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放射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放射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1
    2023/12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原理及临床应用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以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作为序列基础,根据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性差异提供图像对比增强,可同时获得幅度图像(magnitude image)和相位图像(phase image)。SWI是具有高分辨率、高信噪比(SNR)的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这是一个全新的、反映组织间磁敏感性差异对比的序列,不同PDWI、T1WI或T2WI成像,在显示脑内小静脉及出血敏感性优于常规梯度回波序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只要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SWI图像就会有显示,表现为低信号。根据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将物质分为顺磁性、逆磁性及铁磁性,常见顺磁性物质:磁共振造影剂、脱氧血红蛋白 (静脉中含量高) 、含铁血黄素 (出血) 、铁蛋白(脑代谢性疾病);常见抗磁性物质:铜、银、钙化、不锈钢及常见铁磁性(铁、钴、镍)。   SWI原始图经后处理可得到幅度图、相位图:左图可见颅内微小血管走行,而右图则未见明显显示。 SWI临床应用: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 1.微出血灶   幅度图见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点状低信号,相位图呈低信号 2.脑血管畸形及隐匿性血管疾病的显示:如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血肿等。 3.脑外伤和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脊髓损伤微出血灶的检出。 4.脑肿瘤成分评价:显示肿瘤的边界、静脉、出血及钙化等;通过微血管增生及微出血判断肿瘤良恶性,合并钙化的显示帮助诊断肿瘤类型。 5.钙化:脑内小钙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的钙化斑块的显示。 6.铁沉积与相关疾病评价:一些神经变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神经退行性病变(如帕金森病)与脑内铁异常沉积有关。 补充:颅内微小出血与钙化灶鉴别 点状出血,相位图与静脉信号一致;点状钙化,相位图与静脉相反。 2.结节状出血和钙化在相位图矢状位重建上均呈夹心饼状改变,出血上下饼与静脉信号一致,夹心与静脉相反;钙化上下饼与静脉相反,夹心与静脉一致。 3.钙盐沉积,如豆状核,表现为双侧对称,边界不清,多为三角形;相位信号混杂,偶尔在相位图矢状位重建上与出血相仿,但通过形态加以鉴别。 松果体钙化:左手法则,相位图矢状位显示钙化呈夹心饼状,上下饼呈低信号,夹心呈高信号。 松果体和大脑镰钙化:右手法则,相位图矢状位显示钙化呈夹心饼状改变,上下饼呈高信号,夹心呈低信号。 出血:右手法则,相位图矢状位显示出血呈夹心饼状改变,上下饼呈低信号,夹心呈高信号。       注:关于相位图,遵循左右手法则,西门子采用左手法则,相位图上静脉呈高信号;GE、飞利浦、联影等采用右手法则,相位图上静脉呈低信号。 小结:       SWI广泛应用于血管去氧血红蛋白、脑内铁沉积、出血、微出血和钙化成像中,尤其是急性脑卒中、脑外伤、血管畸形及脑微出血方便应用价值很高。具有区分钙化和出血的能力,区分动脉和静脉的能力,成为神经血管疾病患者初始评估有用技术。
  • 21
    2023/12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肝脏影像表现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也称为Osler-Weber-Rendu综合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的血管疾病,累及多系统,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和器官(包括肺、肝和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动静脉通路,临床表现以自发性鼻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内脏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为特征。 诊断标准: 2000年国际HHT基金科学顾问委员会对HHT的临床诊断标准:  ①自发性、反复性鼻出血;  ②皮肤、黏膜多部位毛细血管扩张;  ③内脏动静脉畸形;  ④存在家族遗传史。 符合上述3条标准或以上的可诊断HHT,符合2条的为可疑HHT。 临床表现: 鼻: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引起鼻出血。 