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放射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放射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8
    2024/06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当涉及脑出血诊断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关键的影像学工具,它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快速性: CT扫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通常只需几分钟。这种快速性对于紧急情况下的脑出血诊断尤为重要,因为及时的诊断可以影响治疗和患者的预后。 准确性: 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能够准确显示出血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这对于确定出血类型(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评估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影响至关重要。 广泛的可用性: CT设备在医院和诊所中普遍可用,因此患者可以更容易接受这种检查,而无需等待或转移至其他地点。 无创性: 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风险较小,更适合广泛应用于急诊情况。 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CT图像能够显示出血灶周围的解剖结构,如血肿的形态和位置,这些信息对于决定治疗策略(如手术或保守治疗)至关重要。 指导治疗和预后: CT扫描不仅能帮助确诊,还能够监测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重要的临床决策支持。 因此,CT扫描作为脑出血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以其快速、准确和广泛可用的特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31
    2024/03
    颅脑影像报告解读之脑沟裂增宽、脑萎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常规体检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个头颅的CT或核磁检查。当我们做完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后,看报告上报的是脑沟裂增宽或脑萎缩,请结合临床等等。我们就会很紧张、很担心,因为我还很年轻,为什么就脑萎缩了。脑萎缩是不是意味着我就要变痴呆、变傻了。难怪我最近老是觉得记不往事,是不是就是脑萎缩惹的祸?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解读解读颅脑影像报告(CT或MRI)之脑沟裂增宽、脑萎缩。       脑萎缩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体征、一种影像学表现。它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减少而继发脑室扩大和脑沟裂增宽、加深。 脑萎缩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将脑萎缩分为生理性脑萎缩和病理性脑萎缩。       1、生理性脑萎缩:年龄相关性脑萎缩,随着年纪的增长,脑细胞逐步退化,这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是无法改变的,而脑萎缩是大脑老化的表现之一,其萎缩程度与年龄呈正比。       2、病理性脑萎缩,则是由各种病理因素导致的脑实质破坏和神经细胞的萎缩、变形、消亡。常见病因有:①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亨廷顿氏病、多系统萎缩等),这些疾病最初引起某些特定部位的脑萎缩。 ②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等)、颅脑损伤造成相应部位脑细胞坏死而引起脑萎缩。③其他:维生素缺乏、煤气中毒、酒精中毒、癫痫、脑炎、艾滋病等。 我们怎样对待脑萎缩?       1、脑萎缩≠痴呆,很多人发现自己脑萎缩后会非常害怕,其实没有必要,因为大部分轻度脑萎缩属于生理现象。大脑是维持精神生活的主要器官,随着年纪增长,大脑中的神经细胞会逐渐减少。当神经细胞大量减少时,大脑就会出现萎缩。脑萎缩不等于痴呆。就像人老了皮肤松弛长皱纹、头发会变白一样,我们的大脑也会随着年纪自然衰老。这是人体生理发育的必然规律,不必过于焦虑担心。       2、脑萎缩会不会发展成痴呆呢?有的脑萎缩会发展为痴呆,但有的则不会。老年痴呆一般都有脑萎缩,但脑萎缩不一定是老年痴呆。       老年性痴呆的脑萎缩程度比正常老人要严重,尤其与记忆功能相关的脑部结构萎缩更加明显。老年痴呆(尔茨海默病)阿是一种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常有记忆障碍、社会功能减退、视空间障碍、执行力障碍,甚至人格改变、失认、失用、失语等特征。       3、中青年人群会脑萎缩吗?如果中青年人群被检查出有脑萎缩,则要考虑病理性脑萎缩可能性大,要及时就医,找到脑萎缩的原因,完善诊断及治疗。       除此之外,也有国外研究报道结果显示,中年人高水平的压力会导致脑萎缩,青年人游戏成瘾也可能引起脑萎缩。总之,脑萎缩不可怕,我们要清楚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从而找到原因积极应对。
  • 31
    2024/03
