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手术麻醉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手术科室 > 手术麻醉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5/06
    医生,我这两天胸口痛,能做手术吗?
    黄阿姨今年56岁,在先生的陪同下来医院住院做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手术前一天麻醉医师来访视签字的时候,黄阿姨顺便问了句:“医生,我这两天胸口痛,能做手术吗?”听到这句话,麻醉医师顿时警惕了起来,连忙问黄阿姨胸口是怎样的痛法,黄阿姨说心痛难受已经一年多了,这种痛是在胸口偏心脏的一侧,连带腹部都刺痛,不过不是时时痛,是一阵一阵地痛,发作的时候并不是很痛,也不频繁,所以也没太当回事,这两天来住院的时候正好有些胸口痛。 一:“胸口痛”背后的秘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像黄阿姨这样的人,偶尔会感到胸口部位突然一阵刺痛,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但这种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让人不禁担心是否是心脏出了问题。对于胸口的“刺痛”,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联想到心脏病,甚至是更为严重的猝死风险。然而实际上这种刺痛可能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不一定都与心脏病有关。那么这种短暂的刺痛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猝死并不是一个突发的、毫无预兆的事件。在猝死之前,身体通常会给出一些警告信号,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注意到,或者误解了这些信号。因此,当感到胸口刺痛时,我们不必过分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关注身体的状况,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关于胸口刺痛的原因,除了心脏病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能性。例如,肋间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因,它可能是由于肋间神经受到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消化系统的问题,如胃食管反流,也可能导致胸口的短暂不适;此外,焦虑症、恐慌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胸口刺痛的出现。这些疾病虽然不如心脏病严重,但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度和耐受度都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疼痛程度和症状。因此,当出现胸口疼痛时,我们不应该盲目恐慌,而是应该冷静分析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便更好地判断疼痛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心脏病引起的胸口刺痛。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绞痛或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疼痛通常会持续较长时间,并且疼痛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如果感到胸口刺痛持续时间较长,且伴随着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等,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胸口痛并不一定意味着心脏病或猝死,它可能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关注身体的状况,并在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检查和治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的状况,保障自己的健康。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健康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需要警惕的“胸口痛” 有些胸痛可不是小事,它们可能是心脏病的信号。下面这几种情况,你一定要小心: 1、突然心慌、胸闷。如果啥事都没干,突然觉得心慌、胸闷,可能是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时,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 2、一运动就胸痛。有些人在进行体力活动或运动后,会感到胸痛明显加剧。这是因为心脏负担大了,心肌缺血更严重。这时要立刻停下活动,赶紧看医生。 3、胸痛频繁且难以缓解。如果你发现胸痛发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每次发作都持续较长时间,难以自行缓解,那么这很可能是心梗的前兆。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一旦怀疑发生心肌梗死,应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与医院、急救站联系,请医生速来抢救后送医院。 4、在劳累后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和四肢乏力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心脏或大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得警惕心脏和神经系统病变。 5、心脏病患者如果发生晕厥,那么存在较大的猝死风险。一旦发生晕厥,需要立即就医检查,明确病因。 三:“胸口痛”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胸口痛”可能是许多不同疾病的症状,因此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以确定病因。下面是一些可能需要的检查: 1、心电图(ECG) 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它可以检测心脏是否存在异常节律或心肌缺血等问题。如果心电图显示异常,可能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如心脏超声或冠状动脉造影等。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无创检查,医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心血管的结构和血流动力情况,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 2、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对于胸口痛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细胞因为缺血、缺氧损伤后会释放出一些心肌特有的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如心肌肌钙蛋白。当检测到这些标志物的浓度升高时,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血管里出现血栓时,一部分血栓成分被溶解后会释放出D-二聚体,检测可发现其浓度升高,可作为急性肺栓塞的筛查指标。 3、X光检查 X光检查可以显示胸部的结构,包括肺部、心脏、肋骨等。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炎、肺栓塞、气胸等可能导致胸口痛的疾病。 4、CT扫描 CT扫描是一种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生成胸部的三维图像。它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胸部的结构和异常,如肺部结节、胸腔积液、心脏扩大等。对于某些复杂的胸痛病例,CT扫描可能是必要的。注射对比剂的血管增强CT,已经成为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胸痛疾病的首选确诊检查,也成为筛查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5、MRI扫描 MRI扫描是一种使用磁场和射频波生成图像的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胸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它对于某些特定的胸痛病例可能是必要的,如心肌炎、心包炎等。 总之,对于“胸口痛”的患者,医生会根据症状和病史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您感到胸口痛,请及时就医并接受医生的检查和诊断。 四:“胸口痛”影响麻醉吗? 通过上面的知识的了解,胸口疼痛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心脏病,它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在面对这一症状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注意观察疼痛的特点,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科学的检查和诊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找出疼痛的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果在手术(非急诊手术)前,患者没有明确过胸口痛的原因,麻醉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先进一步检查和明确原因,避免在围术期“踩雷”,让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 30
    2025/06
    我只是失眠而已,为什么要去看麻醉门诊?