皮肤及黏膜:皮肤、口腔、结膜毛细血管扩张 胃肠道:胃、大肠或小肠的动静脉畸形或血管发育不良,引起反复胃肠道出血。 肺:肺动静脉畸形,临床上可并发肺出血、咯血 中枢神经系统:脑动静脉畸形,脊髓动静脉畸形或脑动脉瘤,并发头疼、癫痈、截瘫、出血等。 HHT累及肝脏       多数无症状(90%),少数患者症状依血管畸形类型和严重程度而不同,存在三种类型的瘘:肝动脉-肝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门静脉-肝静脉瘘。肝动静脉瘘的血流量增多继而出现肝肿大。肝脏长期缺血,缺氧造成肝脏纤维化及缺血性胆道病,继而出现因肝硬化而引起的食道静脉扩张、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以及胆管缺血坏死、胆管炎甚至肝脓肿。 影像表现: CT平扫图像上肝脏HHT通常无异常表现,多期增强扫描可因肝脏血管扩张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影像表现。 Ø 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可以是局灶性或弥漫性,主要表现为肝脏的灌注不均。小病灶仅在动脉期小结节状、小斑片状强化,边界模糊,直径一般为数毫米;较大病灶(直径>10mm)则在动脉期及肝实质期均呈相对高强化;弥漫性病变则表现为弥漫斑片状、片状动脉期异常强化,分布主要沿门脉或肝静脉分布,根据范围不同而表现为雪花样、棉絮样或地图样异常灌注。 Ø 动静脉畸形及其三种肝内异常分流通过增强扫描即可发现异常血管改变,通常可发现扩张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血管间异常相通。 MR图像上肝实质异常表现有3种不同的类型:毛细血管扩张、灌注障碍和结节性增生(NH)及缺血性胆道病。 Ø 毛细血管扩张是指毛细血管前动脉与后静脉直接相通、扩张,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结节灶。 Ø 灌注异常改变基本与CT表现一致,主要表现为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样、斑片样甚至片样的高信号,而门静脉表现为等信号。 Ø 肝内动静脉畸形导致血流不均可引起肝细胞的损伤与修复,发生结节性增生,表现为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的动脉期明显强化,因其周围没有纤维间隔而有别于肝硬化中所见的肝细胞再生结节,被称为假性肝硬化。 Ø 动脉血流的异常分流所致的胆管灌注的减少可引起胆管缺血/坏死,胆管壁水肿、胆道狭窄、胆管炎,   动脉期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强化,以肝右叶显著,肝动脉扩张及扩张的肝左静脉早期显影;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均匀。 平扫期:肝脏、脾脏体积稍增大,肝脏右叶见数枚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境界清;动脉期:肝内、肝门区见粗细不均、走行迂曲动脉血管,肝实质强化不均,门静脉及肝静脉部分显影.   肝动脉扩张、迂曲,大量造影剂区遍布肝实质,并见多发扩张毛细血管床及肝静脉早期显影。 总结:          肝脏血管畸形在HHT患者中较常见,多数无症状。存在肝血管畸形或肝实质异常灌注,尤其是两种征象共存的情况下,要考虑到HHT的可能。HHT影像学具有雪花样或棉絮样异常灌注及血管畸形的特征性表现,认识并准确诊断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09
    2023/10
    双源CT在痛风中的应用
     高尿酸—人们常说的“第四高”。 高尿酸是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高嘌呤饮食、喝酒过量、运动过度等不良习惯等都是其发病诱因。在临床上, 男性尿酸正常值:149~416umol/L。女性尿酸正常值:89~357umol/L。超出指标就要饮随低食物降低尿酸了。 人体内尿酸长期超标,血尿酸浓度超出血液饱和度,则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继而沉积在关节、关节软骨、耳廓软骨及肾脏等处。若结晶盐堆积在关节上,便会诱发痛风、关节炎等;若结晶盐堆积在肾脏,则会诱发肾结石、肾绞痛,甚至肾衰竭。一旦这些结晶不断累积,生成团块,并逐渐纤维化和钙化,就会变成坚硬的痛风石,而溶解尿酸盐结晶可以有效防止其向痛风石转变,所以早期发现沉积的结晶盐,就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在X线平片、CT以及MRI中,尿酸盐结晶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显现,但双源CT更直观。双源CT是利用不同物质衰减的差异性实现对物质的识别、定性和定量分析,并采用不同颜色标记,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准确分析尿酸盐结晶的大小、形态及分布,用不同颜色的伪彩图形式标示出来,可以直观地显示尿酸盐沉积。 所以双源CT可精确地识别尿酸盐沉积物,甚至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和缺乏特征性病变的情况下做出鉴定,对于痛风的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优势。
  • 09
    2023/10
    冠状动脉CTA
