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肛肠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肛肠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5/06
    肛门镜和肠镜:肠道检查界的“兄弟俩”,差别可大了!
    说起肠道检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菊花一紧”,但更让人犯迷糊的是:肛门镜和肠镜,这俩名字听着像亲戚,到底有啥不一样?其实它们就像肠道里的“侦察兵”,一个负责“家门口”的安防,一个专攻“长途巡逻”,分工明确得很。 先看“小个子”肛门镜:家门口的“保安亭” 肛门镜长得小巧玲珑,长度一般就10-15厘米,差不多是成年人手掌的长度。它就像个带灯的“小喇叭”,一头圆圆的,轻轻放进肛门后能撑开周围组织,医生通过自带的镜头就能看清附近情况。 它的“工作范围”很有限,主要负责直肠末端和肛管这一小段,大概就是肛门往里10-15厘米的区域。像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这些“门口”的毛病,用肛门镜检查又快又准,整个过程通常5分钟内就能搞定,检查前也不用喝泻药清肠,顶多提前排个便就行。 再看“大个子”肠镜:肠道里的“长途列车” 肠镜就不一样了,它是根1米多长的柔软管子,顶端有高清摄像头和灯光,能像“贪吃蛇”一样顺着肠道慢慢往里走,一直能查到小肠和大肠连接的地方。相当于从肛门出发,把整个大肠都“游览”一遍。 它的“本领”也更强:不仅能看清肠道内壁的炎症、息肉、溃疡,还能直接夹取小块组织做化验,甚至能当场切除小息肉。不过“长途旅行”准备工作更麻烦,检查前一天就得喝泻药把肠道清空,过程大概要20-30分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肚子胀胀的。 怎么分清该找哪个“帮忙”? 简单说,要是问题在“门口”——比如大便时疼、有血,怀疑是痔疮或肛裂,先做肛门镜看看;要是问题在“深处”——比如长期腹泻、腹痛、不明原因便血,或者想筛查肠癌,就得靠肠镜了。 打个比方:肛门镜像检查家门口有没有小偷,肠镜像排查整个小区的安全隐患。有时候医生还会“组合检查”,先看门口,再查深处,把问题摸得明明白白。 其实不管哪种检查,现在技术都很成熟,不用太紧张。该做检查时别硬扛,毕竟早发现问题,才能早解决呀!
  • 27
    2025/06
    肛肠科那些事儿:别让“难言之隐”成健康隐患
    提到肛肠科,很多人会觉得尴尬又陌生,甚至身体出现不适也羞于就医,任由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其实,肛肠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了解相关知识能帮我们更好地守护健康。 常见肛肠疾病有哪些? 肛肠疾病涵盖肛门、直肠及结肠的多种病症,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类: - 痔疮:堪称“国民病”,据统计,成年人中痔疮发病率超过50%。它是直肠下段或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小肉球”,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久坐、便秘、饮食辛辣等都可能诱发,主要表现为便血、疼痛或肛门异物感。 - 肛裂:多因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猛,导致肛管皮肤撕裂。典型症状是排便时剧烈疼痛,伴有少量便血,便后疼痛可能持续数小时,让人对排便产生恐惧,形成“便秘-肛裂-更便秘”的恶性循环。 - 肛周脓肿与肛瘘: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发热。若脓肿自行破溃或治疗不彻底,可能形成肛瘘,即肛门周围皮肤与直肠之间形成异常通道,反复流脓、发炎。 此外,肠炎、肠息肉、结直肠肿瘤等也属于肛肠科范畴,这些疾病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定期检查尤为重要。 肛肠疾病偏爱哪些人? 肛肠疾病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群需格外注意: - 久坐族:办公室职员、司机等长期保持坐姿,会导致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痔疮等疾病风险。 - 饮食不规律者:偏好辛辣刺激、油炸食物,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容易引发便秘或腹泻,刺激肛肠黏膜。 - 排便习惯不良者:强忍便意、排便时玩手机(导致排便时间过长),会加重肛门负担。 - 孕妇:孕期腹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约30%的孕妇会出现痔疮。 如何预防肛肠疾病? 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肛肠疾病的发生概率: - 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避免过量饮酒和辛辣食物。 -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不要久蹲。 - 适当运动:每天坚持散步、慢跑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肛周血液循环。 - 注意局部卫生: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擦拭损伤皮肤。 出现症状别拖延,及时就医是关键: 很多人因“不好意思”而拖延就医,殊不知肛肠疾病早期治疗简单,恢复快。比如,早期痔疮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即可缓解;而肛裂若在急性期得到规范处理,多数能愈合。但如果拖延成慢性疾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增加痛苦和花费。 特别提醒:便血未必都是痔疮,结直肠肿瘤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肿瘤史、长期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者,建议定期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肛肠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视肛肠疾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出现问题及时就医,才能避免“难言之隐”影响生活质量。别让害羞耽误了健康,肛肠科医生的职责就是帮你解决这些“小麻烦”,大胆迈出就医的一步,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 27
    2025/06
    健身虽好,也应适度
    健身过猛 “菊部危机”!深蹲竟成痔疮 “帮凶”? “教练,我现在蹲下去不是练臀,是在给痔疮‘上刑’!”28 岁的健身达人小张捂着屁股,在我院肛肠科诊室发出灵魂呐喊。谁能想到,这位朋友圈里的 “深蹲战神”,竟因每天 200 个深蹲,把自己蹲进了肛肠科手术室,成为我院近期接诊的第 7 位因健身诱发混合痔的患者。​ 小张的健身血泪史堪称 “当代年轻人作死指南”。为了练出梦中情臀,她每天雷打不动打卡健身房,不仅把深蹲重量加到 80 公斤,还自创 “深蹲 + 平板支撑” 地狱套餐。直到某天,他发现自己的 “菊部地区” 开始闹罢工 —— 上厕所像经历 “酷刑”,久坐如坐 “针毡”,甚至连走路都成了 “螃蟹步”。检查结果让他欲哭无泪:原本只是轻微痔疮,如今因过度健身引发腹压飙升,硬生生把痔疮 “逼” 成了混合痔。​ 为什么看似健康的深蹲,会成为痔疮的 “帮凶”?肛肠科夏天主任形象比喻:“深蹲就像给腹部装了个‘加压泵’,每次发力,腹腔压力就像洪水般冲向肛门静脉。” 正常人偶尔深蹲无妨,但健身人群追求 “力竭训练”,长时间、高强度的腹压增加,会导致肛门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静脉壁变薄、曲张,最终让痔疮 “破土而出”。更扎心的是,许多健身爱好者还存在 “误区三连”:健身后狂炫辛辣饮食、长期忽视 “菊部清洁”、为增肌狂补蛋白粉导致便秘,这些行为都在给痔疮 “火上浇油”。​ “别让健身变伤身!”夏天主任给出专业建议:健身时应循序渐进,深蹲训练后及时做放松运动;日常多吃蔬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 “用生命蹲坑”;若发现肛门坠胀、便血等症状,千万别学小张 “硬扛”,及时就医才是正道。毕竟,比起 “蜜桃臀”,健康的 “菊花” 才是人生最宝贵的 “财富”!
