秀发的希望。 中医认为,白发的产生与人体的气血、肝肾等密切相关。气血不足,无法滋养毛囊,头发便会失去光泽,逐渐变白;肝肾亏虚,肾精不能充分濡养头发,也会导致白发早生。基于这些理论,中医特色疗法从根源入手,通过调理身体机能,让头发重归乌黑亮泽。 中药调理是中医应对白发的重要手段。中医师会依据每个人的体质和具体症状,精心调配个性化的药方。例如,常见的何首乌,它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是治疗白发的良药。与黑芝麻、黑豆、当归等搭配使用,能有效滋养气血,补益肝肾,促进头发黑色素的生成。长期服用这些中药配方,不仅能改善白发状况,还能让身体整体状态更加健康,可谓一举两得。 穴位按摩同样是中医特色疗法中的瑰宝。在我们的头部,分布着众多与头发健康息息相关的穴位。像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经常按摩它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为毛囊输送充足的养分。还有肾俞穴,位于腰部,刺激此穴位有助于补肾气,改善肝肾亏虚的情况。每天花上几分钟,用指腹轻轻按摩这些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长期坚持,能起到辅助治疗白发的作用。 艾灸疗法也在改善白发问题上展现出独特优势。艾灸时,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至身体各处。选择与肝肾相关的穴位进行艾灸,如三阴交、足三里等,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身体的阳气和抵抗力。随着身体内部环境的改善,白发问题也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且,艾灸过程中散发的艾香,还能舒缓身心压力,让人在享受治疗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 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白发时,并非单一使用某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艾灸等多种疗法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治疗方案。这种综合治疗方式,能从多个角度对身体进行深度调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您正为白发问题而烦恼,不妨尝试一下中医特色疗法。让我们一起借助中医这一古老智慧,从根源上解决白发困扰,重拾自信与美丽,以更加健康、光彩照人的形象迎接生活的每一天。
  • 17
    2025/02
    春雨朦胧时,如何养生?
    春雨至,气温回暖,草木萌动、鸿雁飞来。“雨水”节气,为24节气中的第二节气。逢此时节,天气变化,万物生长,人体养生需侧重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以应“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景。 (一)食:饮食养生 饮食方面需要吃些温润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蜂蜜等,以及当季蔬菜,如荠菜,春笋等。需避免吃太多辛辣和油腻食物,以免增加肝脏的负担。 同时,雨水节气湿气增加,祛湿也很重要,可以考虑薏米,红豆这些利水的食物。 (二)眠:起居养生 作息方面应该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避免熬夜伤肝血; 要防寒保暖,避免“春捂”时过早减衣; 家中需通风除湿,保持室内干燥,可用艾草熏香或除湿器。 (三)动:运动养生 运动方面,适合轻柔活动,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助气血流通,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消耗阳气。 (四)情:情志养生 保持心境平和,春季感器易亢,避免急躁,抑郁,可听音乐,踏青疏解情绪; 应多与自然接触,适当户外运动,感受阳气升发,提振精神。 (五)健:养生穴位  可按两穴位健脾: 足三里(健脾和胃,祛湿强身) 阴陵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可艾灸:在节气前后各4-5天艾灸,建议一天一次,每穴30分钟左右。 (六)忌:注意事项 勿过早减衣。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但气温仍然相对较低,注意要防寒保暖,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寒从脚起,记得多泡脚,睡前泡个15-20分钟。 勿用冷水。老年体弱者少接触凉水,且少吃生冷水果,生冷的食物易损伤脾阳。 保护关节。特别是老年人应注意膝盖,肩颈保暖,防止湿冷天气诱发关节疼痛。 过敏防护。春季花粉,尘螨增多,过敏体质者需提前防范。
  • 31
    2024/12
    中医特色治疗--耳尖放血