    夜晚辗转反侧,白天头晕脑胀,失眠已成为许多患者难以摆脱的困扰。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失眠患者们往往会选择到神经内科、精神科、耳鼻喉科、呼吸科等科室寻求治疗。可如果说麻醉科能治疗失眠,大部分患者或许会心生疑惑:“我只是失眠而已,不至于要被麻醉吧?”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麻醉科能为失眠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失眠需要看麻醉科?麻醉科如何治疗失眠?哪些人适合到麻醉科接受治疗? 一:什么是失眠? 失眠,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的主要症状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短于6.5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如若失眠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即为慢性失眠。长期失眠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而且会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抑郁、认知障碍等疾病。 二:什么样的失眠需要就诊? 1、入睡困难:30分钟内未入睡。 2、睡眠维持困难:每晚醒来5分钟以上>1次,醒后20分钟内未重新入睡。 3、早醒:比平时提前30分钟醒来,且醒了以后保持清醒。 如果上述问题一周出现3次以上,第二天出现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工作能力下降等不适情况,且自身无法缓解、克服,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三:麻醉科如何治疗失眠? 麻醉治疗失眠是以神经调控为基础,以行为治疗为核心的多模式失眠治疗。麻醉医生用神经阻滞技术调控植物神经功能,同时配合行为治疗、康复治疗等让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安眠药,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对于严重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药物诱导仿生睡眠,让患者进入深度睡眠偿还睡眠负债,打破恶性循环,再配合神经调控、行为治疗等让患者找回自然睡眠。 四:哪些人适合到麻醉科治疗? 对于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有减停安眠药物需求的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可以到麻醉治疗门诊就诊。特别是围绝经期失眠、新冠后失眠等合并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更适合到麻醉科治疗。 但是,如果合并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患者,建议先到精神科就诊,症状稳定后仍有睡眠改善需求可以到麻醉治疗门诊就诊。
  • 30
    2025/06
    患者颈椎不好,麻醉风险为何会增大?
