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放射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放射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30
    2024/06
    什么是脑白质高信号?什么又是Fazekas分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体检的关注,颅脑MRI检查被更多的人列入自己的健康体检项目里,很多的人颅脑MRI检查结果提示脑白质高信号,Fazekas 1级或2级、3级等。那到底什么是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高信号是不是脑梗死了呢?脑白质高信号对我们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发现脑白质高信号需要怎么处理?什么又是Fazekas 1级、2级或3级呢?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脑白质高信号及Fazekas分级。 1、什么是脑白质高信号? 脑白质高信号(WMH)是大脑白质区信号增高的区域,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以T2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中表现最好。大约50%的人在50岁时会出现脑白质高信号,90岁时高达95%的人出现脑白质高信号。以前认为脑白质高信号的临床意义不大、觉得是正常的脑退化过程,但目前的医学证据表明,脑白质高信号预示着大脑和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包括中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步态障碍、晚年抑郁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2、脑白质高信号病理生理学 脑白质高信号(WMH)的病理生理学是异质性的,人们对其了解不完全。在医学影像学上,这些脑白质高信号表明水分含量增加。潜在的病因包括脱髓鞘、炎症、创伤、肿瘤、变性、梗塞和缺血。血管起源的脑白质高信号(WMH)被认为是由于与年龄相关的穿支小动脉变性、脂透明质化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所致的慢性脑缺血改变。 3、脑白质高信号影像学表现及Fazekas评分 脑白质高信号(WMH)为脑白质MRI T2WI序列上高信号区域。它们通常是双侧对称的,有许多名称,包括脑白质疏松、脑白质变性和缺血性脑白质病变。脑白质高信号(WMH)在脑部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T)中可见为脑白质区低密度影。脑白质高信号(WMH)的严重程度通常与Fazekas评分相关联。Fazekas评分越高,脑白质高信号融合程度越高,相应认知、临床和功能结果就越差。 分级系统将白质高信号分为深部脑白质高信号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高信号,并分别对每个区域进行分级。深部病变:0=无,1=点状病灶,2=早期融合,3=大面积融合;侧脑室周围高信号:0=无,1=侧脑室周围有帽状或铅笔样薄层病变,2=侧脑室周围光滑的光晕,3=延伸到深白质的不规则的脑室周围信号。上图第一行显示侧脑室的点状病灶和帽状;第二行显示早期融合和光滑的光晕围绕侧脑室;第三行显示深部脑白质的大片汇合区和不规则的脑室周围信号延伸到深部白质。 改良Fazekas法(3级)简单总结如下:Fazekas 1 级:斑点样;Fazekas 2 级:斑块样(斑点部分融合);Fazekas 3 级:斑片样(病变大片融合)。 以上是脑白质高信号及Fazekas评分的简单介绍,下一期我们将介绍脑白质高信号危险因素及发现脑白质高信号如何面对和处理。
  • 28
    2024/06
    这些误解,你有吗?