    颅脑影像报告解读之缺血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常规体检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做个头颅的CT或核磁共振检查。当我们做完检查,拿到检查报告后,看报告上报的是缺血灶、腔隙性脑梗死等等。我们就会很紧张,去问医生,医生说还好,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会很担心、紧张,因为颅内都缺血、梗死了。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解读解读颅脑影像报告(CT或MRI)的颅内缺血灶。       其实说起来,颅内缺血灶,它并不是一个医学诊断,也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它是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的一种发现,一个征象,亦或者说是CT或核磁共振对一种病理改变的描述。所以,缺血灶,其实是CT或核磁共振等医学影像学专用的一个诊断述语。       在病理生理上,缺血灶是大脑深部脑白质中小的脱髓鞘、胶质细胞增生、微小腔隙等,是由于脑内深部的小血管狭窄,长期慢性缺血而形成的。它的病因,极大多数是颅脑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导致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脑血管的继发改变;脑内深部小血管急性狭窄,常引发小的腔隙性脑梗塞,而慢性狭窄,长期供血不足,则造成缺血灶,或叫脑白质疏松或脑白质变性的改变。当然,也有少数是全身代谢性疾病或遗传性疾病所造成的小血管狭窄。       在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时,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大脑深部脑白质、双侧脑室旁脑白质或者脑皮层下白质内,在CT脑窗、T2WI序列上或T2 -Flair序列上发现小点片状稍低密度影或高信号,没有达到腔隙性脑梗死那样低密度或高信号的程度。有时常常在核磁共振T1WI上看不到,在DWI序列上也没问题。这种特殊的表现,核磁常诊断脑内缺血灶,或有人进一步称作脑内缺血性脱髓鞘改变。       在临床上,颅内缺血灶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是一个慢性过程,病人多数没有明确的、特异性的症状,大多数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长期存在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治疗上,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针对这些基础疾病用药。不过有一种情况,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需紧急就诊。       总的来说:颅脑CT或核磁共振提示脑内缺血灶,这个和脑梗死病理基础是一样的,虽然病理改变不同,但应早发现,早治疗基础病变,早预防,可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避免更多或较重后遗症的发生。
  • 31
    2024/03
    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微小浸润腺癌?
          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体检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肺小结节被体检发现,又通过网络关注到很多人肺结节术后病理是原位癌、微小浸润性腺癌,然后觉得自己的肺小结节也是癌症,前面几期我们科普过肺小结节良恶性的判别,今天与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与微小浸润腺癌。       2021年4月发布的第五版胸部肿瘤WHO分类中的肺肿瘤分类目录,把原位腺癌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从腺癌目录中移出,另归类到前驱腺体病变,而微小浸润腺癌依然归类为腺癌。       既然原位腺癌与癌前病变并列,不再属于恶性肿瘤,而是肿瘤的良性阶段,那么理所当然它并不需要手术切除,再进行有创手术治疗就属于过度治疗了。不手术,患者又担心,都原位癌了,再不切怕是要转移了。       首先,我们现了解一下,肺癌引起的肺部磨玻璃结节,按病理性质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腺癌(AIS)、微小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四种。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被认为是肿瘤的良性阶段,建议定期随诊观察;微小浸润腺癌(MIA)、浸润腺癌(IA)被认为是肿瘤的恶性阶段,建议手术切除。       原位腺癌仍然是局限在上皮内的癌细胞,但对于周边组织、间质、血管、胸膜都没有侵犯,与良性阶段的不典型增生有相同的特点,可以被认为是肿瘤的良性阶段。因此,原位腺癌切除后治愈率可以达到100%。       那么,是否原位腺癌就不需要手术切除了呢,是否就不属于恶性肿瘤了呢?切与不切,专业医生的观点也是不一样的,身处其中的患者更是困惑不解。事实上,积极治疗与过度治疗,本身就是一对存在辨证关系的矛盾体。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分析:       1、无论是影像学还是术中病理学,都无法精准实现原位腺癌的诊断,只有通过手术切除之后的石蜡病理才能明确诊断。千万不要单纯认为原位腺癌就不需手术切除了。       2、只有完整切除的肿瘤才能诊断为原位腺癌。活检的肿瘤样本因为无法排除未被活检的其他部位没有间质、血管或者胸膜侵犯,而无法明确诊断为原位腺癌。目前也不建议术前对肺部磨玻璃结节进行诊断性穿刺活检,因为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气胸、血胸、针道播散等风险。       3、大多数原位腺癌属于惰性生长:往往3~5年增长1~2毫米,有些更慢,但也有少数快速生长、密度增高、转移风险增高。即便原位腺癌处于良性阶段,我们仍然无法得出它永远不会发展变化的结论,无法杜绝它向微小浸润腺癌转化的可能,也无法遏制它向恶性阶段发展的趋势。       4、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判断为原位腺癌的患者,定期随访观察看动态变化,是目前临床上可行的方案。       5、即便在原位腺癌出现结节增大、密度增高的时候再进行手术,从大概率事件而言,仍然是相对安全的,但并不代表小概率的极端案例不会发生。       6、对于肺部磨玻璃结节的随访观察,目前CT是唯一方案。通过CT随访,定期观察看动态变化,出现增大及密度增高则考虑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肺部磨玻璃结节随访方案。       7、如果出现浸润腺癌明显征象时才建议手术,并不符合肺癌早诊早治的原则,也不要强调原位腺癌患者必须立即手术。早诊早治与过度治疗是一对辨证的矛盾体,二者之间所谓度的衡量,也是对患者切身利益的思考。       总之,肺结节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当发现肺结节CT诊断倾向原位癌、微小浸润性腺癌的时候,也不要过于惊慌,这些往往都是属于早期节段,根据患者自身具体情况及医师专业建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更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人生健康安全。
  • 31
    2024/03
    X线检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吗?