    在医疗领域,颈椎的健康状况与麻醉风险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当我们说“颈椎不好”时,可能指的是颈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颈椎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这些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如姿势不良、受凉、颈椎突出等。而当患者面临需要麻醉的手术时,这些颈椎问题可能会增加麻醉的风险。 一:颈椎问题的常见原因 1、姿势不良 长时间的不良坐姿,如经常低头看手机或电脑,会导致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弓。这种改变会使颈椎承受更大的压力,容易引起颈椎疼痛。 2、受凉 颈椎在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血液循环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颈椎疼痛和僵硬。 3、颈椎突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可能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突出。这可能会压迫到神经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症状。 二:颈椎问题如何影响麻醉风险? 1、肌肉松弛与骨骼松动 某些麻醉药物会导致肌肉松弛和骨骼松动,使颈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患者的颈椎已经存在问题,如颈椎突出或关节退变,那么麻醉后颈椎的稳定性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增加颈椎损伤的风险。 2、手术体位的影响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保持特定的体位,如仰卧位或俯卧位。这些体位可能会对颈椎产生一定的压力。如果患者本身颈椎就不好,这种压力可能会加重颈椎的症状,甚至导致颈椎损伤。 3、疼痛与应激反应 颈椎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在麻醉后出现疼痛或僵硬感。这种不适感可能会引发患者的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这些生理变化可能会增加手术和麻醉的风险。 三:如何降低颈椎病患者的麻醉风险? 1、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颈椎的健康状况。如果患者存在颈椎问题,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麻醉风险。 2、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颈椎有问题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等方式,以减少对颈椎的影响。 3、术中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患者的颈椎,如使用颈托、调整手术床等。这些措施可以确保患者的颈椎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稳定。 4、术后管理 手术后,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颈椎状况。如果出现颈椎疼痛或僵硬感等症状,医生会及时进行处理,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 31
    2025/03
    为什么麻醉后要平卧?
    在麻醉(尤其是椎管内麻醉,如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后,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平卧6-8小时,主要原因如下: 1. 预防头痛(最常见原因) 机制:椎管内麻醉需要通过细针穿刺硬脊膜(腰麻)或硬膜外腔(硬膜外麻醉)。如果脑脊液从穿刺孔漏出,可能导致颅内压降低,引发低压性头痛(表现为坐起或站立时剧烈头痛,平卧缓解)。 解决方法:平卧可减少脑脊液外漏,促进穿刺孔自然闭合。现代细针技术已降低风险,但仍是常规预防措施。 2. 避免血压骤降 机制:椎管内麻醉会阻断交感神经,导致下肢血管扩张、血液淤积,突然坐起或站立可能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解决方法:平卧帮助血压稳定,术后需逐步过渡到坐起、站立(如先摇高床头30°适应)。 3. 减少麻醉药物扩散(硬膜外麻醉后) 机制:硬膜外麻醉后,过早改变体位可能导致药物向头侧扩散过多,抑制呼吸或心跳。 解决方法:平卧保持药物作用范围稳定,尤其适用于术后镇痛泵患者。 4. 其他特殊情况 全身麻醉后:部分患者需平卧至完全清醒(防误吸或坠床),但并非强制6小时,以恢复情况为准。 眼科/耳科手术:特殊体位要求(如避免眼压升高或术区出血)。 注意事项 禁枕枕头(腰麻后):保持头部与脊柱水平,进一步减少脑脊液压力变化。 例外情况: 某些医院采用更细的穿刺针(如25G-27G)或新型技术(如“铅笔尖式”针头),可能缩短平卧时间,需遵医嘱。 简单来说,平卧主要是为了预防头痛和血压波动,是麻醉后重要的安全措施。具体时间需根据麻醉方式和个体情况调整,务必听从医护人员指导!