    一、大人在放射科做完检查后是不是回家就不能接触孩子? 放射科涉及辐射的检查方式包括有普通X线摄影、CT、乳腺钼靶、骨密度、介入治疗、胃肠造影,这些检查过程使用的X线是一种电离辐射,它能够穿透人体并通过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异来形成图像。这种辐射仅会在检查过程中由设备产生,辐射剂量也会严格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之内,且辐射具有瞬时性的特性,不会在人体内存留,因此不影响与周围人的正常接触。偶尔一次检查所带来的辐射影响微乎其微,对成年人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检查完以后即可放心与孩子接触。此外MRI没有电离辐射,更可以放心进行检查。 二、CT辐射剂量真的很大吗?会致癌吗?是不是踏进检查室就已经被辐射了? 您多虑了,只要是合理应用CT检查,大可不必顾虑这一点。×射线使用时,是需要电力驱动的,没有电源,X线机或CT机就都不能正常运作,所以在x线机没有曝光前,检查室的任何地方都是是安全的。 其实辐射不仅存在于放射科影像检查和电子产品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辐射也无处不在。例如:1.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2.每天吸20支烟每年0.5-2mSv;3.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0.01mSv。 平均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约为3mSV左右。本底辐射量是一个人一年中在自然环境下接受的辐射剂量。有研究表明,人体在承受100mSv以上辐射剂量时,才会抓夹癌症的患病率。所以,做CT检查不用慌! 三、磁共振检查为什么不能待金属物品进入检查室?可不可以先把床或轮椅推进去,再把床推出来? 磁共振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任何具有磁性的金属物品靠近可以被其吸上去。身份证、银行卡靠近还可能会被消磁。而且磁共振一旦投入使用,磁场就是时刻存在的,所以就算没有正式开始检查,检查房间依然是存在磁场的,故而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床或轮椅等物品进入。
  • 28
    2024/06
    科普知识丨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心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影像技术。这项检查常用于评估心脏血管是否有堵塞或狭窄。具体步骤包括: 导管插入:通常在手腕或大腿处通过穿刺插入导管。 引导导管:将一根细长的导管(称为导丝)通过血管引导到心脏的冠状动脉入口。 造影剂注入:在导管通过到位后,医生会注入一种特殊的造影剂,能够在X射线下显示出血管的轮廓和任何异常。 X射线影像:通过X射线拍摄,可以看到心脏血管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有堵塞、狭窄或其他异常。 评估结果:医生根据影像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比如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这项检查通常由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并且是评估心脏血管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
  • 28
    2024/06
    增强CT对比剂安全吗?
    在进行 CT增强扫描或者CT 血管成像时,临床工作中,常常将含碘造影剂(又称碘对比剂)注入到血管中,从而起到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血管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提高影像学的显像效果而便于临床医生对病情进行判断。那么注入到人体内的这种对比剂对人的身体有害吗?对比剂在临床中已经运用了几十年,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都是非离子型的对比剂,此对比剂安全、显影好、毒副作用小。是十分安全的对比剂。 但也有少部分人群因为自身用药、基础疾病等原因,在使用碘对比剂后会出现不良的反应。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局部的荨麻疹,一般轻度的过敏反应可经休息观察,自然消退,无需过于紧张及特殊的干预处理。少部分人群会出现中重度的过敏反应,如: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或肺水肿、休克等,但这些都非常罕见。如出现,将经专业的医护进行评估采取留观及用药抗过敏等对症处理。 含碘造影剂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给药4小时,碘对比剂的排泄率达到75%。给药24小时后,排泄率大于98%。 服用二甲双胍类降糖药物的患者,则需停药48小时以上再行CT增强检查。CT增强检查后,需大量饮水,加快碘对比剂的排泄。
  • 28
    2024/06
    造影剂的副作用及解决方法
    副作用 1. 过敏反应: - 症状: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呼吸困难、头晕等。 - 解决方法:医生会提前给你服用药物,帮助预防过敏反应。 2. 对肾功能的影响: - 症状:可能导致肾功能变差。 - 解决方法:医生会在检查前评估你的肾功能,并确保你喝足够的水。 3. 对甲状腺的影响: - 症状:可能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 - 解决方法:对于有风险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选择其他类型的造影剂或者采取保护措施。 4. 其他稀有的副作用: - 可能会引起心律不齐或低血压等问题,需要密切观察。 预防措施 在检查前告诉医生你的过敏史和健康问题。 检查前遵循医生的指导,可能需要禁食或者限制饮水。 在检查时放松身心,配合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操作。 检查后留意身体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总结 造影剂是一种重要的检查工具,但使用时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和副作用。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和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有效降低风险,确保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要提示:上述信息供参考,请根据医生的具体建议和个人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和决策。
  • 28
    2024/06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当涉及脑出血诊断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关键的影像学工具,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快速性: CT扫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通常只需几分钟。这种快速性对于紧急情况下的脑出血诊断尤为重要,因为及时的诊断可以影响治疗和患者的预后。 准确性: 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准确显示出血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这对于确定出血类型(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评估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广泛的可用性: CT设备在医院和诊所中普遍可用,因此患者可以更容易接受这种检查,而无需等待或转移至其他地点。 无创性: 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风险较小,更适合广泛应用于急诊情况。 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CT图像能够显示出血灶周围的解剖结构,如血肿的形态和位置,这些信息对于决定治疗策略(如手术或保守治疗)至关重要。 指导治疗和预后: CT扫描不仅能帮助确诊,还能够监测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支持。 因此,CT扫描作为脑出血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以其快速、准确和广泛可用的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31