          X线检查因其检查速度快,辐射剂量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以用于骨折、肺气肿、肺炎等疾病的诊断。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做这么多X线检查,会不会没病也得病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       照射一次X线,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约为0.02~0.05mSv,最常见的 X线胸片正位检查的辐射计量一般在0.023mSv左右;举例最常见的CT检查胸部和头颅来看,一次胸部CT的辐射剂量约为6~8mSv;一次头颅CT平扫的辐射剂量约为2mSv。与CT检查所受辐射剂量对比,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就微乎其微了。       据研究表明,每年人体所受的自然界辐射剂量约为3mSv,远大于一次X线检查所受的辐射剂量,在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手机、电视、电脑等对人体的辐射都属于自然界辐射。       那么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对人体来说有没有影响呢?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来说,因成年人的体质较好,一次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更别提致癌率了;但对于孕妇来说,免疫力较差,X线检查的辐射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胎儿畸形、胎儿停孕等严重后果,特别是妊娠期三个月以内的孕妇,要更加注意,一般临床不会给孕妇开具X线检查,建议孕妇在妊娠期远离辐射环境,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对于儿童来说,非必要医生不会给儿童开具X线检查,对于儿童在进行检查时,会给予非照射部位进行遮挡防护,尤其是性腺区,都会进行有效防护,尽可能让患儿少受辐射。       所以在进行X线检查时,放平心态,要知道如果不是非必要的话,医生也不会给患者开具X线检查。
  • 31
    2024/03
    不同的“X光眼睛”
          当医生需要看到身体内部的情况时,就像我们需要看房子的内部一样,他们使用不同的“X光眼睛”来帮助他们看清楚。让我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一下它们的区别: X线平片:       就像我们拍照一样,X线平片是医生最基本的“照相机”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看到我们的骨头和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骨折或者肺部的情况。但是,它只能提供骨骼和一些简单的影像,对于柔软的组织或者更详细的问题就有限了。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扫描就像是医生的“切片器”。它使用X射线来拍摄我们身体的横截面图像,就像把房子切成一片片来看一样。这可以让医生看到更多的细节,比如骨骼、软组织和血管,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肿瘤或者脑部问题,非常有用。 MRI(磁共振成像):       MRI就像是医生的“磁力放大镜”。它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高清的身体图像,就像在放大镜下一样。MRI可以显示软组织,比如我们的肌肉、脑部和内脏器官,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心脏病或者脑部问题,非常有用。       总的来说,X线平片就像是医生的普通照相机,CT扫描是“切片器”,而MRI是“磁力放大镜”。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眼睛”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诊断。
  • 31
    2024/03
    为什么拍摄DR要摘掉金属物品呢?
          在放射科做检查时,为什么有时候医生要求我们取下金属物品,有时候又不用呢?       DR与核磁共振不同,因为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磁场,金属物品会对磁力线进行破坏而造成扭曲,且铁磁性物质进入磁场会破坏磁场均匀性。当你把金属物品带进检查室时,机器相当于一个巨大的磁铁,它拥有巨大的吸力,就会把金属物品吸走,严重时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DR是通过X射线成像,金属物品可以带进检查室,但是如果在检查的部位佩戴,则是需要取下来的。       在进行X线照射的时候身体中含有钙人的骨骼组织会吸收大量的X线,从而在感光片上留下自己的影子,而金属和身体的骨骼一样会吸收大量的X线,这样就会导致在影像中出现金属物质的影子,这样就会导致想检查的组织结构被遮挡,也就会导致检查结果出现错误或者是出现不准确的显像。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X线能够透射人体组织帮助检查,却还要摘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的原因。所以请积极配合医生,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的检查结果。
  • 31
    2024/03
    我们到底该选择CT检查还是磁共振呢?
