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放射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放射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1
    2025/03
    MRI检查流程
    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不少患者检查前由于从来没有经历过导致十分紧张,以下将介绍MRI检查前需要的准备以及一般的流程。 首先第一步需要了解MRI的禁忌证。由于MRI的生物学效应,MRI检查具有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指受检者进入磁体室扫描区城后,会出现生命危险或伤害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1)装有心脏起搏器、 心脏磁性金属瓣膜或冠状动脉磁性金属支架者。(2)体内有铁磁性血管夹者。(3)铁磁性异物者,如眼内有金属异物。(4)电子耳蜗者。 相对禁忌证指受检者进入磁体室的扫描区域后,会出现潜在伤害,但通过去除金属物品等处理后仍能进行检查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 1 )扫描野内或附近含有铁磁性物品:检查部位有金属植人物(如血管夹人工关节、固定钢板等);有金属假牙者不能做鼻咽、口腔检查;体内有金属药泵者忌行相应部位检查;有宫内节育器者不能做盆腔及下腰椎检查。(2 )幽闭恐惧症患者。(3)妊娠3个月以内的早孕受检者。(4)不能平卧30min以上、神志不清、严重缺氧、烦躁不安需要抢救的患者。(5)高热受检者。 进入磁体室前患者及陪同家属除去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如手表、手机、发卡、打火机、硬币、磁卡等等,严禁铁磁性物品进入磁体室。然后技师会按照检查部位要求训练患者的呼吸,最大限度达到完美配合,减少呼吸带来的伪影影响。按照检查部位躺在检查床上,头部腹部检查等头先进入机器,腿部或者脚部的检查由腿先进入。由于检查室存在一定的噪声,一般会提供耳机或者耳塞堵住耳部减少患者接受的噪声。检查过程如遇不适可举手示意或抬腿示意。对于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为提高检查成功率,应处于熟睡状态或给予适量用药。检查结束后由技师退床并扶起患者,交代完毕事项后即可离开。 MRI是一种方便且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根据疾病特点、患者状况及检查目的,合理选择或联合应用,以实现准确诊疗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 31
    2025/03
    破除放射检查两大常见误区
    对于放射检查常常存在以下误解: 误区一:“MRI有辐射” 科普:MRI(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其安全性体现在:无电离损伤,孕妇和儿童可安全使用。软组织分辨力优势,对脑、脊髓、关节软骨等结构的显示优于CT,是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脊髓损伤)的首选检查。 局限性:检查时间长(通常10-60分钟),体内有铁磁性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钢钉钢板,金属伪影可能干扰图像质量。 误区二:“检查项目越贵越好” 科普:影像技术各有优劣势,需遵循适应证优先原则。 1. X光: -低成本、低剂量,适用于骨折、肺炎初筛。 -局限性:是二维成像,对组织结构的重叠显示较多,细节分辨率不如CT和MRI,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较差。 2. CT: -快速扫描:单部位检查时长基本上小于5分钟,对急诊创伤如脑出血、内脏破裂等敏感。 -空间分辨率高,对于细节显示清楚。 -局限性:辐射剂量相对x线较高,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 3. MRI: -软组织分辨力高:能清晰区分肌肉、脂肪、韧带、肌腱、神经等软组织,在诊断脑梗死、软组织肿瘤时能提供详细的病变信息。 -多参数成像多方位成像:可获得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像等多种图像,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可从多个角度观察病变,准确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局限性:检查时间长,一般需要15~60分钟不等;在诊断以微小钙化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 31
    2025/03
    放射防护与铅服
    一、放射防护的核心方式 (一)时间防护 辐射剂量跟暴露时间成正比。医护人员需把操作流程优化好,减少在辐射场内停留的时间;患者检查的时候,要配合医生指令,不要因为配合不佳导致重复曝光。 (二)距离防护 辐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平方衰减。操作人员最好尽量用远程控制设备,像在铅玻璃后面操作等;要是家属需要陪护,最好和辐射源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三)屏蔽防护 利用吸收材料来阻挡电离辐射。铅(Pb)因为密度高、原子序数大,成了最佳的屏蔽物质,1毫米厚的铅板就能挡住90%以上的X射线。像医院里的屏蔽设施有铅墙、铅玻璃观察窗等,而个人防护就得靠铅防护服了。 二、防护铅服的种类与用途 铅服是医护人员和患者重要的防护装备,主要类型有下面这些: (一)铅围裙(铅衣) 用途:能覆盖躯干,保护甲状腺、胸腺、性腺等对辐射敏感的器官。 适用场景:介入手术、CT增强扫描等。 分类: -全身式围裙,防护面积大,但是比较重,大概有4-6kg; -分体式围裙,是上衣加下裙的设计,灵活性强一些。 (二)铅围脖与铅帽 用途:用来防护甲状腺,也就是颈部,还有头部,能降低脑部受到的辐射。 适用人群:介入科医生和需要频繁接触射线的技术人员以及对甲状腺有辐射防护需求的患者。 三、使用铅服的注意事项 规范穿戴:穿铅服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完全覆盖住敏感部位,别留下缝隙,不然射线容易漏进去,但要注意不要挡住检查部位。 避免折叠:铅服一般是铅橡胶材质的,弯折多了容易产生裂痕,这样防护效能就降低了。 定期检测:每年都得用辐射剂量仪检测铅服是不是完整,及时更换。 特殊人群:孕妇检查的时候,得用双层铅衣把腹部盖好;儿童要按照体重选轻量化的铅衣。
  • 31
    2025/03
    正确看待医疗辐射
