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手术麻醉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手术麻醉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4/09
    小小牙齿,大大“麻”烦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史,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其中,牙齿的状况是麻醉医生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患者对此并不太理解甚至会感到困惑:“我又不是来做牙齿手术的,问我那么详细的牙齿状况干嘛?”那么,麻醉医生为什么要询问患者的牙齿状况呢? 首先,牙齿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全麻的效果。在全麻过程中,虽然能够切断病人的中枢神经对疼痛的传递,让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方便手术顺利进行,但是病人通常会失去自主意识,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反流等反应,如果此时有活动的牙齿或者假牙,可能会因为误吞而影响到呼吸系统,甚至可能造成窒息。所以,医生问“您有没有假牙或者活动的牙齿?”这是为了确认牙齿是否健康、牢固,以防在全麻过程当中,活动的牙齿掉入气管里或者食道里。医生还可能会问:“您吃喝了吗?几点吃的?都吃的什么?”对住院的病人,在进行麻醉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要嘱咐患者控制饮水和进食。因为如果在没有完全排空的这段时间做麻醉的话,可能会产生致命的伤害。医生在给麻醉药以后,保护胃反流的肌肉会松弛下来,这样,吃进去的所有食物还有消化液反流误吸到气管里,会把肺“消化掉”,即吸入性肺炎,这种损害很难挽救。 其次,牙齿的状况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如果患者的牙齿存在炎症、感染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手术部位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同时,麻醉中多需要进行口腔插管等操作,牙齿的状况也可能会影响到操作的顺利进行。“插管全麻”一般是指是给患者进行气管导管或喉罩插管,为手术医生提供一个肌松完善的操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患者口腔插一根导管进入气道,来保证病人手术中的通气,这个过程中,如果牙齿掉进了气道,可能会阻塞气道甚至窒息。如果掉进了食道里,也可能会引起食道穿孔、急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 最后,在苏醒期,如果患者有活动的牙齿或者假牙,可能会因为口腔分泌物或反流物的误吸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时患者因为烦躁或通气不畅,用力咬牙垫或管道、吸痰或拔管时牵拉松动的牙齿都有可能损害牙齿。因此,在苏醒期,麻醉医生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牙齿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询问这些问题,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牙齿状况,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共同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所以,您的牙齿怎么样,有没有假牙?
  • 30
    2024/09
    为什么感冒时不建议做麻醉?
    在患者要进行手术的前一天,我们的麻醉医生会到病房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我们常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最近感冒了吗?病人会说:我感冒了,但是我有在吃药。 麻醉医生会跟你说:那不好意思,我们肯定要推迟你的手术。 这时候相信很多的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感冒吗?怎么就做不了麻醉了? 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感冒,对于需要做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感冒时我们的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会增多,容易堵塞气道,引起呼吸困难。感冒时气道敏感性会增加,喉咙痒咳嗽就是其表现之一。在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容易引发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全身麻醉时患者自己不会呼吸,麻醉医生需要经过口腔插一根气管导管,然后连接麻醉机帮助患者呼吸。气管导管会将炎性物质,从咽喉部带到气管,可能会引发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因此,并不是麻醉医生小题大做,而是为了患者的安全考虑。即使是正在治疗感冒,也是有一个恢复的过程的。如果不是急诊手术,建议您在感冒痊愈了之后再进行手术。
  • 30
    2024/09
    你知道术后多久可以吃东西吗?