    耳尖放血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多种医疗和保健功效。以下是耳尖放血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耳尖放血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热毒,适用于治疗由高热、烦躁等症状引起的体内热毒过盛。 调节气血 耳尖是气血交汇之处,放血可以刺激局部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疼痛 对于头痛、偏头痛等疼痛症状,耳尖放血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让患者感到舒适。 辅助治疗 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失眠等,耳尖放血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改善症状。 治疗皮肤疾病 耳尖放血可以治疗皮肤疾病,如荨麻疹、痤疮等,通过治疗耳尖穴可以主风主表,可以治风也可以治表。 治疗失眠 耳尖放血可以治疗失眠,因为心肾皆开窍于耳,且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放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 治疗眼疾 耳尖放血可以治疗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等,因为少阳经也循行眼部内侧及外侧。 治疗肝脏功能失常 耳尖放血可以使肝火随血而散,适用于治疗肝脏功能失常的症状。 注意事项: 耳尖放血应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孕妇、体质虚弱者、有出血倾向或晕血者应避免使用此方法。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消毒,以防感染。 耳尖放血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但应在专业指导下谨慎使用。
  • 31
    2024/12
    经外奇穴--四缝穴
    四缝穴是一种经外奇穴,传统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百日咳等病症。 调和胃肠功能:四缝穴对消化系统有益,可以调和胃肠功能,增强脾脏运转,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相关消化酶的含量。这有助于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改善排便问题,并有助于治疗便秘。 促进血液循环:针刺放血可以强迫血气经脉通行,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机能。 应对消化系统疾病:四缝穴可用于治疗因脾失健运、胃纳失常所致的脾胃系疾病。对于成年人的消化系统疾病,如厌食和胃痛,四缝穴的针刺放血能够提高肠道内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促进肠黏膜吸收,缓解肠管痉挛,疗效良好。 其他潜在功效:四缝穴的针刺放血还可能对其他一些病症如腹胀、呕吐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在进行四缝穴针刺时,建议在正规医院的中医科就诊,并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以避免因自行操作不当而引起感染。 如果手部有破溃、感染或出血倾向,应禁止进行针刺。 针刺结束后,应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保持清淡饮食。 如果您考虑进行此类治疗,请咨询专业中医师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
  • 31
    2024/12
    小耳朵、大作用--耳部刮痧
    耳部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多种健康益处,主要包括: 改善睡眠:耳部刮痧通过刺激耳部特定穴位,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使患者能够更快入睡并提高睡眠质量。 缓解疼痛:此方法特别适用于治疗由颈椎病、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通过疏通经络和活血化瘀,有效缓解疼痛。 促进消化:对于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耳部刮痧可以帮助改善肠道蠕动,促进消化。 调节内分泌: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耳部刮痧可以通过调节体内气血,帮助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炎症:耳部刮痧还可以用于治疗扁桃体炎、牙周炎等炎症性疾病,帮助减轻炎症症状。 注意事项: 在进行耳部刮痧前,应确保耳部皮肤无炎症、外伤或严重冻伤。 孕妇和儿童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刮痧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并避免饮酒和食用辛辣食物。 耳部刮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适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 31
    2024/12
    失眠多梦-耳穴压豆