    什么是冠状动脉CTA,冠脉CTA成像原理为利用多排CT,对注入碘对比剂的冠状动脉血管进行成像,最后进行图像处理。如对于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典型胸痛,或典型缺血性心绞痛症状,或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可先进行冠状动脉CTA进行筛选。 冠状动脉CTA的适应症包括什么? 1.根据临床症状可疑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者。 2.可疑冠心病但运动试验结果不确定者。 3.可疑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者。 4.长期不明原因胸痛,其他检查无异常者,可行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联合CTA检查,即胸痛三连。 5.药物治疗后或PCI术前斑块、冠状动脉管径、距离等分析测量,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评价。 冠状动脉CTA有什么相关准备? 1.心率控制:通常64排CT以上的机型心率需要控制在低于70次/分,对于心率过快的患者可使用药物降低心率后进行检查。 2.训练呼吸: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吸气、摒气、及呼气的动作训练,训练时观察患者是否能够屏住气,同时能够让患者提前做好准备,开始检查时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3.安装心电图电极片:冠状动脉CTA需与心电门控相结合,这样能获得可靠的冠状动脉图像。 4.心理干预:检查前与患者及时沟通、简单介绍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比如发热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图像质量。 冠状动脉CTA有哪些注意事项? 1.检查开始前去除患者身上存在的金属物品,提醒患者检查过程中保持不动。 2.打针之前了解患者是否有碘过敏史、肾功能情况等,像患者介绍对比剂使用注意事项,签署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 3.检查结束后留下观察30分钟,并提醒患者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 09
    2023/10
    放射科2023年九月医疗安全培训顺利完成
    2023年9月21日中午12点三十分,在放射科阅片室大厅进行放射科2023年九月医疗安全培训,培训目的旨在加强设备安全和检查安全,让所有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保护患者安全的同时顺利开展检查,并且通过腾讯会议远程和光谷的同事一起交流平日里的安全隐患和处理方法。此次安全培训主要从下面三个方向进行,依次是设备安全,人身安全,物品安全,,设备安全主要是日常工作中遇见的突发情况,如断电,断网,火灾,水灾等因素导致的医疗设备故障时,制定了我们工作人员相应处理规章制度,减少安全隐患,然后尽快恢复保障患者医疗检查顺利进行;人身安全主要是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和细节,减少可能出现的射线暴露、减少和快速处理患者对比剂过敏反应和应对急诊患者突发情况,减少患者检查过程中的疼痛和意外伤害,物品安全主要是提高设备检查可能导致患者物品损坏以及检查时对患者贵重物品暂时存储的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贵重物品丢失隐患。同时我科也对近日科内意见进行部分科内设施的调整和优化,希望可以在为临床科室提高高质量影像资料的同时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
  • 22
    2023/09
    什么是股骨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
    MRI示骨皮质不规则区可见轻度水肿,未见明显骨髓水肿或破坏性的骨髓病变。 股骨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       也被称为皮质撕脱性损伤、Bufkin病变,过去常误称为皮质硬纤维瘤,但这种病变在组织学上与真正的硬纤维瘤不相关。 临床症状及病因:       通常发生于青少年(10-15岁),男性多见,患者通常无症状及偶然发现,少数会出现疼痛,体检时均未触及明显的包块,双膝关节其他生理状态无明显异常。       股骨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纤维或纤维骨性病变,常见于股骨内侧髁后上方,约33%为双侧病变,被认为是大收肌腱膜或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过度应力造成的撕脱性损伤。另外,偶尔也有类似的病变发生在肱骨内侧的胸大肌止点或外侧的三角肌止点。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典型表现为股骨内侧髁后上方皮质不规则或骨皮质缺损,部分边缘可见硬化边。 CT表现:       平扫骨皮质形态欠规整,其内可见卵圆形骨质缺损区,边缘见硬化边,部分病变可见骨膜反应,周围无明显的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       表现为股骨远端后内侧的局限性皮质不规则,在 T1WI 呈低信号,T2WI 中央呈明显高信号,边缘见不完整环形低信号。T2-FS或PDWI-FS成像中表现为高信号,边缘见不完整低信号环。在 T1WI、T2WI 两个序列上,病变在腓肠肌内侧头肌腱附着处或附近均有水肿信号。 