  • 27
    2025/06
    预防肛肠疾病:守护“菊”部健康,从生活点滴做起
    一、认识肛肠疾病:常见的“难言之隐” 肛肠疾病是发生在肛门、直肠、结肠部位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常见且困扰着许多人。主要包括: 痔疮: 肛门静脉丛曲张或肛垫下移形成,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症状包括便血(多为鲜红色、滴落或喷射)、肛门肿物脱出、疼痛、瘙痒等。 肛裂: 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典型症状是排便时剧烈刀割样疼痛、便后持续疼痛、伴有少量便血。 肛瘘: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管道,连接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表现为反复肛门肿痛、流脓、瘙痒。 肛周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内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主要症状是肛门周围持续性剧痛、红肿热痛、可触及肿块,可能伴有发热。 结直肠息肉/肿瘤: 肠道内异常生长的组织,部分有恶变风险(结直肠癌)。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可能出现便血(暗红色或与粪便混合)、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交替)、腹痛、不明原因消瘦、贫血等。 二、核心预防策略:构筑健康防线 预防肛肠疾病,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消除致病因素: 1.“肠”通无阻:膳食纤维是基石: 多吃“粗”粮: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玉米、小米等全谷物是膳食纤维的主力军。 蔬果当道:绿叶蔬菜(菠菜、芹菜、西兰花)、豆类(豌豆、扁豆)、菌菇、苹果、梨、香蕉等富含纤维和水分。 目标摄入量:成人每日推荐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约等于:1碗燕麦片+1个苹果+1盘炒青菜+半碗煮豆子)。 充足饮水: 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水(约7-8杯),帮助纤维发挥“海绵”作用,软化粪便,防止干结。 2.告别“坐”以待病:动起来是关键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 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做做伸展、走动或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凯格尔运动):有意识收缩肛门和会阴部肌肉(像忍大便或憋尿一样),坚持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做3-5组。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局部血流。 3.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给肠道规律“作息” 定时排便:利用晨起或餐后的“胃结肠反射”,培养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的习惯,即使暂无便意也可尝试。 专注如厕:排便时集中注意力,避免看书、刷手机,控制在5-10分钟内完成。 勿用力努挣:过度用力会增加肛周静脉压力和撕裂风险。若排便困难,可尝试深呼吸或稍后再试,必要时使用开塞露(短期)。 正确姿势:蹲姿更符合生理结构,利于排便。坐便时可在脚下垫一个小板凳,使身体呈前倾姿势(模拟蹲姿)。 4.保持“菊”部清洁干爽: 便后温和清洁:使用柔软、无香的厕纸,从前向后轻柔擦拭。条件允许时,用温水冲洗(智能马桶盖或冲洗器)是最佳选择。 保持干燥:清洗后轻轻拍干或用冷风(吹风机低档)吹干。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引起瘙痒。 选择透气内裤:穿着棉质等透气吸湿的内裤,避免紧身裤,保持局部通风干燥。 5.远离刺激源: 清淡饮食: 限制辛辣食物(辣椒、芥末)、大量饮酒、浓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食,它们会加重肛门不适或诱发症状。 减少油腻:高脂饮食不利于消化,增加肠道负担。 戒烟:吸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且影响血液循环。 6.管理体重与压力: 控制体重: 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会增加腹压,诱发或加重痔疮等问题。 减压放松: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可能影响肠道功能(肠易激综合征)。通过运动、冥想、瑜伽、充足睡眠等方式减压。 7.重视早期筛查(尤其针对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 年龄≥45岁、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本人有肠息肉史、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者等。 筛查手段:粪便潜血试验(FOBT/FIT)、粪便DNA检测、结肠镜检查(金标准)。建议普通人群从45岁开始筛查,高危人群更早或更频繁。 三、出现这些信号,及时就医! 便血(无论鲜红或暗红)。 肛门或直肠持续或剧烈疼痛。 肛门肿物脱出无法回纳或伴疼痛。 排便习惯明显改变(持续便秘、腹泻或交替)超过2周。 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 大便形状持续变细(如铅笔状)。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乏力、贫血
  • 31
    2025/03