    2024/03
    颅脑影像报告解读之脑沟裂增宽、脑萎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常规体检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个头颅的CT或核磁检查。当我们做完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后,看报告上报的是脑沟裂增宽或脑萎缩,请结合临床等等。我们就会很紧张、很担心,因为我还很年轻,为什么就脑萎缩了。脑萎缩是不是意味着我就要变痴呆、变傻了。难怪我最近老是觉得记不往事,是不是就是脑萎缩惹的祸?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解读解读颅脑影像报告(CT或MRI)之脑沟裂增宽、脑萎缩。       脑萎缩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体征、一种影像学表现。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减少而继发脑室扩大和脑沟裂增宽、加深。 脑萎缩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将脑萎缩分为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       1、生理性脑萎缩:年龄相关性脑萎缩,随着年纪的增长,脑细胞逐步退化,这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是无法改变的,而脑萎缩是大脑老化的表现之一,其萎缩程度与年龄呈正比。       2、病理性脑萎缩,则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亡。常见病因有:①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亨廷顿氏病、多系统萎缩等),这些疾病最初引起某些特定部位的脑萎缩。 ②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等)、颅脑损伤造成相应部位脑细胞坏死而引起脑萎缩。③其他:维生素缺乏、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癫痫、脑炎、艾滋病等。 我们怎样对待脑萎缩?       1、脑萎缩≠痴呆,很多人发现自己脑萎缩后会非常害怕,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大部分轻度脑萎缩属于生理现象。大脑是维持精神生活的主要器官,随着年纪增长,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当神经细胞大量减少时,大脑就会出现萎缩。脑萎缩不等于痴呆。就像人老了皮肤松弛长皱纹、头发会变白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随着年纪自然衰老。这是人体生理发育的必然规律,不必过于焦虑担心。       2、脑萎缩会不会发展成痴呆呢?有的脑萎缩会发展为痴呆,但有的则不会。老年痴呆一般都有脑萎缩,但脑萎缩不一定是老年痴呆。       老年性痴呆的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人要严重,尤其与记忆功能相关的脑部结构萎缩更加明显。老年痴呆(尔茨海默病)阿是一种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常有记忆障碍、社会功能减退、视空间障碍、执行力障碍,甚至人格改变、失认、失用、失语等特征。       3、中青年人群会脑萎缩吗?如果中青年人群被检查出有脑萎缩,则要考虑病理性脑萎缩可能性大,要及时就医,找到脑萎缩的原因,完善诊断及治疗。       除此之外,也有国外研究报道结果显示,中年人高水平的压力会导致脑萎缩,青年人游戏成瘾也可能引起脑萎缩。总之,脑萎缩不可怕,我们要清楚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从而找到原因积极应对。
  • 31
    2024/03
    颅脑影像报告解读之缺血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常规体检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个头颅的CT或核磁共振检查。当我们做完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后,看报告上报的是缺血灶、腔隙性脑梗死等等。我们就会很紧张,去问医生,医生说还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会很担心、紧张,因为颅内都缺血、梗死了。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解读解读颅脑影像报告(CT或MRI)的颅内缺血灶。       其实说起来,颅内缺血灶,它并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也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它是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的一种发现,一个征象,亦或者说是CT或核磁共振对一种病理改变的描述。所以,缺血灶,其实是CT或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学专用的一个诊断述语。       在病理生理上,缺血灶是大脑深部脑白质中小的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微小腔隙等,是由于脑内深部的小血管狭窄,长期慢性缺血而形成的。它的病因,极大多数是颅脑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管的继发改变;脑内深部小血管急性狭窄,常引发小的腔隙性脑梗塞,而慢性狭窄,长期供血不足,则造成缺血灶,或叫脑白质疏松或脑白质变性的改变。当然,也有少数是全身代谢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所造成的小血管狭窄。       在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大脑深部脑白质、双侧脑室旁脑白质或者脑皮层下白质内,在CT脑窗、T2WI序列上或T2 -Flair序列上发现小点片状稍低密度影或高信号,没有达到腔隙性脑梗死那样低密度或高信号的程度。有时常常在核磁共振T1WI上看不到,在DWI序列上也没问题。这种特殊的表现,核磁常诊断脑内缺血灶,或有人进一步称作脑内缺血性脱髓鞘改变。       在临床上,颅内缺血灶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是一个慢性过程,病人多数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的症状,大多数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长期存在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治疗上,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针对这些基础疾病用药。不过有一种情况,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需紧急就诊。       总的来说:颅脑CT或核磁共振提示脑内缺血灶,这个和脑梗死病理基础是一样的,虽然病理改变不同,但应早发现,早治疗基础病变,早预防,可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更多或较重后遗症的发生。
  • 31
    2024/03
    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微小浸润腺癌?
