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消化内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非手术科室 > 消化内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1
    2021/01
    有“痔”者,事“镜”成
    今年40岁的李先生身患痔疮多年,因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应酬,饮食不规律,导致痔疮经常性发作疼痛,严重时难以忍受,甚至会有大便带血,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听朋友说武汉市第三医院可以开展“内镜下痔疮微创治疗术”,手术全程无痛苦,李先生近日来到我院,内镜医师对他成功实施了“内镜下痔疮微创治疗术”,术后护理简单、恢复快,李先生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什么是痔疮?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按照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劳累、久站、久坐、便秘、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是痔疮主要诱因。   痔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医生介绍,清淡饮食、注意肛周卫生、局部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方法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不能根治。传统的手术方法包括外剥内扎术、超声刀痔切除术、pph手术、血管结扎术痔切除术等,虽然可以根治,但存在手术费用高、创面大,术后患者痛苦大,见效慢等缺点,一般适用于III-IV期痔疮。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人们更青睐于内镜下痔疮微创治疗,它包括内镜下套扎治疗和硬化治疗,其中硬化治疗应用最广,尤其适用于Ⅰ期、Ⅱ期、Ⅲ期内痔,混合痔内痔部分(尤其对出血内痔效果尤佳),相比于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术后既可自行走路,见效快,不影响工作生活,术后第二天既可上班。
  • 30
    2020/12
    大肠息肉不要掉以轻心,有可能也是大肠癌
    65岁的刘婆婆近三个月来总解不成形大便,每天2-3次,但是没其他不舒服,吃的好睡得的好,从没想过去看医生。有一次和女儿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起,女儿劝妈妈,为了以防万一,我们还是去医院瞧一瞧吧。于是女儿带着妈妈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做了肠镜后发现,刘婆婆肠道内几个大息肉,最大的有2cm,于是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息肉黏膜下剥离术,几天后病理结果回报最大的息肉为管状腺癌,另外的病理也提示管状腺瘤。但是庆幸的是,刘婆婆是早期的,经内镜息肉切除后风险已经解除,她只需要定期复查就行。事后刘婆婆感到庆幸,还好女儿劝自己及时做了肠镜,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很多人都不明白大肠息肉和大肠的关系,其实简单来说,大肠癌在未定性之前可统称为大肠息肉。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占医生介绍道:大肠息肉的症状往往不明显,部分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仅会出现腹胀、便秘、腹泻变等症状,如果症状比较轻通常不易被患者重视,常常会耽误病情,所以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肠癌早期患者多无症状表现,少数患者可有腹胀、大便潜血等症状出现,但随着肿瘤日渐增大,患者会出现腹痛、大便形状及习惯发生改变等情况,大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出现贫血、发热、消瘦等全身症状。若肿瘤发生部位堵塞肠管,还可导致患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后期甚至会发生远处转移等情况。所以如果发现大肠息肉不要掉以轻心,它也有可能发展成大肠癌!
  • 07
    2020/12
    肝病患者饮食需谨慎
    近日,市民刘先生家里置办年货买了一些花生、杏仁等坚果,嘴馋的他忍不住吃了两颗杏仁,胃里就一阵翻腾作呕,吐出了鲜红色血液量约2000ml,接起来有一脸盆,家人吓得赶紧拨打120,把他就近送到了武汉市第三医院,经过一周的治疗,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刘先生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余年,目前处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经检查发现刘先生这次就是由于吃坚果引起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消化道大出血。 记者了解到,该院首义院区消化内科病房每年都会收到很多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病人,具有丰富的临床和内镜治疗经验,成功抢救了很多患者。 该院消化内科陈爱方医生介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发病率高、出血量大、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预防十分重要。 陈医生介绍,酒、进食辛辣刺激、坚果类硬物或油炸食物常常是诱发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主要和重要诱因,避免这些诱因可以最大程度防治复发出血,肝硬化病人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忌过饥过饱,在寒冷季节不要摄入过热食物,平时不吃粗纤维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内镜检查是发现和确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最可靠的方法,我国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诊治指南推荐无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需每2年进行胃镜检查,已经出现静脉曲张者需每半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若肝硬化患者一旦发生呕血、黑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及时完善内镜套扎或硬化剂治疗。
  • 26
    2020/11
    不是所有大便带血都是痔疮