  • 31
    2025/03
    麻醉科特色诊疗:疼痛治疗与睡眠障碍调控
    一:疼痛治疗 “缓解疼痛、立竿见影”是手术麻醉科疼痛治疗的特色,它不仅为手术患者提供围术期的镇痛管理,还开展了针对非手术患者的各种急慢性疼痛的诊疗业务。 除了药物治疗和理疗外,手术室麻醉科疼痛诊疗有自己独特的治疗手段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通过超声引导下能够精准定位,安全有效的打破疼痛恶性循环,做到“缓解疼痛 立竿见影”。 但神经阻滞并不是“阻断”神经,而是消除神经炎症、营养神经、调理神经功能以阻止病理性疼痛传导为目的的治疗手段。 手术室麻醉科疼痛诊疗能治疗哪些疼痛? 1. 头面部疼痛(包括偏头痛、颈源性头痛、枕神经痛等); 2. 运动系统性疾病(包括无需手术的各型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盘源性腰痛、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腰肌劳损等); 3. 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术后疼痛综合症等); 4. 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性疼痛(包括肌筋膜炎、滑囊炎、腕管综合症、网球肘、弹响指等); 5. 植物神经疾病(植物神经紊乱,失眠,头痛,异常发汗等); 6. 晚期癌症疼痛; 7. 非疼痛性疾病(顽固性呃逆、急性面神经炎、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等)。 二:睡眠障碍调控 “健康始于睡眠”,良好的睡眠是健康之源。有睡眠障碍的人,轻则会疲劳、头昏、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严重则可能会影响免疫力、消化能力、记忆力、情绪等,也会增加疾病风险。麻醉治疗失眠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患者获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以缓解失眠症状。 我科睡眠障碍治疗方案: 1. 睡眠认知行为疗法 2.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 3.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疗法 4. 颊针、腹针、平衡针灸疗法 5. 麻醉治疗疗法 我科睡眠调控适应人群: 1. 入睡困难,易醒早醒,醒后入睡困难者; 2. 日间困倦、体力下降,或伴有心神不安,心率加快、体温升高等自主神经紊乱者; 3. 已经口服治疗睡眠障碍类的药物效果欠佳者; 4. 不想口服安眠药物,迫切需要入眠者; 5. 长期服药产生耐受、依赖和成瘾,想减少口服药物者; 6. 由于中考、高考升学压力导致失眠的青少年患者; 7. 年龄在45-55岁左右更年期失眠、潮热,游走性关节痛的女性患者。
  • 31
    2025/03
    为什么麻醉后会“说胡话”?
    在全麻苏醒期间,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胡话、烦躁、答非所问等表现,医学上称为“苏醒期谵妄”,这是常见的短暂现象。以下是具体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麻醉药物残留效应 麻醉药代谢需要时间,大脑功能未完全恢复,可能导致: • 时间/空间认知混乱(如把病房当成家里) • 语言逻辑紊乱(答非所问) • 情绪失控(突然哭闹或大笑) 2、个体敏感差异 • 儿童和老年人更常见(大脑代偿能力较弱) • 长期饮酒或服用镇静药者可能需更久恢复 3、术中缺氧或低血糖(罕见但需警惕) • 若伴随面色苍白、冷汗等,需立即通知医生 二、常见表现 语言混乱:重复无意义词汇、虚构记忆(如"我的猫在手术台上"),几分钟~2小时 行为异常:试图拔输液管、挥舞手臂 情绪波动:突然愤怒或恐惧 三、需要警惕的危险信号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 胡话持续 ,超过6小时 • 合并呕吐、抽搐、瞳孔不等大 • 完全无法认出亲友(超过24小时) 四、如何减少或应对? 术前预防 • 禁烟酒至少1周(降低药物代谢干扰) • 告知医生用药史(如抗抑郁药可能延长苏醒时间) 术后处理 • 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多人围观询问 • 轻声引导(如"现在手术结束了,很安全") • 约束保护(对躁动患者防坠床,但需温柔固定) 五、家属必知 不必过度纠正患者的"胡话",此时争辩可能加重躁动,约90%患者会在1-2小时内完全清醒且无记忆,可提前准备患者熟悉的物品(如眼镜、玩偶)帮助定向。 这种现象如同"大脑开机时的短暂蓝屏",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安全苏醒。
  • 31
    2024/12
    带您走进术后镇痛
    带您走进术后镇痛 1. 术后镇痛的目标 在对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处理中,需要有明确的术后镇痛目标才能有效处理好患者的术后疼痛。因此临床医生在处理术后镇痛时,主要有4个目标,其一是通过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来最快速的消除患者的术后疼痛症状,以免患者的术后疼痛,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疼痛;其二是在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处理时,要对一些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的控制;其三是对患者的术后镇痛处理效果,要准确达到患者疼痛的躯体部位,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其四是通过对应的术后镇痛方法实施,来合理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从而尽可能的提升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 2. 