    患者在术前禁饮2小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近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患者术后的进饮时机和进饮量的选择。不管患者接受的是何种麻醉方式,麻醉后由于内脏活动减弱或某些手术中牵拉刺激均能引起的术后腹胀及呕吐,而麻醉药物代谢不完全会导致您自身的保护性反射并没有完全恢复,术后六小时要求患者配合禁食水的道理就在此了。 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不同进食时间。 1.局部麻醉和小手术患者不存在麻醉反应:术后即可进食。 2.静脉麻醉:麻醉清醒后常需2-4小时可进食。 3.全身麻醉但非消化道手术病人:术后6小时如无恶心呕吐反应,可以先吃流质饮食,以后根据情况给予半流质或普食。胃肠道手术病人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禁食,待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可以给少量多次的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或可以改为软食或普食。 然而术后长时间禁饮导致患者术后口渴的发生率增加,口渴已经成为术后患者感受最强烈、最普遍存在的症状之一。大多数患者在麻醉清醒期出现口渴,不仅增加了患者苏醒期躁动、管道滑脱、坠床、心率失常、切口出血的风险,还会延缓患者康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发生谵妄。过去,“用棉签蘸水润润嘴唇”是姑息解决患者术后嘴干、口渴的常规做法。如今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临床医生、护士、麻醉医生有责任致力于改变现有的禁饮规则,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缓解口渴。 最新指南及骨科手术术后饮食推荐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2021年发表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中建议术后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骨科手术围术期禁食禁饮管理指南推荐:对于绝大多数骨科患者,术后一旦清醒即可进食清饮料,如无不良反应,1h~2h后即可进行正常饮食;一般术后第2天应停止静脉补液。大多数研究表明行非胃肠道手术的健康患者,麻醉苏醒且无外科或其它禁忌证情况下,术后4小时内尽早允许进饮;胃肠道手术的患者24小时内可允许进饮。总之,麻醉后可以吃东西的时间、食物种类、及是否可以经口进食,需要遵医嘱要求,切勿自行决定,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 30
    2024/06
    深入了解麻醉的基本原理
    在现代医学领域,麻醉技术的发展为医疗手术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无论是大型手术还是小型操作,麻醉的应用都使患者在无感知状态中度过手术,减轻了疼痛感,保障了手术的安全进行。 一、麻醉的定义和分类 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和意识的医学过程,根据作用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 1、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其整个身体都陷入无感知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不仅失去疼痛感,还会失去意识,进入一种深度的睡眠状态。全身麻醉应用范围较广,如心脏手术、腹部手术、无痛胃肠镜检查等。 2、区域麻醉:区域麻醉与局部麻醉有相似之处,但涉及的范围更广。通过阻滞一定神经区域,使患者失去该区域的感觉。常用于需要手术的特定身体区域,如髋关节手术等。 3、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在手术部位局部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只在特定区域失去感觉。此时,患者保持清醒,可以与医生进行交流,而且通常不会影响其他部位的感觉。局部麻醉常用于一些小型手术,如拔牙、皮肤疾病切除等。 二、麻醉的基本原理 麻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神经系统的调控和药物的作用,通过干预神经传递和感知系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达到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以下是麻醉的基本原理的详细解释: 神经系统的调控:麻醉的起效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是控制整个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中枢。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降低神经传递的速度,从而阻断了疼痛冲动的传导。 药物的作用:麻醉药物是实现麻醉状态的关键因素。通常分为诱导药、维持药和恢复药。诱导药用于迅速诱导患者进入麻醉状态,维持药用于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患者的麻醉深度,而恢复药则用于在手术结束后使患者迅速从麻醉状态中苏醒。 抑制意识和感知:麻醉的目标之一是让患者失去意识和不感知疼痛。在全身麻醉中,药物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脑部,影响大脑皮层,导致意识丧失。这种药物作用于神经递质系统,如γ-氨基丁酸(GABA)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通过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和减少NMDA的兴奋作用来达到抑制意识的效果。 抑制疼痛传导:麻醉药物还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疼痛冲动的传导。这可以通过影响钠通道、钾通道以及神经递质释放等机制来实现。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主要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使患者在手术区域失去感觉。 维持生理平衡:麻醉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维持稳定的生理状态。这也包括对麻醉深度的实时调控,以适应手术的不同阶段和需要。 三、全身麻醉的具体过程 (1)麻醉药物的给予:此阶段,医生会给患者注射或吸入诱导药物。这些药物通常包括镇静剂和诱导药,用于迅速诱导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 (2)气管插管:为了确保患者的呼吸通畅,医生通常在诱导阶段进行气管插管。这是通过将气管插管置于患者的气管内,以便通过呼吸机维持气体交换,保障患者的氧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泄。 (1)麻醉深度维持:一旦患者进入无感知状态,医生会继续给予维持药物,以保持适当的麻醉深度。这需要精密的药物调配和监测,确保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始终保持在理想的无感知状态。 (2)内环境调整维持:在维持阶段,医生会持续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可能的并发症,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生理平衡稳定。 (1)停药和苏醒:随着手术的结束,医生会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允许患者逐渐苏醒。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意识状态会逐渐恢复。 (2)气管插管拔除:一旦患者开始自主呼吸并能够保持清醒,医生会拔除气管插管。这通常需要患者在临床监测下完成,以确保呼吸功能正常。 (3)监测和康复:在恢复阶段,患者会被转移到监护室或术后恢复室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医护人员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参数,确保康复过程平稳无误。 四、区域麻醉和局部麻醉的应用 1、区域麻醉的应用 (1)大体积手术:如髋关节置换等。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传导,患者在手术区域失去感觉,但在手术过程中仍能维持清醒。 (2)妇产科手术:例如剖宫产。通过椎管内麻醉,可以使患者在手术中不感到疼痛,同时减少全身麻醉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3)疼痛管理:类似于局部麻醉,区域麻醉也可用于疼痛管理,尤其手术后疼痛的缓解。通过给予麻醉药物,可以实现术后疼痛的有效控制。 2、局部麻醉的作用部麻醉的 (1)小型手术和操作:局部麻醉常被用于一些小型手术和医疗操作,如皮肤病的切除、拔牙、手指创伤的修复等。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只需要在手术区域接受麻醉,而其他部位的感觉和意识都能得以保留,减少了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风险。 (2)疼痛管理:局部麻醉还可用于疼痛管理,如关节疼痛的治疗。医生可以直接将麻醉药物注射到疼痛源,有效地减轻疼痛,同时保持患者的清醒状态,方便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
  • 30
    2024/06
    关于老年患者麻醉风险的五大误区
    八九十岁高龄老人的手术已屡见不鲜,百岁老人的手术也时有发生。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老年手术患者越来越多,给麻醉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也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对老年人麻醉的诸多误区,常见的有以下五种: 一、全麻影响老年人智力,全麻后容易记忆力减退,甚至痴呆 随着麻醉科学的逐步发展,现代麻醉药物已经实现安全、高效、可控的目标。全身麻醉对神经系统确实有影响,但一般是短暂可逆的,老年人发生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一般很快可恢复。老年痴呆有多种致病因素,目前为止也无确切证据表明麻醉导致老年痴呆风险增加。 二、老年人麻过去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苏醒 影响麻醉苏醒的因素较多,就现在的麻醉技术而言,手术结束停止给予全麻药后,患者一般可在20分钟左右苏醒,如果患者年纪大,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电解质紊乱及中枢神经有损伤等,苏醒时间会明显延长一些。 三、老年人对疼痛耐受力增强,只有大手术才需要麻醉 麻醉总是与手术相伴,但随着“舒适化麻醉”医疗服务理念的普及,麻醉已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在一些检查和治疗环节都可以使用麻醉减缓患者的不适,例如无痛膀胱镜,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等。 四、只有全身麻醉才需要禁食禁饮 对于所有需要麻醉的患者,禁食禁饮都是必须的。老年人,胃排空能力减退,为了避免出现麻醉过程中因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情况,术前更需要严格的禁食禁饮。 五、麻醉就是打一针,让患者不痛而已 麻醉不仅仅是让患者在手术时不痛,更重要是在手术中实时监测、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患者生命机能相对平稳,防治并发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加速术后康复。
  • 30
    2024/06
    儿童术前,家长朋友们需要做什么?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当您的孩子需要接受手术时,作为家长,您可能会感到紧张和担忧。但请放心,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手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以下是关于儿童手术术前准备的一些重要事项: 一、心理准备 1. 以温和、耐心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过程,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了解手术是为了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2.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和支持。 3.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儿童绘本、观看医疗科普视频等方式,帮助孩子减轻对手术的恐惧。 二、饮食准备 1. 术前一定时间内,孩子需要禁食禁水,具体的时间医生会根据手术的类型和时间进行安排,请严格遵守。 2. 一般来说,术前 6 - 8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 2 - 4 小时禁饮清水。 三、身体准备 1. 确保孩子在术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洗澡、洗头、更换干净的衣物。 2. 如有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可能需要推迟手术。 四、物品准备 1. 为孩子准备宽松、舒适的睡衣和拖鞋,以便术后穿着。 2. 准备好孩子喜欢的玩具、书籍等,以缓解他们在病房中的无聊和焦虑。 五、术前检查 1. 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等。 2. 了解检查的目的和结果,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六、手术当天 1. 给孩子穿上宽松、易于穿脱的衣服。 2. 去除孩子身上的首饰、挂件等物品。 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术前准备可能会因手术的类型和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如果您对孩子的手术术前准备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的医护人员沟通。我们将与您一起,为孩子的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共同努力! 祝您的孩子手术顺利,早日康复!