     年过40的林女士身体一直很好,就是偶尔上火了会有点便秘,最近半年开始有点大便带血,出血量不多,鲜红色的,肛门也有点坠胀感,感觉应该是有痔疮了,想着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买点痔疮栓用用也就好了,可这2个月感觉出血的次数多了些,家里人劝她痔疮也去看看啊,别搞贫血了。于是听别人推荐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消化内科就诊,消化科医师安排了一个肠镜检查,结果是林女士确实有痔疮,但出血的却不是痔疮,而是长在直肠近肛门口的一个新生物,这个新生物体积还很大,达到了直肠半周以上,活检提示是绒毛管状腺瘤,但绒毛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比较高,有没有部分地方已经发生了癌变还不一定,因为离肛门口太近,如果外科手术治疗就无法保留肛门,对于一个中年女性来说,无法保留肛门而行腹壁造瘘排便将是一生的困扰,经过与林女士及家属的商量,三医院消化内科准备给她做一个肠镜下的新生物切除,这是一个难度系数比较高的内镜下治疗,如果最终病检结果没有发生癌变浸润,林女士就可以顺利保住肛门了。所以不是所有的便血都是痔疮,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温馨提示,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有排便异常等消化道症状的,以及40岁以上对自身健康在意的,建议行胃肠镜检查。
  • 05
    2020/10
    大餐后高热、腹痛,变成“小黄人”
    刘先生今年62岁,平常身体健康,按他的描述,活到这么大没进过医院。最近双节临近,加上今年疫情的耽误,春节一家人没能团圆,大家都觉得遗憾。现在疫情得到控制,情况明显好转,女儿带着女婿和外孙从外地回来过节,他爱人做了一大桌好吃的,鸡鸭鱼肉还有各种海鲜。刘先生最喜欢的就是五花肉,平常因为控制体重,老伴没怎么做,自己也注意控制饮食。家人团聚,刘先生特别高兴,胃口大开,敞开肚皮吃,和女婿一起喝了点白酒,一家人都高高兴兴的。但是到了9月30号下午,刘先生出现了腹痛症状,伴呕吐,自己觉得小便的颜色也很深,后来觉得全身乏力不适,在家里忍了大半晚上实在受不了啦,在9月30号晚上,刘先生被老伴和女儿送到武汉市三医院首义院区急诊科。在急诊科做了检查,老刘的肝功能明显异常,胆红素明显升高,还有发热,急诊紧急的收治到了消化内科。住院后,消化内科的医生给老刘进行体检,发现老刘的巩膜明显黄染、全身皮肤也是黄的,像个“小黄人”,中上腹压痛明显,给老刘做了一个腹部CT考虑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并胆总管增宽。当时值班医生考虑老刘急性腹痛、黄疸伴高热,急性胆管炎的可能性相当大,入院时老刘精神状态也不好,体温高达39.6°C,血压也偏低,不排除有化脓性胆管炎的可能,万一是化脓性胆管炎,这种疾病病情进展很快,病死率很高,如果不急诊进行胆管引流,老刘随时有生命危险。值班的医生与韩峥副主任医师联系后,紧急的给患者进行了胆道磁共振的检查,磁共振检查提示胆总管中段有一颗约10mm的结石堵塞,合并胆囊多发结石、胆囊肿大。韩峥副主任医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告知目前行胆道引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还有手术可能的风险,在取得老刘和女儿的同意后,在10月1号上午给老刘进行了ERCP取石+鼻胆管引流术,胆管里引流出大量脓性胆汁,加上积极的抗感染及各种支持治疗,术后老刘的腹痛的症状缓解,目前体温也降至正常了,血压也稳定了,接下来还要积极抗感染及各种支持治疗。   老刘反应自己平常身体状况挺好的,过了50岁后定期在体检中心体检,平常只有胆囊结石,但是自己平常饮食生活控制挺好,没怎么发作,自己也没太当一回事,这次遭了大罪! 胆囊结石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很多人平常注重饮食,没什么特殊症状。但是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发作,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发作。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剧痛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结石引起的慢性胆囊炎则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胆囊结石,特别是胆囊内的小结石,容易不安分,会随胆汁排空进入胆总管,成为胆总管结石,引起胆管梗阻,继而诱发急性胆管炎。当胆道梗阻比较完全,胆道内细菌感染较重时,可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如寒战、高热、黄疸,尚可有感染性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即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Charcot三联征),如果还有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出现Reynolds五联症,是胆道外科病人死亡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本病好发于40~60岁,病死率20%~23%。因此,胆囊结石一定要注重饮食及生活控制,如有相关病史,身体有不舒服,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就诊。
  • 27
    2020/09
    不用外科手术,便血就治好了
    50岁的程阿姨因反复便鲜血,肛门疼痛2年而困扰,因害怕是肠癌,遂至武汉市第三医院就诊,消化内科黄敏医师接诊后,考虑痔疮并出血可能,告知程阿姨不要太惊慌,建议行肠镜检查,其一是评估肠道有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其次明确痔疮情况。程阿姨遂做了肠镜提示结肠肝曲有一枚1cm结肠腺瘤,III度混合痔,以内痔为主,后建议程阿姨住院治疗。消化内科谭洁副主任医师告患者,除了切除肠道息肉外,还建议患者可行内镜下内痔硬化或套扎治疗,不需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当天即刻下床走动和进食,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良好,微创,花费少,并发症少,安全等优势。做之前程阿姨还有些忧虑担忧,但手术后程阿姨说没想到手术效果这么好,而且几乎没有并发症,除了手术后2天内有轻微肛门坠胀感。程阿姨出院之后,还送了锦旗给谭洁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谭洁副主任医师介绍,目前内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有多种痔疮手术方式,而经肠镜下内痔硬化或套扎治疗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值得推广,具有经济、安全、几乎无创伤等优点,适用于II-III°内痔并脱垂或出血的患者,这将是痔疮患者的福音。
  • 27
    2020/09
    肠道“肉疙瘩”,定期切除很重要!