术后镇痛的方法 对术后出现疼痛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方法主要是给药治疗,而在给药的途径中又有不同的方式,常见的一般有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皮肤粘膜给药、局部浸润、静脉给药、外周神经阻滞以及硬脊膜外腔给药。但是这些给药方法中,部分还是存在较大的缺点,因此临床上对于这多种不同的给药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来降低传统给药模式所存在的缺点。 部分常见的镇痛具体是怎么开展的? 1. 静脉镇痛 随着医学上近些年对人体疼痛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相关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理学更广泛的开展,临床上对于术后疼痛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也有了更多新型的药物可以选择使用,而通过静脉镇痛的方式将这些新型药物应用于患者,其镇痛的效果更加迅速有效,这也促进了当前静脉镇痛模式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患者的术后镇痛。当前静脉镇痛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中,选择性的COX2抑制剂以及非选择性的NSAIDs都是不错的选择,而非阿片类中枢镇痛药以及阿片类镇痛药当前在临床上应用都比较普遍。 静脉镇痛在当前临床应用中优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起效快,对患者给药之后,可以迅速的达到止痛的作用,给药的方式也比较方便,患者一般都能够接受等。 2. 硬膜外镇痛 在患者手术之后,如果出现疼痛,有时候医生会选择硬膜外镇痛的方式,也就是在手术结束之后,通过硬膜外隙的途径来对患者的局部进行麻醉用药或者使用镇痛药,以此来达到降低或者消除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感。硬膜外镇痛最早可以追溯到1885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当前硬膜外阻滞的方法在临床麻醉及镇痛领域也应用非常广泛。硬膜外镇痛的机制,根据其情况,如果是局部麻醉用药,主要是阻滞患者的感觉神经纤维。如果是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这主要是对患者创伤部位的疼痛,来降低其疼痛物质的释放,抑制患者疼痛反响中的中枢敏化机制以及外周敏化机制,还有就是减轻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反射等。 在临床上,我们把疼痛称之为生命的第五体征,对患者进行疼痛治疗也是患者享有的权利,因此,对于患者做好术后疼痛的镇痛,不仅有利于患者提升对入院治疗的积极感受,同时也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好的享受生活。
  • 31
    2024/12
    术后疼痛的原因与危害
    术后疼痛一直是患者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术后疼痛不仅在精神上让患者备受折磨,还从多方面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影响术后的快速恢复。只有做好术后疼痛管理,才能达到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的目的,取得让患者早康复、早出院的效果。那么,手术中麻醉的应用比较常见,但是术后镇痛我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麻醉相关的术后疼痛及术后镇痛。 在做完手术之后,患者出现一些急性疼痛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也是常说的术后疼痛,这属于伤害性疼痛的一种。手术之后如果患者出现急性疼痛,那么就需要做好相应的紧急处理,若是这种急性疼痛没有在术后的初始状态下得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可能就会在术后调养中慢慢转变为慢性疼痛。 1.术后疼痛的原因 患者出现术后疼痛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其一就是在药物的使用上,在手术中如果对患者的镇痛效果不足,或者在手术之后麻醉的药效已经完全消失,都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术后疼痛;其二就是手术创伤的程度以及部位的不同,按照术后疼痛的程度来对比,胸腹部术后疼痛>四肢术后疼痛>颈部术后疼痛。 2.术后疼痛的危害 患者在手术之后,如果出现疼痛,也会对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概括来讲,术后疼痛的危害主要有6个方面,其一是患者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其二是患者容易出现心动过速;其三由于术后的疼痛,会导致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延迟;其四是会导致患者出现肺不张的情况;其五是患者会出现代谢酸中毒;其六是会增加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及概率。在一些常规的手术中,在经过手术之后,需要住院调养一段时间的患者中,有65%左右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重度的术后疼痛,而在这65%的患者中,又有27%的患者通过实行常规的镇痛之后,还是不能对术后疼痛做到有效的缓解。在一些门诊手术中,经过手术治疗可以当天出院的患者中,存在大概38%的患者会因为出现术后疼痛而继续返回医院接受镇痛治疗,术后疼痛导致患者返院在医院当天返院的患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如果一些患者接受了小到腹股沟疝大到体外循环的手术,在其手术之后出现术后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也较高,这个概率在19%~56%不等。
  • 31
    2024/12
    全身麻醉时,麻醉医生对你的身体做了什么?