  • 29
    2024/03
    小手术的麻醉风险就小吗?
          临床工作中经常有病人和家属有以下的疑问,甚至有部分手术医生也会问相似的问题。       我的手术很小的呀,为什么还要上全身麻醉?我手术这么小,怎么还会有这么多麻醉风险?我手术很小,是不是麻醉也很简单?我手术这么小,为什么还不能上麻醉?在这里为大家科普一下,小手术不代表麻醉风险就小。 麻醉风险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       我们通常所说的麻醉风险是指,在麻醉过程中由麻醉药物或麻醉方法导致的患者生理功能或生命体征的干扰,可诱发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它包含五个方面因素。   1.麻醉的普遍风险       包括药物过敏、胃内食物的返流误吸、心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等等。一般来说麻醉普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做什么手术,不管在哪家医院做,不管谁给病人做都无法避免。 2.手术的危险因素       一般来说,越大越急的手术,危及生命程度越高的手术,麻醉风险就越高;但是手术小,不见得麻醉风险就小。 3.患者因素       包括年龄、内科疾病史、用药史、外科手术史等等一系列个人因素。一般来说病人身体健康,麻醉风险相应低一点;病人合并内科疾病越多、越严重,麻醉风险就高很多。 4.术前准备工作完善程度       无论病人有什么危险情况,需要做手术的病人终究是需要手术的。但是,良好的术前准备工作,可以相应的减轻麻醉风险;换言之,仓促的准备麻醉和手术会使不可预知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也就是为什么急诊手术的麻醉和手术风险远远比择期手术要高。病人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 5.第三方因素       包括医生的个人能力、医院所能提供的计数、设备以及医院的综合实力,还有其他可以影响麻醉和手术安全的因素。       麻醉医师在术前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评估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当某一方面的麻醉风险过高时,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体的麻醉风险。围术期患者的风险一方面来自手术风险,另一方面来自麻醉的风险。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麻醉风险的大小与手术大小基本一致。换句话说手术越大,麻醉风险越大或者说手术越小,麻醉风险越小,如全胃切除手术的麻醉风险大于阑尾手术。但是麻醉风险与手术风险并非总是一致,因为麻醉风险除了与手术大小有关外,还与患者自身病情和合并疾病密切相关。比如同时患有严重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即使他只是做痔疮小手术,麻醉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同时麻醉方式和麻醉药物其风险也不尽相同。目前临床上的麻醉用药都是采用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没有一种麻醉方案适用于所有的手术患者。              因此,我们可以说手术有大小,但麻醉风险因人而异,没有所谓的“小麻醉”。 手术有大小,没有“小麻醉”       我们通常所说的“小手术”是指手术范围较为局限、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出血较少、不伤及重要脏器、不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手术,如皮肤肿物手术、痔疮手术、阑尾手术及包皮手术等。  
  • 29
    2024/03
    “温暖“”手术室是什么?