    范先生今年48岁,2018年体检时发现直肠息肉,大小约5mm,当时体检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必要时行结肠镜下切除。本身范先生就是没有任何症状,单纯体检发现的直肠息肉,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症状,大便也正常,他也咨询了周边的亲友,大家开玩笑说“切息肉像割韭菜一样,割完这一茬下一茬再长,你没事就别管他啦!”。因此范先生就放心了,再加上工作一忙范先生也就慢慢忘了这事了。今年单位再次组织体检,范先生的大便潜血阳性,医生建议他行结肠镜检查,范先生这才想起当时被遗忘的“小息肉”,自己网上百度一下,当时吓一跳,原来有的小息肉也会可能会癌变,于是来我院预约了肠镜,结果就在直肠发现了一个高度怀疑癌变的息肉,这个怀疑恶变的息肉就是当年的小息肉,现在已经快2cm了,而他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后面肠镜下切除后病理证实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癌)。  什么是肠息肉? 息肉的两个字中的“息”字其实就是多余的意思,就是肠道内表面黏膜上多出来的赘生物,通俗来说其实是大肠黏膜表面的一个“肉疙瘩”。临床术语,大肠息肉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而其中70%以上为腺瘤性息肉。             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呢? 医学界早已有明确的定论:80%-95%的大肠癌(包括直肠癌、结肠癌),是由大肠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但也不是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我们一般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主要指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从医学理论上讲,只要时间充裕,这类息肉终会癌变。肿瘤性息肉中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达30%~70%,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23%,管状腺瘤的癌变率<5%,家族性息肉病更为邪恶,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但也不是100%不会癌变,如果这种息肉长得比较大、时间比较久,也有变成肿瘤性息肉的可能。            是不是每个人都会长肠息肉?  目前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高,很多人已经把结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因此很多人检查后发现有结肠息肉,住院的时候发现,有时候一个病房病人都是切息肉,有的人甚至说,息肉每个人都长,应该没事! 这个答案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长肠息肉! 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是50岁以后,三十岁以下长的人相对少一点,但也不是绝对的,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或者是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的人。据统计,35-49岁,肠息肉检出率为10%-30%;超过50岁的人群中,检出率可达30%-67%。也就是说50岁以后,有将近一半的人容易长息肉这个定时炸弹。2019年我国结直肠癌预防指南里提到我国结直肠癌人群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加快更为明显。所以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人可以行常规结肠镜筛查。对于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肥胖、久坐、爱吃烧烤、肥腻、烟酒嗜好等高危人群,更要提前到30岁左右,做第一次肠镜检查。 肠息肉要演变为肠癌,需要5-15年的时间,平均需要10年左右。所以这给了很多人一个发现时间窗,55岁以后是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它癌变之前切掉它。这个时候,它往往还是一个良性的息肉,在肠镜下就可以轻松干掉!                 息肉切不切? 经常在门诊会有病人拿着肠镜报告单咨询,有肠息肉需不需要切除? 在肠镜下,它就是一个凸出肠壁的肉疙瘩,医生很难判断它的性质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的,只有做病理分析才能明确到底是好还是坏。 一般我们都会这样建议: 1、如果是炎症性息肉等所谓“好的”息肉,也可以不处理,进行药物治疗,炎症好了大部分会自行消除;但实际上,我认为还是在检查时候顺便切掉为好,因为不行切除或者病检一般无法判断它的好坏。 2、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按照大小和病人情况,都需要择期内镜下切除。当然择期就是不要拖延1年、2年,应该有空时候去安排切除就行了,千万不能把它忘了! 3、如果息肉有癌变可能或者已经癌变,那就需要马上治疗,不要拖延! 另外重要事情,肠息肉切完不是万事大吉,而是根据息肉的病检分析结果,医生会嘱咐定期复查,每种息肉复查时间不一样哦!