    全麻过程中,麻醉医生应用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等药物维持患者的全身麻醉状态,为手术提供条件。 l 镇静药,使你睡着、意识消失。 l 镇痛药,减轻手术过程中对疼痛的反应。 l 肌松药,使你的肌肉松弛,无法运动。 麻醉医生也不简单的是术前为你催眠、术后叫醒你的魔法师。他们更多的工作,是在你“睡觉时”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麻醉医生默默守护在你身边,做着这些事情: l 持续监测你的基本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体温、尿量等)。 l 时刻关注手术进程,观察手术操作刺激对你身体的影响以及所导致的生命体征的变化,如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呼吸异常等,并在某些关键性手术操作刺激前,根据经验和预判给予预先处理以减少手术操作的不利影响。 l 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如调整血压、稳定心率、处理心律失常、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等。 l 当术中发生诸如大出血、心脏停搏、室颤、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时,也都是麻醉医生负责统领全局,指挥抢救,为你的生命护航。 麻醉工作正如驾驶飞机,每一次麻醉都是一次航程。 1. 登机前,医生要为你进行一次“麻醉安检”:了解你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用药情况,评估你的脏器功能、并发症风险、术后恢复预测等,并据此制定详尽的麻醉计划,以提高术中安全、加速术后恢复。 2. 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最惊险(好比飞机起飞和降落),也考验着麻醉医生的“驾驶”水平。 3. 如航行中起飞和降落阶段都要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麻醉也会有类似细碎但又很重要的安全操作。 4. 平稳的航行期间也会因为不稳定因素而陷入紧张,如出血、过敏、心律失常、血压波动、血氧变化等。 5. 落地后必须有人接机。手术结束,麻醉医生确认你苏醒后,还会继续监护你的生命体征,以确保你的安全。
  • 30
    2024/09
    小小牙齿,大大“麻”烦
    在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病史,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其中,牙齿的状况是麻醉医生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患者对此并不太理解甚至会感到困惑:“我又不是来做牙齿手术的,问我那么详细的牙齿状况干嘛?”那么,麻醉医生为什么要询问患者的牙齿状况呢? 首先,牙齿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影响全麻的效果。在全麻过程中,虽然能够切断病人的中枢神经对疼痛的传递,让病人感觉不到疼痛、方便手术顺利进行,但是病人通常会失去自主意识,患者可能会出现呕吐、反流等反应,如果此时有活动的牙齿或者假牙,可能会因为误吞而影响到呼吸系统,甚至可能造成窒息。所以,医生问“您有没有假牙或者活动的牙齿?”这是为了确认牙齿是否健康、牢固,以防在全麻过程当中,活动的牙齿掉入气管里或者食道里。医生还可能会问:“您吃喝了吗?几点吃的?都吃的什么?”对住院的病人,在进行麻醉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要嘱咐患者控制饮水和进食。因为如果在没有完全排空的这段时间做麻醉的话,可能会产生致命的伤害。医生在给麻醉药以后,保护胃反流的肌肉会松弛下来,这样,吃进去的所有食物还有消化液反流误吸到气管里,会把肺“消化掉”,即吸入性肺炎,这种损害很难挽救。 其次,牙齿的状况可能会影响手术的进行。如果患者的牙齿存在炎症、感染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手术部位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同时,麻醉中多需要进行口腔插管等操作,牙齿的状况也可能会影响到操作的顺利进行。“插管全麻”一般是指是给患者进行气管导管或喉罩插管,为手术医生提供一个肌松完善的操作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经患者口腔插一根导管进入气道,来保证病人手术中的通气,这个过程中,如果牙齿掉进了气道,可能会阻塞气道甚至窒息。如果掉进了食道里,也可能会引起食道穿孔、急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后果。 最后,在苏醒期,如果患者有活动的牙齿或者假牙,可能会因为口腔分泌物或反流物的误吸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时患者因为烦躁或通气不畅,用力咬牙垫或管道、吸痰或拔管时牵拉松动的牙齿都有可能损害牙齿。因此,在苏醒期,麻醉医生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牙齿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询问这些问题,麻醉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牙齿状况,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同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的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共同保障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所以,您的牙齿怎么样,有没有假牙?