核医学表现:       在骨扫描中,由于慢性应激/创伤性病变,活动异常增加。 鉴别诊断:       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与该病发病年龄和好发部位相近。纤维骨皮质缺损可多发,且硬化边缘多较光整,非骨化性纤维瘤则侵及髓腔,而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为单发,发病部位位于股骨内侧髁后上方,局限于骨皮质。股骨远端的纤维骨皮质缺损的MRI 表现很难与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相鉴别,但其位置多不位于腓肠肌内侧头附着处。       骨旁骨肉瘤可以发生在股骨后内侧髁上窝,发生在该部位的骨肉瘤通常见于老年人,且有浸润性骨质破坏的特点,如骨皮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等。撕脱性骨皮质不规则典型临床特点、发病部位及相关的影像表现均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 22
    2023/09
    有趣的“副脾”
          经常会有患者看到腹部检查报告后,询问“副脾”是什么以及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影响,通常医生会告诉患者这不是肿瘤,它也属于人体脏器,只是个别发育差异所致,无需过度紧张担心。那什么是“副脾”呢,是否副脾就是不用处理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认识“副脾”。       左侧腹部巨大肿块,明显分叶,从胰尾部延伸至左肾下极,位于胰腺、脾脏、左肾、胃和肠之间,且与左腰肌相邻。增强扫描呈斑状强化,与脾强化相似。       左侧下软骨区见边缘清晰椭圆形软组织,平扫可见钙化,增强扫描与脾脏相似,呈花斑样。                   胰腺尾部边界清晰的卵形结节,与脾脏所在的所有序列上呈信号相同度,增强扫描强化同脾实质。       病历1 胰尾副脾      病历2 游走副脾      病历3 胰尾副脾 定义         副脾(accessory spleen)指正常脾以外存在的、与主脾结构相似,有一定功能的脾组织。为胚胎第5时背侧中肠脾组织多个分叶融合失败所形成,多位于功能性组织内,由脾动脉分支供血。副脾的发生率为10% ~30%,其最常位于脾门附近,胰尾为第二好发部位,约占副脾的20%,少数出现于脾胃、脾结肠韧带、大网膜及其他部位。副脾的数量不等,多为单发。 临床表现       尸检研究报告,在普通人群中副脾的发生率为10%。副脾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偶然可以发生自发性破裂、栓塞和蒂扭转等。 诊断方法: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表现:主要位于胰腺尾部。胰尾副脾一般外形较小,单发类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在1-3cm之间,有包膜,边界清晰。平扫及增强表现为同脾实质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脾脏相仿。若供血动脉为脾动脉分支,即可确诊。MRI可见弥散受限(DWI高、ADC低),信号特点与脾脏相似,增强扫描同CT。 鉴别诊断     胰尾副脾应与胰腺其他富血供占位进行鉴别。       1.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功能性、无功能性(90%)。       典型表现为实性富血供占位,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等或低于胰腺实质,不伴胰管梗阻扩张。较小者呈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较大者内部可有坏死、钙化,呈不均匀强化。 MRI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相对于胰腺实质)。       2.囊腺瘤/囊腺癌:常见于老年女性,胰腺体尾部好发。       浆液性:常呈分叶状,增强扫描呈蜂窝状强化。       黏液性:厚壁大囊,分隔明显强化,可有壁结节。       3.胰腺腺泡细胞癌:罕见,主要见于老年男性,常较大(>4cm),占胰腺恶性外分泌腺肿瘤的1%。       影像呈边界清楚、外生性的胰腺占位,内部可有不同程度囊变,少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多数呈不均匀等低强化,少数强化高于胰腺实质,有时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高强化包膜,可有胆胰管扩张、远端胰腺萎缩。       4.实性假乳头状瘤:年轻女性多见,多数囊实性。       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强化略低于胰腺实质,包膜强化明显;内部常见出血。       5.转移瘤:少见,占胰腺恶性肿瘤的2%-5%。       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肾癌,强化比脾脏更明显。       其他游走副脾根据分布部位需与肿大淋巴结及来源于肾上腺、肾肿瘤等相鉴别。 治疗       无症状无需处理,并发肠梗阻、副脾扭转、破裂出血时应手术切除。因血液系统疾病行脾切除术时,应仔细探查,并彻底切除副脾。外伤性脾破裂切脾时可考虑保留副脾,以保留部分功能。
  • 30
    2023/06
    为什么医生一定让我先做ct增强再做mr增强呢?