    辐射是能量在空间中的传播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和医疗活动中。根据能量水平和作用机制,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和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无线电波)。医疗影像检查(如X光、CT)主要涉及电离辐射,而公众常因缺乏知识对其安全性产生误解。以下将介绍医疗辐射与自然辐射,帮助公众科学认知辐射风险。 一、自然辐射:无处不在的本底暴露 自然辐射来源于宇宙射线、地壳放射性物质(如铀、钍)及空气(如氡气)。全球人均年自然辐射剂量约2.4毫西弗(mSv),具体分布如下: 1.宇宙射线:海拔每升高2000米,辐射剂量增加1mSv/年。例如,乘坐一次10小时跨洋航班,乘客接受的辐射剂量约0.03-0.05mSv,相当于拍摄1-2张胸片的辐射量。 2.土壤与建材:花岗岩、砖房释放的氡气贡献约1.3mSv/年,是自然辐射的主要来源。 3.食物与人体:人体内含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一根香蕉的辐射剂量约0.0001mSv,需食用2万根香蕉才等效于一次胸片检查。 二、医疗辐射:可控的诊疗工具 医疗辐射通过X射线、CT等设备产生,其剂量严格遵循合理可行的最低剂量。常见检查的典型辐射剂量如下: 1. X光检查:单次胸片约0.1mSv。 2.CT检查:辐射剂量相对x线较高但信息价值显著。例如,头部CT约2mSv,腹部CT约5-20mSv。 3.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等复杂操作可能达到5-15mSv。 现代CT设备通过迭代重建算法和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将辐射剂量降低30%-50%。例如,低剂量肺癌筛查CT的辐射量已控制在1-2mSv,接近半年自然辐射水平。医疗辐射的致癌风险概率极低(如10mSv剂量的终身致癌风险约0.05%),远低于吸烟(20%)、空气污染(2%)等常见危险因素。 三、理性认知与科学防护 1.正当性原则:医生需评估检查的临床必要性,避免非适应证检查。 2.防护措施:铅围裙、甲状腺防护等可减少非检查部位受照剂量。 3.特殊人群:孕妇和儿童采用超声、MRI等无辐射技术替代。 综上所述,医疗辐射作为疾病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之下,其剂量是处于安全范围之内的。作为公众,我们应该摒弃“恐辐心理”,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项目,从而实现健康获益的最大化。
  • 31
    2024/12
    X线食管造影
    食管造影是通过口服含碘造影剂,然后在X光下观察造影剂在食道的分布情况,从而来判断食管有无疾病存在,患者需空腹状态下服用含碘造影剂,随后立位或卧位拍摄前后位及侧位影像。一般可以用于诊断食管憩室、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息肉、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如果怀疑有食管占位性病变,可以选择做食管造影检查,但是造影不能代替病理诊断,如果检查结果高度怀疑有食管恶性病变的情况,还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在进行该项检查前需要禁食8小时以上,并且不能饮用含有咖啡因或碳酸类饮料以及酒精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影响到检查结果准确性。如果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则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含糖较多的食物进行检查。 由于此项检查使用的造影剂中含有碘元素,对于碘过敏的人群应禁止做此检查,以免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另外还需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因为上述疾病会影响对造影剂的代谢,可能会增加发生低血压、高钾血症等并发症的风险。 在进行该项检查时通常会向体内注射造影剂,所以部分人群可能会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属于正常现象,无需过于担心。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做完检查后要适当多喝水,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排出体内的放射线残留物。若期间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 31
    2024/12
    尿酸结晶能谱CT成像
    体内尿酸结晶是由于高尿酸血症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指的是男性血尿酸超过420umol/L,女性血尿酸超过360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痛风与尿酸有直接关系,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原因,尿酸盐结晶沉积是痛风的病理基础,尿酸波动可诱发痛风发作、长期高尿酸血症几乎都会发展为痛风。痛风一般发作部位为手足指(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 在长期血尿酸超过一定的浓度后,多余的血尿酸就会沉积到关节周围及肾间质,形成的结晶在皮下、肌腱等位置聚集,这就给痛风性关节炎造成一定的基础。而沉积在肾脏也会出现间质内的结晶以及肾结石。 尿酸结晶能谱CT成像是目前影像技术中唯一能显示出关节中可能存在的尿酸盐结晶的技术,可直观、无创显示出关节周围存在的尿酸结晶,真正实现痛风患者体内尿酸结晶可视化,为痛风患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尿酸结晶能谱CT成像通过三维处理,将识别到的痛风结晶成分染色,可多平面、多角度重建、容积再现组织器官,将痛风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邻近骨质的改变,用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医生及患者,可以比较方便地了解到病人的尿酸结晶的分布情况,也是协助诊断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还可以定量评估尿酸盐结晶体积的变化,对痛风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疗效评估非常重要。
  • 31