  • 30
    2024/09
    为什么感冒时不建议做麻醉?
    在患者要进行手术的前一天,我们的麻醉医生会到病房进行访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我们常常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请问你最近感冒了吗?病人会说:我感冒了,但是我有在吃药。 麻醉医生会跟你说:那不好意思,我们肯定要推迟你的手术。 这时候相信很多的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小感冒吗?怎么就做不了麻醉了? 其实,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感冒,对于需要做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 感冒时我们的鼻腔和口腔分泌物会增多,容易堵塞气道,引起呼吸困难。感冒时气道敏感性会增加,喉咙痒咳嗽就是其表现之一。在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容易引发支气管痉挛和喉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全身麻醉时患者自己不会呼吸,麻醉医生需要经过口腔插一根气管导管,然后连接麻醉机帮助患者呼吸。气管导管会将炎性物质,从咽喉部带到气管,可能会引发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因此,并不是麻醉医生小题大做,而是为了患者的安全考虑。即使是正在治疗感冒,也是有一个恢复的过程的。如果不是急诊手术,建议您在感冒痊愈了之后再进行手术。
  • 30
    2024/09
    你知道术后多久可以吃东西吗?
    患者在术前禁饮2小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近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深入,人们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患者术后的进饮时机和进饮量的选择。不管患者接受的是何种麻醉方式,麻醉后由于内脏活动减弱或某些手术中牵拉刺激均能引起的术后腹胀及呕吐,而麻醉药物代谢不完全会导致您自身的保护性反射并没有完全恢复,术后六小时要求患者配合禁食水的道理就在此了。 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不同进食时间。 1.局部麻醉和小手术患者不存在麻醉反应:术后即可进食。 2.静脉麻醉:麻醉清醒后常需2-4小时可进食。 3.全身麻醉但非消化道手术病人:术后6小时如无恶心呕吐反应,可以先吃流质饮食,以后根据情况给予半流质或普食。胃肠道手术病人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禁食,待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后,可以给少量多次的流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或可以改为软食或普食。 然而术后长时间禁饮导致患者术后口渴的发生率增加,口渴已经成为术后患者感受最强烈、最普遍存在的症状之一。大多数患者在麻醉清醒期出现口渴,不仅增加了患者苏醒期躁动、管道滑脱、坠床、心率失常、切口出血的风险,还会延缓患者康复,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发生谵妄。过去,“用棉签蘸水润润嘴唇”是姑息解决患者术后嘴干、口渴的常规做法。如今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临床医生、护士、麻醉医生有责任致力于改变现有的禁饮规则,鼓励患者早期进食水,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缓解口渴。 最新指南及骨科手术术后饮食推荐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2021年发表的《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中建议术后早期进食和下床活动。骨科手术围术期禁食禁饮管理指南推荐:对于绝大多数骨科患者,术后一旦清醒即可进食清饮料,如无不良反应,1h~2h后即可进行正常饮食;一般术后第2天应停止静脉补液。大多数研究表明行非胃肠道手术的健康患者,麻醉苏醒且无外科或其它禁忌证情况下,术后4小时内尽早允许进饮;胃肠道手术的患者24小时内可允许进饮。总之,麻醉后可以吃东西的时间、食物种类、及是否可以经口进食,需要遵医嘱要求,切勿自行决定,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上一页 1234567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