    耳穴失眠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来改善失眠症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耳穴和治疗方法: 常用耳穴及操作方法 主穴: 神门:位于三角窝后1/3的上部,能帮助镇静安神。 心:位于耳甲腔中心,与心火相关的症状改善有关。 交感:位于耳廓前端,调节身体的交感神经系统。 皮质下:位于对耳屏内侧面,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 配穴(根据具体症状选择): 脾:如果失眠伴有消化系统问题,可添加脾穴。 肝:如果失眠因肝火上扰,可加重肝穴。 胆:对于心胆气虚引起的失眠,可以选择胆穴。 操作方法: 在选定的耳穴上,使用王不留行籽或其他类似的种子,贴在胶布上并贴敷在耳朵上。 每天按压3-5次,每次按压1-2分钟,以感到痛感或热胀感为宜。 每次贴敷持续3-5天,两耳交替使用,10-15天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在使用耳穴失眠治疗时,应注意耳部清洁,避免感染。 如果对胶布过敏,可以使用粘合纸代替。 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耳穴失眠治疗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改善失眠问题。如果失眠症状严重,建议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31
    2024/12
    身体排毒--拍八虚
    拍八虚是一种源自中医的养生方法,主要用于通过拍打身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和内脏功能。以下是拍八虚的主要功效与作用: 疏通经络 拍八虚可以刺激多条重要经络,如心经、肺经、肝经、胆经、脾经和肾经,从而帮助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调和气血 通过拍打,可以帮助调和气血,使气血流通更加顺畅,从而改善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各种症状。 改善脏腑功能 拍八虚可以刺激脏腑经络,改善脏腑功能,有助于缓解脏腑疾病。 增强免疫力 长期坚持拍八虚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使人容光焕发。 具体部位的功效 拍两肘窝:可以疏通心经、心包经、肺经,有助于养心安神,缓解心悸、失眠等症状。 拍两腋窝:可以刺激肝经、胆经,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情绪抑郁、焦虑等问题。 拍两腹股沟:可以调理脾胃,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和消化功能。 拍两腘窝:可以刺激肾经和膀胱经,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注意事项: 拍打时应使用空心掌轻轻拍打,力度应由轻至重,逐渐增加,避免用力过猛造成皮肤损伤或疼痛。 拍打时要有节奏感,每次拍打约5-10分钟,每个部位拍打10-30次。 初次拍打时可能感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应循序渐进,逐渐适应。 拍打时应避免寒气入侵,不可在寒冷或潮湿的地方进行,拍打完毕后也应注意保暖。 拍八虚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但需要注意适量和适度,避免过度拍打造成身体不适。如有严重疾病或不适,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 31
    2024/12
    冬去春来,快和肉肉说拜拜-----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一种在针灸理论指导下,通过中医辩证取穴,将可吸收线埋在穴位上,持续刺激“穴位”,调节周围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等作用,是一种集穴位封闭、针刺、刺血等多种效应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经络调节:通过刺激经络,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调节脾胃功能,减少脂肪堆积,尤其是针对脾虚湿气重的肥胖人群,通过穴位的长期刺激,促进脾胃运化,提高身体代谢能力。 抑制食欲:埋线能够刺激穴位,向大脑发送信号,抑制食欲中枢的兴奋性,减少食物的摄入,帮助控制能量的摄入,防止体重反弹。 促进脂肪分解:通过针刺的方法对皮下的组织和脂肪进行破裂,使其分解成小分子,通过淋巴和毛孔排出体外,达到瘦身的效果。 适用人群: 单纯性肥胖、产后肥胖、食欲好应酬多的职场人士、脾虚湿气重的肥胖人群 埋线周期: 穴位埋线减肥分为埋线治疗期(10到14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埋线巩固保健期(1个月一次) 埋线减肥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减肥方法,但每个人的体质和肥胖程度不同,效果也会有所差异。在进行埋线减肥后,建议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暴饮暴食和缺乏运动,以维持减肥成果
  • 31
    2024/12
    冬季养生,温暖你的身心