  • 26
    2020/08
    别拿脂肪肝不当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而“脂肪肝”这三个字的出现频率也在日渐升高。现如今,流行病学的数据已提示: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这个潜在的杀手“脂肪肝”。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脂肪肝?脂肪肝是指: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5%以上肝细胞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堆积的病理状态,顾名思义,也就是肝脏堆积了过量的脂肪。 那么脂肪肝是如何被“催生”的呢?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以及生活懒散和经常熬夜、吃宵夜等生活的方式改变都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引起脂肪肝的诱因主要有:1、肥胖;2、酒精;3、糖尿病;4、高脂血症;5、快速减肥;6、营养不良;7、慢性肝损;8、接触工业毒物及特殊药物等。这些都是脂肪肝“催生”的“得力助手”。 脂肪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知道了脂肪肝的诱因后,我们再来看看脂肪肝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其实脂肪肝是有一定的隐匿性的,它常常是轻轻的来,或许你还未曾感受到它带来的不适,但是它却已经开始默默的侵害着你的健康。正是它的到来不会带来很明显的不适感,因此很多患者也非常“大度”的忽视着它,认为它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亚健康的一种状态。 脂肪肝患者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任由脂肪肝发展下去,那么后果除了肝纤维化、肝硬化之外,还可能会发展为肝癌。同时,很多患者不了解的是,脂肪肝最“要命”的是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全身疾病累及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之一。所谓“代谢综合征”,是指以内脏型肥胖为中心,以胰岛素抵抗所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和全身性炎症为共同发病机制,涉及全身各系统的一组疾病,包括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脂肪肝常与这些疾病同时存在,或脂肪肝的出现,预示着即将发生这些疾病。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脂肪肝是病吗?用治吗?答案已经非常清晰了!别再不把它当回事儿了!
  • 26
    2020/08
    都是剩菜惹的祸,8旬爹爹险心肌梗塞
    徐爹爹和李婆婆是一对80多岁的夫妻,平常老两口身体还算健朗,生活都能自理,儿女时常回家看看,一大家其乐融融。突然有一天儿子接到李婆婆打电话说徐爹爹在家拉肚子拉了两天,每日腹泻20余次,而且胃口差,精神也差的狠,整个人都无法起床了,还有心慌、胸闷、头晕不舒服。儿子接到电话后赶紧把徐爹爹送到了武汉市三医院急诊科,急诊科发现爹爹的状况比较差,建议住院治疗,于是徐爹爹住进了我们消化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检查后发现徐爹爹感染情况相当严重,基本快形成脓毒血症,感染指标明显升高,其他各项指标不太理想。刚入院前几天徐爹爹经常会感觉心慌、胸闷、头晕各种不舒服,原来徐爹爹以前有高血压、房颤,但是以前症状有还算稳定,但是这次的严重的肠道感染后心肌受损,并发了心肌梗塞、心功能衰竭,入院时合并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徐爹爹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在韩峥主任医师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及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积极协助诊治,在住院第4天后徐爹爹病情慢慢稳定了,心率、血压慢慢平稳下来,腹泻、腹痛症状逐渐好转。但是第二天我们又收到了另外一个呕吐、发热的婆婆,这个婆婆就是李婆婆,原来徐爹爹住院第二天李婆婆也出现了呕吐症状,但是李婆婆想着徐爹爹住院了,儿女照顾不方便,在家里忍了一天,第二天突然精神食欲也很差,后来出现了发烧,体温达到38.5°C,人也卧床不起了,最后也被家里人紧急送进医院了。 夏季的气候特点为“高温高湿”、“湿热交加”,人们食欲下降,作息不规律及贪凉饮冷,易导致人体免疫机能处于“衰弱”或“紊乱”状态,加上夏季食物容易腐烂、变质,饮食稍有不慎,便容易引起急性肠炎。年纪大的爹爹婆婆勤俭节约,家里时常会有些没有吃完的剩饭剩菜,都是下一餐甚至隔一两天再吃,这样食物更容易变质,细菌更容易繁殖,这样一餐剩饭剩菜吃下去,很多人会出现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就是呕吐、腹泻、腹胀等。 轻微的胃肠炎患者一般5-7天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但是老年人,尤其是既往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在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后,因为大量呕吐、腹泻水电解质丢失,导致心肌灌注不足,容易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同时有的人出现严重肠道感染也会导致心脏及其他脏器受损。因此夏季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剩饭剩菜及变质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吃生冷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时不要过于贪凉,避免感受风寒,导致抗病力下降。
  • 30
    2020/07
    警惕野生蘑菇中毒,请不要拿生命尝“鲜”!