          首先增强扫描时,患者体内都会打入造影剂,ct的药以含碘为主,mr的药以钆为主。       ct成像原理是通过射线通过物体后的衰减信号,再通过信息处理得到体内的影像,ct增强是利用含碘(相对原子质量127)的对比剂在血管里与血液一起流动,这样含对比剂的血液的密度会比正常血液的密度高,在对比剂流过需要检查的器官的时候扫描,达到观察器官等动态增强的影像。       mr增强是通过钆(原子相对质量157)顺磁性的对比剂改变被检组织的纵向和横向弛豫,从而达到改变组织的对比度。       而碘对比剂不具有顺磁性,也就是碘对比剂对核磁检查没有影响,而钆原子质量比碘还高,建议先做ct增强,再做mr增强。       肾功能正常或中度降低的患者(GFR>30mL/min/173m2),给药后4小时,碘对比剂的排泄率达到75%。两次碘对比剂注射的间隔应达到4小时。       肾功能重度降低的患者(GFR<30mL/min/1.73m),两次碘对比剂注射的间隔应达到48小时。接受透析的患者如果有残余肾功能,两次碘对比剂注射的间隔至少应达到48小时。       肾功能正常或中度降低的患者(GFR>30mL/min/1.73m),给药4小时后,细胞外钆对比剂的排泄率达到75%。两次钆对比剂注射的间隔应达到4小时。       肾功能重度降低(GFR<30mL/min/173m)或接受透析的患者,两次钆对比剂注射的间隔应达到7天。
  • 21
    2023/06
    放射科报告解读五——纵隔区病变二
          上一期我们简单介绍了纵隔区病变之纵隔占位性病变,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纵隔区病变之心脏大血管病变。       心脏大血管病变常见的主要有心包病变、主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病变等等。 一、心包病变       1、心包积液是指心包腔的积液。正常情况腔内含有少许浆液,起着润滑作用。一旦病理情况导致腔内积液增多,则成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如果产生过多过快,则导致心包填塞,情况非常危急,需要立马抢救。       2、心包增厚、钙化一般指的是心包纤维增厚、钙化,大部分都是炎症引起来的心包纤维增生黏连,心内膜增厚、钙化。如果心包增厚、钙化较广泛亦可能会导致心包填塞。       心包积液、心包增厚及心包钙化的原因主要是:(1)感染性(各种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2)全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邻近器官病变累及急性心肌梗死等);(3)肿瘤性病变(原发性间皮细胞瘤、肉瘤,继发性 肺癌、淋巴结等);(4)药物诱发(普鲁卡因胺、姘屈唤、青霉素、异烟姘等);(5)外伤等;(6)病因不明(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7)自家免疫性心包炎等。 二、主动脉病变       主动脉病变常见有主动脉钙化、主动脉夹层等,主动脉钙化就是主动脉壁的钙化。主要介绍一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夹层是指由于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内膜逐步剥离、扩展,在动脉内形成真、假两腔。从而导致一些列包括撕裂样疼痛的表现。主动脉是身体的主干血管,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出现内膜层撕裂,如果不进行恰当和及时的治疗,破裂的机会非常大,死亡率也非常高。 三、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病变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重者心源性猝死。冠脉CTA检查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 四、肺动脉病变       肺动脉常见病变有肺动脉高压及肺动脉栓塞,今天简单介绍一下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体循环的各种栓子脱落均可引起肺栓塞。最常见的肺栓子为血栓,由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也称肺血栓栓塞,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者、胸痛、咳嗽等,并有脑缺氧症状如极度焦虑不安、倦怠、恶心、抽搐和昏迷。       小结:心脏大血管病变比较多、部分比较危险,今天主要介绍胸痛三联的病变(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肺动脉栓塞),这三类病变是引起剧烈胸痛的主要原因,不能马虎。
  • 21
    2023/06
    放射科报告解读四——纵隔区病变一
          随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胸部CT检查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纵隔区的病变被检出。很多人一拿到放射科报告纵隔占位等就会恐慌、焦虑。其实不然,我们平时检出的纵隔占位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胸部CT纵隔区病变之纵隔占位性病变。下一期介绍纵隔区病变之心脏大血管病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纵隔。纵隔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纵隔位于双侧胸腔之间,胸骨之后,脊柱侧面,上为颈部入口,下达膈肌。为了便于诊断和治疗,人为地将它分为上下前后四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有心脏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食管、气管、胸腺、神经及淋巴组织等,所以它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纵隔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即使肿瘤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前纵隔常见肿瘤有胸腺瘤、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脂肪瘤等,中纵隔常见肿瘤有淋巴结、转移瘤及支气管囊肿等,后纵隔常见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食管囊肿等。       