          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体检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体检发现,又通过网络关注到很多人肺结节术后病理是原位癌、微小浸润性腺癌,然后觉得自己的肺小结节也是癌症,前面几期我们科普过肺小结节良恶性的判别,今天与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微小浸润腺癌。       2021年4月发布的第五版胸部肿瘤WHO分类中的肺肿瘤分类目录,把原位腺癌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从腺癌目录中移出,另归类到前驱腺体病变,而微小浸润腺癌依然归类为腺癌。       既然原位腺癌与癌前病变并列,不再属于恶性肿瘤,而是肿瘤的良性阶段,那么理所当然它并不需要手术切除,再进行有创手术治疗就属于过度治疗了。不手术,患者又担心,都原位癌了,再不切怕是要转移了。       首先,我们现了解一下,肺癌引起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按病理性质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小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四种。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被认为是肿瘤的良性阶段,建议定期随诊观察;微小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被认为是肿瘤的恶性阶段,建议手术切除。       原位腺癌仍然是局限在上皮内的癌细胞,但对于周边组织、间质、血管、胸膜都没有侵犯,与良性阶段的不典型增生有相同的特点,可以被认为是肿瘤的良性阶段。因此,原位腺癌切除后治愈率可以达到100%。       那么,是否原位腺癌就不需要手术切除了呢,是否就不属于恶性肿瘤了呢?切与不切,专业医生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身处其中的患者更是困惑不解。事实上,积极治疗与过度治疗,本身就是一对存在辨证关系的矛盾体。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分析:       1、无论是影像学还是术中病理学,都无法精准实现原位腺癌的诊断,只有通过手术切除之后的石蜡病理才能明确诊断。千万不要单纯认为原位腺癌就不需手术切除了。       2、只有完整切除的肿瘤才能诊断为原位腺癌。活检的肿瘤样本因为无法排除未被活检的其他部位没有间质、血管或者胸膜侵犯,而无法明确诊断为原位腺癌。目前也不建议术前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进行诊断性穿刺活检,因为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气胸、血胸、针道播散等风险。       3、大多数原位腺癌属于惰性生长:往往3~5年增长1~2毫米,有些更慢,但也有少数快速生长、密度增高、转移风险增高。即便原位腺癌处于良性阶段,我们仍然无法得出它永远不会发展变化的结论,无法杜绝它向微小浸润腺癌转化的可能,也无法遏制它向恶性阶段发展的趋势。       4、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判断为原位腺癌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看动态变化,是目前临床上可行的方案。       5、即便在原位腺癌出现结节增大、密度增高的时候再进行手术,从大概率事件而言,仍然是相对安全的,但并不代表小概率的极端案例不会发生。       6、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随访观察,目前CT是唯一方案。通过CT随访,定期观察看动态变化,出现增大及密度增高则考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部磨玻璃结节随访方案。       7、如果出现浸润腺癌明显征象时才建议手术,并不符合肺癌早诊早治的原则,也不要强调原位腺癌患者必须立即手术。早诊早治与过度治疗是一对辨证的矛盾体,二者之间所谓度的衡量,也是对患者切身利益的思考。       总之,肺结节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当发现肺结节CT诊断倾向原位癌、微小浸润性腺癌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惊慌,这些往往都是属于早期节段,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及医师专业建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更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人生健康安全。
  • 31
    2024/03