          在手术室环境中,患者的体温管理至关重要。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体表的暴露、麻醉药物的影响以及环境温度的调节等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体温下降的情况。低温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影响,如凝血功能障碍、药物代谢改变、伤口愈合延迟等。因此,手术室的保温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保温方式 1. 预热手术室       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前,提前预热手术室至适宜的温度(一般为22-24℃)。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下降的可能性。 2. 使用保温毯       保温毯是一种常用的保温工具,可以覆盖在患者的身体表面,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温毯应选择材质柔软、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强的产品。 3. 液体加温       对于需要输注的液体,可以提前进行加温处理,使其接近患者体温。这样可以避免液体过冷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4. 暖风装置       在手术过程中,可以使用暖风装置对患者进行局部或全身的保暖。暖风装置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和手术部位的特点进行选择。 5. 体温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下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 二、注意事项       1. 在选择保温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2. 保温过程中,应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患者出现热损伤或不适感。       3. 在使用保温设备时,应遵循操作规程,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对于特殊患者(如新生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应格外关注体温管理,采取更加细致的保温措施。       手术室保温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对于保障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预热手术室、使用保温毯、液体加温、暖风装置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体温下降的风险。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也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  
  • 29
    2024/03
    癌痛不用忍,麻醉医生来帮忙!
          随着医学的发展,原来苦不堪言的胃肠镜,气管镜检查,以及痛不欲生的人工流产,自然分娩,在麻醉科医生的参与下,变得轻松舒适。然而晚期恶性肿瘤病人,他们可能正疼得咬着牙,淌着汗,受着生不如死的煎熬。他们,更需要舒适化医疗!麻醉医生正在帮助更多有需求的人明白:镇痛,不再靠意志;而要求无痛治疗,已经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舒适化医疗指患者在接受诊断、检查、治疗过程中,心理上不再焦虑、恐惧,生理上减轻甚至减去痛苦,获得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舒适化医疗是更多以麻醉医师为代表的医务工作者换位思考,努力满足患者需求的结果,也是现代麻醉学科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在基本医疗服务被满足后,现代人对就医过程有尊严、舒适化的需求,其核心是人性关怀与无痛技术,这正是麻醉学科能力、经验、技术可得到进一步展示的部分。       由于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我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观念认为,癌症患者疼痛是“自然”且必须忍耐的;实则,疼痛及不适给患者带来身体痛苦和不良情绪的同时,还可引起患者生理功能进一步紊乱甚至出现障碍,疼痛使基础代谢增加、过度通气、血压心率提升、血糖增高、胃泌素增加等导致系列加重患者负担如:氧耗增加、呼吸性碱中毒、脱水、低氧血症、心血管失代偿、酮体酸中毒、高血压危象、恶心呕吐、焦虑、恐惧、不合作等不良事件。持续的疼痛折磨更会导致患者免疫力迅速降低,从而影响进一步抗肿瘤治疗。       患者家属给我们的留言写道:“患者躯体苦不堪言,家人心理痛苦难当”,是部分癌症患者及家庭的真实写照。麻醉医生通过各种镇静镇痛方法和治疗手段,帮助更多患者在对抗疼痛(癌性疼痛)中得到安全舒适体验的同时,还在不断改善传统医疗服务模式,更加注重患者感受,并不断推进新理念、新技术开展。       常规癌痛治疗首选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三阶梯药物治疗可使80%以上癌症患者疼痛得到控制。但还有大约20%患者则需麻醉科疼痛科进一步治疗,进行: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皮下止痛泵、静脉止痛泵、硬膜外止痛泵、鞘内止痛泵等处理,而系列处理效果仍然欠佳时可以选择鞘内止痛泵治疗,对肺癌、胃癌、骨癌、肝癌等导致的胸痛、腹痛及全身疼痛,都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做出更佳的个体化治疗。       “舒适化医疗”还是医学伦理学的必然要求,更是医学人文发展的必然趋势。麻醉医生用各种镇痛镇静药物及各种适宜的镇痛技术和舒适的诊疗环境,为更多人(癌症患者)提供有效支持,持续完善满足广大患者的舒适化医疗服务需求是有大爱的麻醉医生不懈努力的方向;真正实现“舒适化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到所有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的目标。
  • 29
    2023/12
    手术麻醉病人到底要打几针?