    随着冬季的脚步悄然而至,寒风凛冽,万物收藏。在这个季节里,我们的身体也需要特别的呵护与调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冬季养生的几个小妙招,让温暖与健康伴你度过寒冷的冬日。 一、饮食调养,温补为上 冬季饮食应以温补为主,多吃羊肉、牛肉、核桃、红枣等温热性食物,这些食物不仅能提供丰富的热量,还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同时,别忘了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二、保暖防寒,护好关键部位 冬季保暖至关重要,尤其是头部、颈部、腰部和脚部。出门时戴上帽子、围巾,穿上保暖的鞋子,可以有效防止寒气入侵。晚上用热水泡脚,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一天的疲劳。 三、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虽然冬季寒冷,但适量的运动仍然必不可少。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提高免疫力。运动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感冒。 四、心情愉悦,养生之本 冬季万物萧瑟,容易让人产生忧郁情绪。因此,保持心情愉悦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可以多听听欢快的音乐,看看喜剧电影,与朋友聚会聊天,让心情在欢笑中绽放。 总之,冬季养生需要我们从饮食、保暖、运动、心情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自己的身体。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用温暖的心去拥抱每一个美好的日子。 在这个冬季,愿你的身体如暖阳般温暖,心情如雪花般纯净。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迎接春天的到来。
  • 31
    2024/12
    大雪至,养身正当时
    兼修功法以固本 随着冬日的脚步渐行渐深,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雪时节,寒风凛冽,雪花纷飞,自然界万物皆归于沉寂,人体亦需顺应天时,进行适时的调养。 一、大雪养身之道 大雪时节,人体阳气内敛,阴气渐盛,因此养身重在温补与固阳。饮食上,可多食用羊肉、牛肉、核桃、黑豆等温热食物,以补充身体热量,抵御严寒。同时,要注意多喝水,以缓解冬季干燥,保持体内水液平衡。起居上,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伤身。此外,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二、兼修功法以固本 大雪时节,练习养生功法,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调和阴阳,固本培元。推荐大家练习“大雪养生功”。此功法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体做法如下: 站桩调息: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弯,双手自然下垂,闭目凝神,进行深呼吸,以调和气息,安定心神。 搓手暖身:双手对搓至发热,然后摩擦腰部、颈部及面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寒能力。 拍打经络:双手握空拳,沿身体经络方向轻轻拍打,如拍打手臂内侧的肺经、心包经,以及腿部的胃经、胆经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静坐冥想:盘腿而坐,双手交叠置于丹田处,闭目静心,意守丹田,进行冥想,以静心安神,调养身心。 大雪时节,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做好养身工作,同时兼修养生功法,增强体质,以健康的体魄迎接冬日的严寒。愿大家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都能拥有一个温暖、健康的身心!
  • 30
    2024/09
    [养生]十月的板栗笑哈哈,健脾养胃、补肾、活气血
    板栗,又名栗、板栗、栗子,是我国最早培育的果树之一,生长于海拔370-2800米的地区,多见于山地。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誉,与桃、杏、李、枣并称“五果”。栗子味美,营养丰富,果实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维生素C含量比西红柿还要高,更是苹果的十几倍。栗子中的矿物质也很全面,有钙、镁、钾、锌、铁等,比苹果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钾量比苹果高出3倍。 板栗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中医认为,板栗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腰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 板栗食疗膳食: ● 板栗茯苓红枣粥 材料:板栗50克,茯苓12克,红枣10个,大米50克。 做法:红枣去核,茯苓研粉。大米加水煮沸后,下红枣、茯苓、板栗,煮至粥熟,根据口味喜好可适量加入盐或糖调味即可。 此粥健脾益肾、燥湿,脾肾亏虚所致的足浮肿、纳呆腹胀,怠倦乏力、腰肌酸软、头晕耳鸣、大便糖稀、小便频繁等症状。 ● 板栗炖母鸡 材料:板栗150克,母鸡1只,姜片20克 做法:母鸡去毛去内脏,洗净切块,放入煲锅加水烧至沸腾,撇去浮沫;再放入板栗、姜及适量料酒,炖至所有食材熟透,用适量盐调味。每月4-6次。 此汤补益气血、强身健体、健脑益智,宜身弱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症及脑力劳动者。 禁忌人群:一岁以下的小儿、脾胃虚寒、消化不良者忌食;糖尿病人忌食。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老人肾虚者食用,对中老年人腰酸腰痛,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尤宜;适宜老年气管炎咳喘,内寒泄泻者食用。
上一页 123456...1415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