    肛瘘,一个让人如坐针毡的“肛门刺客”
    你能想象屁股上有个“地下通道”,时刻在折磨你吗?这就是肛瘘,肛肠界的“恶魔”! 一、肛瘘的症状 一开始,它可能只是像个调皮的小虫子,在你的肛门附近轻轻蛰一下,有点疼有点痒,你没太在意。但很快,它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那种疼痛,就像有人拿着烧红的针,在你的屁股上不停地扎,每一次坐下、起身、走路,甚至是轻轻咳嗽一声,都像是引爆了一颗疼痛炸弹,让你瞬间冷汗直冒,呲牙咧嘴。 而且它还会时不时地流出一些脓液,就像坏掉的水龙头,关也关不住。这些脓液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让你在公共场合都胆战心惊,生怕别人闻到这股异味,仿佛自己身上带着一个“生化武器”。上厕所更是成了一场噩梦,擦拭的时候,疼痛加剧,便血也可能随之而来,看着马桶里的红色,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二、肛瘘的病因 肛瘘主要是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形成。当肛隐窝感染发炎时,炎症会沿着肛腺导管蔓延,进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脓肿自行破溃,脓腔会逐渐缩小,但如果引流不畅,就容易形成肛瘘。 三、肛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很难根治。 比如用温水或药物坐浴,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局部疼痛、肿胀,清洁肛门局部,还能减少分泌物。同时可以口服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不过这只是在肛瘘炎症期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是肛瘘的主要治疗方法。 1)肛瘘切开术,是将瘘管全部切开开放,靠肉芽组织生长使伤口愈合。适用于低位肛瘘,手术相对简单,治愈率高。 2)挂线疗法,是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这种方法不会造成肛门失禁,被广泛用于高位肛瘘,在治疗过程中,橡皮筋会逐渐切割瘘管,同时也会产生引流作用,边切割边愈合。 3)肛瘘切除术,是将瘘管及其周围的瘢痕组织全部切除,创面不缝合,让其慢慢生长愈合,主要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别小瞧这肛瘘,它不会自己乖乖消失,只会越来越嚣张。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就会像一只疯狂生长的藤蔓,在你的身体里四处蔓延,由单纯性肛瘘变成复杂性肛瘘,引发更多的并发症,让你苦不堪言。 四、肛瘘的预防 1、注意肛门的清洁。在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的清洁卫生,这样能防止细菌感染肛隐窝引发肛周脓肿,进而预防肛瘘,因为肛周脓肿是肛瘘的常见病因。 2、防止便秘和腹泻。平时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蔬菜(如菠菜、芹菜)、水果(如香蕉、苹果)和粗粮(如玉米、燕麦)等,保证大便通畅,减少对肛门直肠的不良刺激。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导致腹泻,频繁腹泻也会损伤肛管直肠。 3、避免久坐久站,定时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肛周血液循环,减少肛门局部充血的情况。另外,不要长时间憋尿,因为这会导致腹压升高,影响直肠肛管的血液回流,增加肛瘘发病风险。 一旦发现有肛瘘迹象,千万别硬抗,及时就医,把这个“肛门刺客”斩草除根,还自己一个清爽舒适的屁股!
  • 31
    2025/03
    六旬老人肛瘘久拖险致并发症 专家提醒:肛周不适尽早就医是关键
    近日,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科接诊了一位因拖延治疗导致肛瘘病情加重的62岁患者。经手术治疗,患者已脱离危险,但该案例再次为大众敲响警钟:肛周疾病切莫因"羞于启齿"延误治疗。 患者张先生(化名)自述半年前发现肛周出现硬结,伴有反复流脓、疼痛,自行购买痔疮膏涂抹后症状稍有缓解,并未就医。近一个月来,其肛周红肿范围扩大,排便时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被家人送至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科。经肛肠科夏天主任检查后,确诊为复杂性高位肛瘘合并肛周脓肿,感染指标严重超标,已存在脓毒血症风险。紧急手术后,医生清除了瘘管内坏死组织并完成引流,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肛瘘是肛周脓肿慢性化的结果,像张先生这样拖延治疗的案例并不少见。"我院肛肠科夏天主任指出,肛瘘一旦形成无法自愈,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肛门失禁甚至癌变。他特别强调,中老年人群因免疫力下降、基础疾病多,更易出现病情快速进展,肛周反复肿痛、渗液、瘙痒或摸到条索状硬结,都需立即就诊。 目前肛瘘以手术根治为主,传统切开术与微创技术(如LIFT手术、激光闭合)需根据瘘管位置、深度个体化选择。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中药坐浴、创面护理及定期复查,复发率可控制在5%以下。 夏主任提醒,肛肠疾病与年龄无必然关联,任何年龄段出现便血、肛门坠胀等异常症状,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健康无小事,切莫因"难言之隐"酿成大患。
  • 26
    2025/03
    一根毛发引发的疾病