          麻醉之前我们打的到底是什么针呢?它们的用途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第一针:静脉留置针       几乎所有手术必须具备这个流程,我们的麻醉药物通过这个通路进入人体,你才能够进入麻醉状态并维持麻醉状态。经由这个通路能补充病人从手术前一晚禁食丢失的液体量。最后如果术中会发生各种紧急情况,静脉通路的建立也给抢救和用药增加了途径。所以别看这小小的一针它事关您生命安全,为了安全要乖乖让麻醉医生或护士打针哦! 第二针:动脉针       如果说静脉留置针是为生命保驾护航,那么动脉针的意义可能就是一份双保险,可以及时且直观地监测血压,较无创血压测量更为准确,避免长时间测量血压对神经和组织的损伤,便于反复动脉抽血和测量血气。病人病情危重,估计血压波动大,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特殊体位,使用扩张血管和收缩血管的药物治疗。总结来说就是:病情重、时间长、创伤大的病人需要再加这一剂强心针! 第三针:中心静脉置管       它属于静脉通路的一种,但却比外周静脉多了许多优点。在进行重大创伤手术,或者需要大出血时,有助于血液和补液快速进入人体。监测中心静脉压,有助于衡量补液量多少和判断心功能。用于刺激性大药物或外周不能注射药物的通道。       现在对麻醉医生打的针是不是有更多了解了呢?       每一针可都不是白挨的哟!
  • 29
    2023/12
    手术室的医生为什么总是举着手?
          无论是在医院中还是在影视剧当中,我们都能注意到在外科手术医生进入手术间的时候,都是举着手进去的,这是在举行什么神秘的仪式吗?当然不是,在手术和手术室诞生以来,医护人员始终在和感染进行着抗争,在早期时候,明明手术已经将患者的病根祛除了,但是患者依然死于感染。       在19世纪的时候,医生们开始在手术前使用次氯酸钙洗手,这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后来医生们就不断探索如何在手术前进行消毒,指导外科消毒手术之父约瑟夫·李斯特进行了一场真正的消毒手术大获成功之后,消毒和防腐逐渐走进了医学史,而在手术之前医生进行“刷手”也成为了定式。       现代手术室非常重视消毒杀菌,在医生进入手术室之前,也必须用消毒洗手液对手部进行仔细的清洗,将前臂、上臂、肘关节全部进行清洗,清洗完毕后医生的手部是无菌状态,而腰以上肩以下腋中线以内的位置则属于相对无菌区域。医生是为了减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感染,因此在手消毒后和穿好无菌手术衣后医生都会举着手,将手放在胸前位置。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洁净层流手术室的空气流向会从洁净度高的手术区域流向洁净度低的非无菌区,因此手术室会更加洁净。
  • 29
    2023/12
    手术病人应注意的事项,你了解过吗?
    手术前:     (1)手术前病人需要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准备,禁食禁水或是擦洗干净相关部位。若是在术前服用了特殊的药物,还需要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询问是否需要停药。如果病人体内有特殊植入物,也应该事先告知医护人员。     (2)手术前患者应当充分休息,保证精神良好,注意保暖,防止出现感冒等突发情况影响手术,病人还应该在手术前提前去厕所,换好手术衣,取下各类首饰,不要化妆和涂指甲油,保持良好状态。 手术中:     (1)由于手术床较窄,当医护人员把病人移到手术床上后,注意不要随意翻身,避免坠床。手术时需要脱去衣物,病人也应当尽量保持心态平稳,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2)若病人意识清醒,在手术中有任何感到不适的地方,或是感到疑问的地方,应当及时跟医护人员沟通,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手术后:     (1)手术后病人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应该尽量清淡,多吃瓜果蔬菜,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否则会增长伤口愈合的时间。     (2)谨遵医嘱,术后几小时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导致手术伤口撕裂。随着身体的恢复,可以在医生的许可下进行适当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充分了解手术室护理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助于相关医护人员在手术中更顺利,增加自身效率,而且还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都应当积极学习护理知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让病人更加信任医护人员。
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