    近日市民李女士在野外游玩时采集了野生蘑菇,想着野生的蘑菇味道会更鲜美,就带回家烹饪食用,不料大约1小时后出现腹痛难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前往武汉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经辨认李女士食用的蘑菇系有毒野生蘑菇,所幸食用量较小,就诊及时,中毒症状轻微,没有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目前经过积极救治,李女士的症状完全缓解康复出院。 消化内科陈爱方医师提醒广大市民,野生蘑菇是否有毒,肉眼无法识别,对于野生蘑菇,最好不采摘、不食用。新鲜的毒蘑菇中,毒素含量非常高,这些毒素会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时会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按症状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大多数毒蘑菇中毒早期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还会出现黄疸、血尿、兴奋、幻觉等症状。蘑菇种类繁多,毒蘑菇的毒素难以去除和破坏,目前对于有毒野生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无不慎食入,应尽早通过催吐、洗胃、导泄、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尽快到医院就诊。预防有毒野生蘑菇中毒的最好方法是不要自行采食野生蘑菇,也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干或野生蘑菇。
  • 30
    2020/07
    慢性胃炎小知识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胃粘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刺激性物质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在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胃粘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症状一般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病因、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慢性胃炎的常见问题? 1、慢性胃炎能根治吗? 慢性胃炎一般情况下通过饮食调整及药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如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通过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方案,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及抗生素等药物来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目的。 2、慢性胃炎会引起癌变? 有些患者担心慢性胃炎时间长了会引起癌变,但事实上绝大多数慢性胃炎并不会发生癌变,但如果慢性胃炎合并了肠化、萎缩、异性增生等,就要注意定期行胃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放大染色来确定有没有早期癌变的可能。 3、慢性胃炎患者应该怎么吃? 首先,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吃容易消化的软食,吃东西时注意细嚼慢咽,不要暴饮暴食及吃过饱。同时应戒烟酒,忌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油腻、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规律饮食。所以,再忙也要好好吃饭哦!
  • 17
    2020/06
    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原来是小肝癌
    肝血管瘤也有可能是肝癌?没错!武汉30岁的王女士(化名)就是在体检时做肝胆胰脾彩超发现肝血管瘤?为求进一步检查来武汉市三医院门诊就诊,完善腹部增强CT后提示小肝癌。 追问王女士既往病史得知,王女士无吸烟饮酒史,无任何肝病病史,体检报告中代表肝癌指标的甲胎蛋白也是完全正常的,近期身体并无明显不适,王女士自己也很困惑彩超提示的肝血管瘤怎么就成了肝癌了呢? 王女士来到武汉三医院,向医生咨询,医生表示大部分肝脏肿瘤患者不太会有明显的症状,常是意外(因为其他原因接受腹部检查)被发现的,发现肝脏肿瘤,要完善癌症指数AFP、CEA,完善腹部CT分辨肝脏肿瘤的特性。超声检查最普及,是最初找到肝脏肿瘤的工具,找到后一定要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检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其中腹部增强CT就是我们判断肿瘤性质的重要依据。 做腹部增强CT时是需要打入造影剂的,分别在显影剂进入肝动脉、肝门动脉、肝静脉三个时间点抓取当时的肝脏影像,再加上没打显影剂时间点的,一共有四组影像。因为每一种肿瘤的特性不同,肿瘤在这四个不同时期的显影或不显影,就成为我们判读肿瘤性质的重要依据。 所以回到最初王女士的问题,若超声检查提示肝脏血管瘤,医生需安排检查癌症指数、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抗体、肝脏增强CT确认肝脏肿瘤的性质,若影像检查还是无法辨认,则需完善肝脏穿刺切片,经皮穿肝取出组织化验,确认肿瘤的性质。
上一页 12...8910111213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