    近年来,藏毛窦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个病很多人从未耳闻,但却有着极大的患病群体,藏毛窦是个什么病?到底哪里藏了毛?一根毛发引发的病为什么要手术?接下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藏毛窦也称藏毛囊肿,来自拉丁语,意思是“头发”和“巢”,因为发病部位切开后常常可发现毛发,该病最早是英国外壳医生赫伯特.梅奥最早在1830年代描述了这种疾病。 藏毛窦的症状 症状主要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会伴有脓肿炎症,患者骶尾部会发红、疼痛、肿胀,甚至存在脓液渗出,严重者骶尾部皮肤有反复破溃口,局部皮肤湿疹样改变。由于骶尾部的疼痛让患者行走、坐立困难。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感觉骶尾部皮肤增厚或发硬,也可能有轻微压痛不适,局部可触及质韧包块。 藏毛窦的病因 病因主要有两种假说:一是认为该病是先天性发育异常,由于相关部委髓管残留物或骶尾部中央缝畸形发育导致皮肤内容物形成囊肿;二是认为藏毛窦的发生是由于损伤、异物刺激和慢性炎症,特别是毛发通过摩擦被迫进入皮肤,身体发生异物反应。 目前主要认为第二种假说更具有说服性。 藏毛窦的诊断 大多数病例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即可确诊,因为特征性的骶尾部包块,影像学检查适用于症状体征严重或不典型者。 藏毛窦的治疗 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对于没有症状的藏毛窦患者,更建议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注意臀沟局部卫生,臀沟毛发旺盛者可定期脱毛,避免久坐,因为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久坐、尾骨外伤史、体毛旺盛、家族史。手术治疗适用于感染急性期,已化脓发炎者,建议及时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目前手术方式多样,应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由肛肠科医生选择。 一根毛发引发的疾病,虽是良性病,但若治疗方式不当,其有复发的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工作和生活,很多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以为是简单的皮肤脓肿或疖肿,而耽误了患者治疗,所以一旦骶尾部有疼痛或包块病史,应至三甲医院肛肠外科寻求专业帮助。
  • 26
    2025/03
    菊花惨叫!血栓性痔,你到底是何方“恶势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生活顺风顺水,突然某一天,屁股毫无征兆地疼了起来。坐下时,疼得倒吸一口凉气;走路时,也隐隐作痛,连睡觉翻身都不自在。恭喜你,大概率是被“菊部地区”的“恶霸”——血栓性痔缠上了! 血栓性痔,这名字听起来挺唬人,到底是啥呢?其实,它就像是在肛门附近的血管里搞“小破坏”。咱们肛门周围有许多静脉血管,正常情况下,血液在里面欢快地流动。可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这些血管里会形成一些小血块,也就是血栓。一旦血栓出现,就像路中间突然冒出一堆大石头,把血液的“道路”给堵住了。血液流不过去,血管就开始膨胀、发炎,这时候,血栓性痔就闪亮登场,开启它的“折磨之旅”,让你坐立难安,痛苦不堪。 很多人都纳闷,自己怎么就招惹上这个“小恶魔”了呢?其实,血栓性痔的出现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首先,排便习惯不好就是它的“得力助手”。上厕所的时候,你是不是喜欢带着手机,一蹲就是半小时?这时候,肛门直肠就一直承受着压力,血液回流变得困难,血管就容易出问题。还有那些经常憋便的朋友,粪便在肠道里待得太久,变得又干又硬,排便时就得用力,这一用力,肛门周围的血管可就遭了殃,很容易形成血栓。 另外,长期久坐不动也是血栓性痔的“帮凶”。现在很多人的工作都是坐着,一坐就是一整天,屁股都快和椅子长在一起了。这样一来,身体的血液循环速度变慢,肛门局部的血液更是流动不畅,静脉丛就容易充血,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像办公室职员、出租车司机,都是血栓性痔的“重点关照对象”。还有那些饮食无辣不欢,顿顿都离不开辣椒,还喜欢喝上几杯酒的朋友,也要注意了。辛辣食物和酒精会刺激肛门周围的血管,让它们变得脆弱,更容易引发血栓性痔。 当血栓性痔发作时,那种疼痛真的让人难以忍受。就好像有根针在不停地扎你的屁股,而且在肛门周围,你还能摸到一个或几个硬硬的小肿块,这就是血栓的“杰作”。这个时候,很多人会觉得尴尬,不好意思去医院,就自己忍着。但其实,这样做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如果不幸得了血栓性痔,也别慌。 1.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 2.坐浴:每天用温水或温盐水坐浴,每次15 - 20分钟,每天2 - 3次。这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可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能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 - 口服药物:如迈之灵、柑橘黄酮片等,可减轻局部水肿,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 血栓外痔剥离术:如果血栓较大,疼痛剧烈,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将血栓取出,以迅速缓解疼痛。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适用于内痔为主伴有外痔的情况,通过切除痔上黏膜,使脱垂的内痔回缩,同时也能改善外痔的症状。 具体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不让血栓性痔有机会“欺负”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排便,避免久坐,合理饮食,让我们的“菊部地区”永远保持和平!