    2024/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DWI全称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用于检查体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DWI的成像原理基于水分子在组织中的扩散特性,它能够在无创条件下检测活体水分子扩散,在正常情况下,水分子可以在组织间自由扩散,但许多病理组织的水分子扩散存在异常,DWI都能更为灵敏和准确地检测到,因此主要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以及全身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脑缺血后脑细胞可产生水肿,导致水分子扩散运动受到限制,在DWI图像上会呈现出明显白色高信号。这种高信号能够反映梗塞部位和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识别脑梗死的位置和范围,对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此外,DWI检查还可用于辅助区分新旧脑梗塞的病灶,对于多发性硬化、新旧脱水灶病灶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除了脑部疾病外,DWI检查还可以用于其他脏器和组织的病变诊断。例如,在肝脏DWI高信号通常提示肝脏有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肝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DWl序列上的高信号并不一定代表是恶性病变,还需要进一步结合ADC值等其他指标来综合判断。 总的来说,DWI检查是一种无创、快速且敏感性高的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病史、症状表现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需要注意的是,DWI检查不能单独应用,应和其他磁共振序列一起运行,以获得更好的检查效果。
  • 31
    2024/12
    放射检查用造影剂分类:提升影像诊断精度
    放射检查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监测。而造影剂作为放射检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够帮助医生在影像中清晰地看到组织、器官的细节,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将为您介绍放射检查中常用的造影剂及其分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作用与应用。 一、什么是造影剂? 造影剂(contrast agents)是一类用于放射检查中的药物,通过增强不同组织或器官的影像对比度,从而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到病变部位。造影剂通常具有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可以增强X射线、CT、MRI等影像设备的成像效果。根据不同的影像技术和临床需求,造影剂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二、放射检查用造影剂的分类 1. X射线与CT检查用造影剂 X射线和CT检查是医学影像中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了获得更清晰的影像,通常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提高图像的对比度。 碘类造影剂 碘类造影剂是目前最常见的X射线与CT检查用造影剂。它们能够有效地吸收X射线,增强血管、肿瘤、肾脏等器官的影像对比度。碘类造影剂通常以碘化物为基础,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快速与血液中的水分结合,从而在影像中呈现出较强的反射信号。碘类造影剂广泛应用于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肿瘤筛查、肾脏病变等检查。 气体造影剂 气体造影剂(如二氧化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用于CT检查,尤其是在肠道或血管成像时。气体造影剂的优势在于它们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长时间的影响,同时也能有效增强腔道结构的成像清晰度。 2. 磁共振检查用造影剂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脑部、脊柱、心脏、关节等部位的诊断。然而,MRI检查有时无法清楚显示某些组织或病变,需要使用造影剂来提高影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 钆类造影剂 钆类造影剂是MRI检查中最常用的造影剂,它们由钆元素(Gd)与其他化学成分结合而成。钆作为一种强磁性物质,能够改变磁场,增强MRI图像的信号强度,特别适用于脑部、脊柱、肝脏等组织的检查。钆类造影剂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通常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用于评估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疾病。 超顺磁性铁氧体造影剂 超顺磁性铁氧体造影剂(SPIO)是一种较为特殊的MRI造影剂,通常用于肝脏、脾脏和淋巴系统的检查。它通过与磁场相互作用来增强图像对比度,尤其适用于细小病变的检测。 3. 超声检查用造影剂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无创成像技术,通过声波反射形成图像。为提高超声影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超声造影剂应运而生。 气泡造影剂 超声气泡造影剂通常由微小的气泡(如氮气或二氧化碳)组成,这些气泡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当超声波通过这些气泡时,气泡会反射出强烈的回声,从而显著提高血流、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的超声图像对比度。气泡造影剂广泛应用于心脏功能评估、肝脏病变、肾脏病变等方面。 4. 核医学检查用造影剂 核医学检查是一种通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诊断疾病的影像学方法。核医学造影剂通过体内吸收放射性物质并发射γ射线,从而在摄像机上形成图像,帮助医生评估器官的功能。 放射性同位素造影剂 放射性同位素造影剂通常包含一种或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如氟-18、碘-131、镝-153等。这些同位素被注射到患者体内后,可以通过一定的探测设备对其放射的γ射线进行监测,形成图像。常见应用包括心脏、骨骼、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检查。 三、造影剂的选择与安全性 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取决于检查的具体要求、患者的健康状况及病变的部位。