    1.CT与MRI有什么区别?       CT与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MRI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简称,中文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构成各方位的图像。CT由于X线球管和探测器是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所以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而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MRI由不同的扫描序列可形成各种图像,如T1加权像、T2加权像、质子密度像等,还有水成像、水抑制成像、脂肪抑制、弥散成像、波谱成像、功能成像等,CT只能辨别有密度差的组织,对软组织分辨力不高而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如肌肉、脂肪、软骨、筋膜等信号不同。所以CT与MRI是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 2.MRI和CT怎么选择?       脑干病变、后颅窝病变、脑白质病变、急性脑梗塞、脑血管畸形、颅神经病变、垂体病变,MRI优于CT;而急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应该首选CT。肺尖病变、肺动静脉畸形MRI明显优于CT。对于纵隔病变、胸壁胸膜病变,MRI优于CT。但肺内绝大多数病变, MRI远不及CT。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优于MRI,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心包钙化,MRI不及CT。肾上腺病变定性,MRI明显优于CT;肾脏、输尿管病变,MRI优于CT;而尿路结石,MRI明显不如CT。脊柱外伤首选MRI,MRI检查对骨损伤造成的骨髓水肿非常敏感;其他骨关节外伤首选X线、CT检查。骨骼病变,MRI与CT各有优势。关节病变、骨髓病变、软组织病变,MRI明显优于CT。 3.MRI能取代CT吗?       随着MRI硬件、软件的不断进步,MRI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说人体从头到脚、从外到里均可利用MRI进行检查,而且除提供形态学信息外,MRI还能提供组织的功能及病理生理学信息,从单纯的形态学分析向功能成像转变。因此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做了MRI检查可以一步到位,就不用再做别的检查了。尽管MRI有很多优势,在定位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在定性诊断方面也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它与CT是截然不同的成像方法,所形成的图像截然不同,而且部分病变的MRI信号变化仍缺乏特异性,因而有些病变的定性诊断仍较困难。由于MRI成像时间较长,昏迷、躁动病人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然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能进入磁场,此为禁忌症。所以MRI检查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它不能取代CT,当然CT也不能取代MRI,两者应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做了MRI还要做CT,或做了CT还要做MRI的原因。
  • 29
    2023/12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肝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90%为单发,10%为多发,肝动脉造影是诊断肝血管瘤最可靠的办法。 临床表现:       1.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B超、CT检查以及剖腹手术时发现。       2.肿瘤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邻近脏器时,可出现上腹胀闷、进食后饱胀、嗳气等症状。       3.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减少,可能与瘤内血栓形成,从而破坏红细胞和消耗大量血小板有关。       4.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在肝内形成动静脉瘘时,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5.肿瘤破裂也可引起出血。 肿瘤大小分类:       1.小血管瘤<5cm       2.血管瘤5—10cm       3.巨大血管瘤10—15cm       4.特大血管瘤>15cm CT表现:       a.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右,中央机化为更低密度影。较小的肿瘤在动脉期即能完全强化。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延迟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代表纤维化和血栓化部分。       b.对比增强扫描(早出晚归)          1.动脉期: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片状,结节状强化灶,接近同层强化大血管密度。       2.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       3.延迟期:整个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但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密度。 治疗原则:       a.没有临床症状且较小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无需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即可       b.手术切除:       1.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直径>10cm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3.诊断不明确,不能排除恶性肿瘤       4.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内明显增大       5.有发生破裂出血可能       6.40岁以下,瘤体>5cm,可能继续增大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一般不难,绝大多数可通过无症状、无肝炎史,AFP(-),结合2个或2个以上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而确诊。