    X线检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X线检查因其检查速度快,辐射剂量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骨折、肺气肿、肺炎等疾病的诊断。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做这么多X线检查,会不会没病也得病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       照射一次X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约为0.02~0.05mSv,最常见的 X线胸片正位检查的辐射计量一般在0.023mSv左右;举例最常见的CT检查胸部和头颅来看,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约为6~8mSv;一次头颅CT平扫的辐射剂量约为2mSv。与CT检查所受辐射剂量对比,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就微乎其微了。       据研究表明,每年人体所受的自然界辐射剂量约为3mSv,远大于一次X线检查所受的辐射剂量,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手机、电视、电脑等对人体的辐射都属于自然界辐射。       那么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对人体来说有没有影响呢?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说,因成年人的体质较好,一次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别提致癌率了;但对于孕妇来说,免疫力较差,X线检查的辐射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胎儿停孕等严重后果,特别是妊娠期三个月以内的孕妇,要更加注意,一般临床不会给孕妇开具X线检查,建议孕妇在妊娠期远离辐射环境,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对于儿童来说,非必要医生不会给儿童开具X线检查,对于儿童在进行检查时,会给予非照射部位进行遮挡防护,尤其是性腺区,都会进行有效防护,尽可能让患儿少受辐射。       所以在进行X线检查时,放平心态,要知道如果不是非必要的话,医生也不会给患者开具X线检查。
  • 31
    2024/03
    不同的“X光眼睛”
          当医生需要看到身体内部的情况时,就像我们需要看房子的内部一样,他们使用不同的“X光眼睛”来帮助他们看清楚。让我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 X线平片:       就像我们拍照一样,X线平片是医生最基本的“照相机”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看到我们的骨头和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骨折或者肺部的情况。但是,它只能提供骨骼和一些简单的影像,对于柔软的组织或者更详细的问题就有限了。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扫描就像是医生的“切片器”。它使用X射线来拍摄我们身体的横截面图像,就像把房子切成一片片来看一样。这可以让医生看到更多的细节,比如骨骼、软组织和血管,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肿瘤或者脑部问题,非常有用。 MRI(磁共振成像):       MRI就像是医生的“磁力放大镜”。它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高清的身体图像,就像在放大镜下一样。MRI可以显示软组织,比如我们的肌肉、脑部和内脏器官,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心脏病或者脑部问题,非常有用。       总的来说,X线平片就像是医生的普通照相机,CT扫描是“切片器”,而MRI是“磁力放大镜”。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眼睛”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 31
    2024/03
    为什么拍摄DR要摘掉金属物品呢?
          在放射科做检查时,为什么有时候医生要求我们取下金属物品,有时候又不用呢?       DR与核磁共振不同,因为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磁场,金属物品会对磁力线进行破坏而造成扭曲,且铁磁性物质进入磁场会破坏磁场均匀性。当你把金属物品带进检查室时,机器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磁铁,它拥有巨大的吸力,就会把金属物品吸走,严重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DR是通过X射线成像,金属物品可以带进检查室,但是如果在检查的部位佩戴,则是需要取下来的。       在进行X线照射的时候身体中含有钙人的骨骼组织会吸收大量的X线,从而在感光片上留下自己的影子,而金属和身体的骨骼一样会吸收大量的X线,这样就会导致在影像中出现金属物质的影子,这样就会导致想检查的组织结构被遮挡,也就会导致检查结果出现错误或者是出现不准确的显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X线能够透射人体组织帮助检查,却还要摘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的原因。所以请积极配合医生,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上一页 123456789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