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过敏史、肝肾功能、心血管健康状况等因素来选择最合适的造影剂。 尽管造影剂能够显著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但它们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肾功能损伤、局部疼痛等。因此,在使用造影剂前,患者需要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和肾脏健康状况。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造影剂的研发也在不断创新。未来,更多高效、安全、针对性强的造影剂将会出现。例如,基于纳米技术的造影剂、可靶向治疗的智能造影剂等,能够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度,并减少患者的不适与风险。 总结 放射检查用造影剂在医学影像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增强影像的对比度,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各种疾病。从X射线、CT到MRI、超声和核医学检查,每种影像技术都有其特定的造影剂。了解这些造影剂的分类和作用,不仅有助于患者理解检查过程,也有助于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造影剂将在医学影像学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 31
    2024/12
    磁共振水成像分类:揭开人体水分的奥秘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领域,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水成像(Water Imaging)成为了一项创新性技术,能够提供更为精准的水分分布信息。这项技术对人体组织、器官及其病变的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磁共振水成像分类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应用又有哪些呢? 一、什么是磁共振水成像? 磁共振水成像(Water Imaging)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人体内水分的分布、形态及其变化进行成像的技术。水分作为人体内最丰富的成分之一,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结构特征直接影响了成像图像的质量和诊断价值。水成像不仅帮助医生评估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况,还能揭示病变、肿瘤、炎症等异常情况。 二、磁共振水成像的分类 磁共振水成像根据成像原理和应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分类方式: 1. 定量水成像 定量水成像主要是通过测量水分的含量来进行定量分析。这类成像能够精确评估组织中水分的含量和分布。通过对比不同组织或病变区域的水含量,医生可以判断病变的类型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肿瘤区域往往由于细胞密度不同,水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 2. 水-脂分离成像 在传统的MRI图像中,脂肪和水的信号容易混淆,导致难以区分不同类型的组织。而水-脂分离成像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能够同时提取水和脂肪的信号,减少干扰,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这对于评估脂肪含量、肝脏脂肪变性、心脏脂肪等疾病至关重要。 3. 水肿成像 水肿是指组织中的水分异常积聚,通常是炎症或创伤反应的一部分。水肿成像利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展示水肿的分布和程度。对于脑卒中、外伤后水肿、肿瘤水肿等情况的早期发现和监测具有重要作用。 4. T2加权水成像 T2加权成像是磁共振成像中一种常见的技术,它特别适用于显示组织中的水分。T2加权图像能够帮助医生识别水分较多的组织,如大脑的白质、脊髓等。此类成像对于评估水肿、炎症和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5. 动态水成像 动态水成像技术通过实时观察水分在体内的变化,能够动态显示水分的流动、交换和积聚情况。例如,在脑血流的研究中,医生可以利用动态水成像来监测水分在脑组织中的流动变化,帮助判断血管异常或缺血情况。 三、磁共振水成像的应用 磁共振水成像不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生物医学研究工具,也为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突破。以下是它的一些应用: 1.神经系统疾病 在神经科领域,磁共振水成像能够帮助识别脑肿瘤、水肿、白质病变、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水分的异常变化,水成像能够准确定位和分析。 2.肿瘤检测与监测 磁共振水成像可以清晰区分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水分分布,从而帮助医生更早期地发现肿瘤并进行评估。这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监测和复发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3.心脏疾病 水成像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检测心肌水肿、心脏纤维化等方面。心脏疾病患者常常伴随心肌水肿,通过水成像可以实时监测心脏功能的变化。 4.关节与软组织 在肌肉和关节疾病的研究中,水成像也能提供宝贵的临床信息。通过评估软组织的水分分布,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运动损伤、炎症及关节疾病。 四、未来展望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水成像的分辨率和精准度不断提高,未来它将有更多的潜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磁共振水成像能够更高效、更智能地帮助医生做出精准诊断。 总的来说,磁共振水成像为医学影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能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还能帮助科学家更深入地研究人体内的水分代谢和分布规律。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医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30