  • 29
    2023/12
    主动脉cta,我们的排雷兵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有致命危险的危重疾病,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根血管,分为内中外三层,当人体长期血压不稳时,血液冲破内层进入中层,随着血液越来越多,夹层逐渐形成,夹层出现后患者会出现急骤胸背剧烈疼痛,一旦血管外层破裂及多种并发症,造成大出血,导致死亡。       主动脉夹层一旦发生,其迅猛、凶险程度高,如果救治不及时,其致残、致死率极高。急性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的剧烈胸、背疼痛(约占90%),犹如撕裂、刀割样,可向颈及腹部放射。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因疼痛而成休克状态,焦虑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       主动脉cta是通过注射造影剂下,使血管内血液与周围组织密度形成对比,方便医生观察患者体内有无夹层,尽快确定患者体内血管情况,减少确定诊断时间,尽快给患者安排手术治疗,减少患者危险系数。
  • 29
    2023/12
    放射性粒子植入安全科普
          随着医疗的不断进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但是人们常常害怕辐射,最近日本排泄核废水闹得人心惶惶,那放射性物质如何帮助我们治疗疾病呢??其实我们选择的放射性粒子是一种微小的颗粒,一般在21毫米,这些粒子可以在ct的引导下精确摆放在肿瘤组织中放射出射线直接作用在癌细胞上,125碘粒子辐射直径只有1.7cm,我们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内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位置结构,制定专门的手术方案,从而最大程度地杀死肿瘤细胞而不伤害周围正常组织。通常可以根据肿瘤大小、形状和位置进行精确调整,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放射性粒子治疗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包括胆管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健康宣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和优势,减轻患者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抵触情绪,让患者选择更适合他的治疗方案。       放入放射粒子的患者无需开刀动手术,属于微创手术,术后观察数日就可出院,术后穿戴铅衣,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如果未穿戴铅衣,建议距离家属1-2m最佳,其中避免长时间接触孕妇与儿童,一般6个月左右,患者就无需穿戴铅衣了,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减少了患者选择手术开刀术后的痛楚,粒子表皮也是钛合金,与身体有一定的兼容性,无需二次取出。       下图为近日一名患者的术前和术后ct图像对比:
  • 21
    2023/12
    阑尾黏液性肿瘤
          阑尾原发性肿瘤发病率极低,不到胃肠道肿瘤的1%,其中类癌最常见,黏液性肿瘤是发病率第二位的阑尾原发性肿瘤。任何年龄均可见,男女发病相等。       阑尾肿瘤可以分为上皮来源肿瘤(例如腺瘤或腺癌)和非上皮来源的肿瘤(例如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淋巴瘤)。WHO将大部分非侵袭性的上皮源性肿瘤命名为低级别阑尾黏液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LAMNs),是一类分化良好的腺瘤,可以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在阑尾外增殖,造成阑尾外黏液聚集,具有潜在恶性,如会造成阑尾穿孔、阑尾壁的纤维化、阑尾壁黏液形成以及阑尾周围软组织内非细胞结构黏液聚集。而高级别阑尾黏液肿瘤(high-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s,HAMNs)则是相较于LAMNs表现为更强侵袭性的细胞异型。对于怀疑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时,国内专家建议术中必须考虑阑尾肿瘤的可能性。而对老年患者和影像学无法确定阑尾炎的患者中,阑尾肿瘤的检出率更高。阑尾肿瘤会导致阑尾穿孔和腹腔播散,当腹腔播散灶产生大量黏液时则被定义为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 临床表现       多无特异性。早期阑尾肿瘤患者症状不明显,大部分病例在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时被发现。进展期可出现疲乏、体重增加、慢性腹痛和饱腹感,也可出现阑尾炎、肠梗阻或者盆腔肿物的相关症状。 影像学表现       回盲部边界清晰的囊性占位,周围可有少许渗出,囊薄、均匀,内壁较光整,囊壁可见钙化灶,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囊液密度较均匀;当出现囊壁厚薄不均、内壁不光整或壁结节且边界不清,腔内或囊壁可见颗粒状或弧形钙化,增强后囊壁肿瘤根蒂或囊壁结节强化或囊内液体密度欠均匀,增强后可出现条絮状、分隔样强化提示存在恶性可能性。       当发现回盲部囊性占位并怀疑阑尾粘液肿瘤时,当仔细观察观察是否存在腹膜种植转移,影像学表现为黏液性腹水、腹膜软组织种植物、网膜结块、胃肠道和卵巢受累,部分肿瘤可引起空腔内脏的移位和肠梗阻。女性患者中,附件区黏液性肿块同时存在PMP时,应当观察阑尾区是否存在异常,此种卵巢肿块可能是转移性阑尾黏液性肿瘤。 鉴别诊断 阑尾炎伴周围脓肿       临床上明显的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恶心、呕吐高热、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等。阑尾肿大、增粗(>6mm),阑尾壁增厚强化:部分可见阑尾粪石;周围脂肪密度增高、积液脓肿形成,阑尾腔外气体。 右侧附件来源囊性肿瘤       肿瘤特别大或破裂时难以鉴别。右侧附件来源囊性肿瘤位置多偏下,正常形态的阑尾或右侧卵巢存在对于疾病的排除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伴发PMP时,附件区囊性病变常误被诊为卵巢黏液性肿瘤。 小结       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也可出现类似急性阑尾炎导致的右下腹痛。影像学表现为右下腹囊实性占位,可出现条状、颗粒状钙化,低级别MRI检查弥散无明显受限。囊壁厚薄、是否伴壁结节等表现提示其恶性程度,病灶破裂伴腹膜假性黏液瘤形成时需明确其累及范围。
上一页 1234567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