  • 31
    2024/12
    了解出血性内痔,守护肛肠健康
    出血性内痔是内痔的一种常见类型,在痔疮疾病中占有相当比例。它主要是由于内痔区域的黏膜下血管丛扩张、曲张,在排便等因素刺激下,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一、症状表现 1. 便血:这是出血性内痔最突出的症状。通常在排便后出现点滴状鲜血,覆盖于粪便表面,有时也会出现喷射状出血,颜色鲜红。一般来说,便血时不会有明显疼痛,但如果出血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导致贫血,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 2. 内痔脱出:随着病情发展,内痔可能会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则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脱出的内痔黏膜容易受到摩擦、感染,进一步加重病情。 二、发病原因 1.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等,以及过度饮酒,会刺激直肠和肛门黏膜,使局部血管充血、扩张,增加内痔形成和出血的风险。 2. 生活习惯不良:久坐久立、长期负重远行、排便时间过长(如长时间蹲厕看手机、看书等)、便秘或腹泻等,都会影响直肠肛管部位的血液循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发内痔并容易出血。 3. 妊娠与分娩: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压迫盆腔静脉,使直肠肛管静脉回流受阻;分娩过程中用力过度,也会导致腹压急剧升高,促使内痔形成或加重原有内痔的症状,甚至导致出血。 三、预防措施 1.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香蕉、苹果、梨等)、全谷类食物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同时,要适量饮水,每日饮水量约 1500 - 2000 毫升。避免食用过多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 2.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立,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尽量缩短排便时间,避免在排便时使用手机、看书等分散注意力。保持肛门周围清洁,便后可用温水清洗。 3.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提肛运动等。提肛运动可随时随地进行,即收缩肛门,持续 3 - 5 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日数次,有助于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内痔发生。 四、治疗方法 1.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出血性内痔,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配合局部用药来缓解症状。如使用痔疮栓、痔疮膏等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同时,可进行温水坐浴,每日 1 - 2 次,每次 15 - 20 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疼痛。 2. 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黏膜下,使内痔硬化萎缩,从而达到止血和治疗的目的。适用于Ⅰ度、Ⅱ度内痔出血且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3. 手术治疗:当内痔出血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内痔脱出不能回纳,发生嵌顿、坏死;或内痔反复出血导致贫血等严重并发症时,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痔切除术、套扎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
  • 31
    2024/12
    糖尿病患者遭遇肛周脓肿坏死性筋膜炎,健康警示不容忽视
    近日,一名糖尿病患者因为肛周肿痛伴发热来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12月4日,经过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 王女士今年38岁,糖尿病病史5年,是一个年轻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她平时嘴馋,且血糖疏于监测,所以血糖控制的不是很好。起初,患者仅察觉肛周轻微不适,并未引起重视,但没过几天,肛周就出现了一个包块,大概鸡蛋大小,一压就痛,王女士就在家里用温盐水坐浴,没想到坐浴了两天,疼痛更加厉害了,不压都疼,半边屁股是又红又肿,简直坐都不敢坐,症状最严重的时候还出现了全身发热。于是,她立马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就诊,门诊医师立即将她收住院。 入院后经过彩超和抽血检查,发现她血糖控制不佳并且感染很重,糖化血红蛋白7.5,空腹血糖15,白细胞18.8 10^9/L,患上了肛周脓肿。肛肠科医师迅速安排手术治疗,及时放出脓液约200ml,术中发现皮下组织及筋膜都已经出现坏死,经过术后换药、调控血糖、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12月4日,她康复出院。 “这是一起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肛周脓肿发展迅速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的严重后果。”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夏天说,该科近日收治了很多类似情况的患者,大多数有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病史,但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肛周剧烈疼痛、发热,坐立不安影响日常活动时,才紧急就诊。 夏天介绍,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肠外科疾病,其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剧烈、红肿发热、坠胀不适、坐卧不宁,感染较重时会出现身体虚弱、全身无力、精神萎靡等症状,让患者痛苦不已。该患者已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严重的软组织感染疾病,可迅速破坏皮下组织与筋膜。由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弱、伤口愈合能力差,感染极易扩散,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引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此案例警示糖尿病患者,日常应加强血糖管理,留意身体细微变化,如出现肛周疼痛、红肿等异常,务必及时就医,以防小恙酿大祸。
  • 31
    2024/12
    做了痔疮手术就可以治疗便秘?便秘了才使得痔疮加重?