    2024/09
    什么是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是医学领域的一种专门技术,利用影像引导进行微创治疗。与传统的开放手术不同,介入放射学通过小切口或自然腔道进行操作,减少了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 介入放射学的主要技术 1. 血管介入:使用导管技术对血管进行治疗,常用于: - 血栓治疗:疏通阻塞的血管,恢复血流。 - 动脉瘤修复:通过放置支架来修复扩张的血管部分。 2. 肿瘤消融:通过热能或冷冻技术直接破坏肿瘤组织,常见方法有: - 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量,杀死癌细胞。 - 冷冻消融:通过极低温度冷却肿瘤,使其细胞死亡。 3. 引导活检:在影像引导下,医生可以精准取出病变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从而帮助确诊。 介入放射学的优势 - 微创性:通常只需小切口,疼痛较少,恢复快。 - 精准性:影像引导使得操作更加准确,降低并发症风险。 - 住院时间短:大多数患者可以在手术后当天或次日出院。 适应症与应用 介入放射学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 - 肿瘤:如肝癌、肺癌等,通过消融技术减小肿瘤。 - 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血栓,促进血流恢复。 - 胆道问题:如胆石症,通过引导技术放置引流管。 总结 介入放射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医疗技术,正逐步改变传统治疗方式。它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让患者在最小的创伤下获得最大的益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放射学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 30
    2024/09
    什么是MRCP?
    MRCP,全称为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评估胆道和胰腺的结构和功能。MRCP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原理,通过强磁场和射频脉冲生成详细的胆道和胰腺的影像,无需使用造影剂,从而避免了传统影像学检查中的一些风险。 MRCP的应用领域 1.胆道疾病的诊断 MRCP能够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因此广泛用于诊断胆结石、胆道梗阻、胆管炎等疾病。通过MRCP,医生可以评估胆道的形态变化,帮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胰腺疾病的评估 MRCP对于胰腺病变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胰腺炎、胰腺肿瘤和胰腺囊肿等。它能够提供胰腺及其周围结构的详细影像,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术前评估 在某些外科手术之前,MRCP可以作为术前评估的重要工具。通过清晰的胆道和胰腺成像,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4.追踪病情变化 MRCP也常用于监测已知胆道或胰腺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进展或改善。 5.研究与临床试验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RCP在胆胰系统疾病的研究和新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 MRCP作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因其无创性和高分辨率而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提高了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检查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MRCP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 30
    2024/09
    CT增强前查肾功能的重要性
    随着介入诊断及CT技术的不断发展,碘造影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朝着安全的方向更新换代。碘造影剂的开发与进步很大程度减轻了造影剂的肾毒性,但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仍不可避免。因着现代造影技术的广泛开展,造影剂肾病日益受到肾病工作者的关注。造影剂肾病指由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急骤下降。常用的造影剂一般均为高渗性,含碘量高达37%,在体内以原形由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脱水时该药在肾内浓度增高,可致肾损害而发生急性肾衰竭。 做CT增强必须要检查肾功能,是因为肾功能正常时,对比剂经过肾小球滤过后在24h内会全部排出体外,不会产生造影剂肾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会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所以无法准确界定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造影剂肾病发生与患者本身的危险因素呈正相关,据统计造影剂肾病在低危人群中发生率<2%,但在高危人群中发生率高达50%。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肾功能不全、服用肾 毒陛药物、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中肾功能不全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会延长患者住院 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加重患者负担、加深患者痛苦。所以对造影剂肾病高风险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前,必需要测定肌酐清除率以及确定肾功能情况。
上一页 1234567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