    在日常生活中,便秘和痔疮是两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十人九痔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有人认为是因为便秘导致痔疮加重,也有人认为是有痔疮才导致便秘。今天我就为大家解读一下痔疮与便秘的关系吧。 一、便秘与痔疮的因果关系 便秘是痔疮的重要诱因 便秘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以及粪便干结。当大便干结、变硬时,排便过程需要更大的力量,这会导致腹压急剧升高。 升高的腹压会对直肠和肛门周围的静脉丛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得静脉回流受阻。直肠肛管的静脉丛容易发生血液淤积,长期便秘使得这种不良影响持续存在,进而形成静脉曲张,最终导致痔疮。 痔疮会加重便秘的症状 严重的痔疮可能导致肛门狭窄,使得排便时产生疼痛和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会使患者害怕排便,从而进一步减少排便次数,加剧便秘的情况。 痔疮还可能引起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肛垫下移,影响直肠黏膜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影响排便。 二、如何改善便秘与痔疮的关系 1、饮食调节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增加粪便体积,软化大便,改善便秘情况。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软化粪便,减少便秘的发生。 2、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避免长时间坐着或站着,适时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痔疮。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避免长时间蹲厕,有便意时应及时排便,不要刻意憋便。 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有助于减少便秘和痔疮的发生。 及时治疗 如果出现便秘或痔疮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三、结论 便秘与痔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长期便秘会导致痔疮的形成和恶化,而痔疮也会加重便秘的症状。因此,要预防和缓解这两种症状,需要同时关注便秘和痔疮的治疗。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量、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以及及时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便秘与痔疮的问题。 总之,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预防痔疮和便秘的关键。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持身体健康。
  • 31
    2024/12
    女生长期便血住进医院,专家提醒:有痔疮千万不要拖
    女生长期便血导致重度贫血,近日,她在学校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科救治。12月3日,经过医生救治,该女大学生康复出院。 小刘(化姓)今年19岁,她平常喜欢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火锅、辣条等,从初中开始出现便秘症状,每次上厕所一蹲就是半个小时,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还出现了痔疮。一年前开始,她断断续续出现大便出血,每次上完厕所后又会觉得有些头晕,她以为是蹲久了的正常反应,起初也没在意。直到最近,她在寝室上完厕所后,感觉到头晕目眩,还伴有心慌不适,随后“咚”的一声倒在地上。室友发现后赶紧将她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 经过肛门镜及血常规检查,发现她患有混合痔伴出血,血红蛋白仅为49克/升,属于重度贫血。肛肠科医师迅速安排住院输血治疗,并在改善贫血后进行了手术治疗。经过术后换药、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12月3日,她康复出院。 这是一起因忽视早期症状而引发的严重后果。”武汉市第三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夏天说,该科近日收治了几位类似情况的年轻患者,都有长达一年以上的便血史,但由于便血后未出现其他不适,他们并未予以重视。直到近一周内便血加重,伴有头晕、心慌等症状,才紧急就诊。 夏天介绍,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外科疾病,其症状包括便血和便后肛门肿物脱出。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身体长期处于贫血状态,而患者可能并无其他特殊不适。当贫血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甚至损害其他脏器功能。 他提醒,便血不仅仅是由痔疮、肛裂、息肉等良性疾病引起,还可能是直肠癌、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严重疾病的表现。因此,一旦出现大便带血的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