一、神经源性肿瘤,为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多组报告病例约占25~50%,常发生于肋间神经或脊神经根部。因此,绝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在组织学上,根据组织起源通常将神经源性肿瘤分为三类:(1)型起源于神经鞘细胞的,有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2)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如神经节瘤、神经节母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3)起源于副神经节细胞的。如副神经节细胞瘤。大多数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这些肿瘤呈园形,有完整包膜。一般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临床多无症状,只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少数病例自觉有胸痛、胸闷及气短,诊断主要靠CT或MRI检查。         二、皮样囊肿及畸胎类肿瘤,按国内外统计,在纵隔肿瘤中,仅次于神经源性肿瘤,居第二位。皮样囊肿常以外胚层为主,囊内含有皮脂腺、毛发及胆固醇结晶,畸胎瘤则来自各胚层,除皮脂腺、毛发外,骨、软骨及牙齿,易由X线或CT检查显出,常位于前下纵隔,主要症状为胸骨后闷胀、胸痛及气短。此类肿瘤一般均为良性,但有40%最后发生恶性变。实质性的畸胎瘤,常常是恶性的,呈园形或卵园形,此与轮廓光滑的皮样囊肿完全相反,个别畸胎瘤呈分叶状,阴影密度一般均匀,术前X线或CT检查有骨、牙齿于肿瘤之内,诊断即可明确。治疗主要是手术摘除。        三、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肿瘤、少数病例是位于后纵隔或胸内其它部位。其发生率在纵隔肿瘤中居第三位。按组织学结构,胸腺瘤可分为三种类型:(1)含淋巴细胞80%以上为淋巴细胞型胸腺瘤;(2)含梭形上皮细胞80%以上为上皮细胞型胸腺瘤;(3)混合型即为淋巴上皮型。胸腺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常见于成年人,临床上常无症状,只是在常规胸部X线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有时有胸闷、胸痛、咳嗽及气短。如系恶性则症状明显且生长较快,手术切除后常易复发。据文献报告,胸腺瘤可伴发免疫缺陷状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与重症肌无力有一极不寻常的关系。胸腺瘤病人重症肌无力发生率约为20%。而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只有15%有胸腺瘤。       四、胸内甲状腺瘤的来源有二:(1)胚胎时期在纵隔内遗存的甲状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胸内甲状腺瘤;(2)原为颈甲状腺瘤,以后下坠入胸骨后间隙,一般多见于前上纵隔,亦可见于中、后纵隔。       五、胸腔内任何类型的淋巴瘤,均可发生于中或后纵隔,但前纵隔是胸内淋巴瘤最常好发部位,其次肺实质和胸膜也可发生淋巴瘤。淋巴瘤是4岁以上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一组纵隔肿瘤病例中,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儿童纵隔肿瘤,占所有纵隔肿瘤的75%以上。       六、支气管囊肿和食管囊肿形成是:由于支气管和食管均发源于前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如有部分胚芽细胞脱落至纵隔内即成囊肿。支气管囊肿:常见于气管分叉或主支气管附近,位于前纵隔,向一侧胸腔突出,囊肿内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外层有平滑肌及软骨,囊内含粘液。如无并发症,一般无症状。小儿有时可产生呼吸道、食管压迫症状。如囊肿破入支气管,可继发感染。食管囊肿是与食管壁相连的囊肿。        当然,纵隔占位的病变有很多,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类肿瘤、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淋巴瘤及支气管食管囊肿。还有心包囊肿、淋巴管瘤等等。纵隔肿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如果发现纵隔肿瘤也不要过于焦虑、恐慌,经过临床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 21
    2023/06
    放射科报告解读三——纵隔区病变二
          随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胸部CT检出越来越常态化。越来越多的胸膜区的病变被检出(DR胸片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很多人一拿到放射科报告胸膜增厚、粘连或钙化、胸腔积液、胸膜占位等就会恐慌、焦虑。其实不然,我们平时检出的胸膜区病变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炎性的。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胸部CT胸膜区病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胸膜区的CT解剖,胸膜腔是由脏层胸膜(内侧邻近肺脏的胸膜)和壁层胸膜(外侧邻近胸内壁的胸膜)组成,如下图。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       其次,胸膜区的病变可分为胸膜的病变及胸膜腔的病变,再者就是胸膜下及胸膜外的病变。今天主要简单介绍胸膜的病变及胸膜腔的病变。 一、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胸膜增厚是指在胸膜病变基础上,纤维蛋白沉着和肉芽组织增生而致纤维化,使胸膜厚度增加的现象。是渗出性胸膜炎或胸膜积液的结果。胸膜增厚可为局限性或广泛性,广泛的脏层胸膜增厚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广泛的壁层胸膜增厚可使肋间隙变狭,胸廓缩小。多数胸膜增厚不需要治疗,胸膜粘连症状严重者,则应手术治疗。       胸膜粘连是指两层的胸膜粘着在一起。这种病变主要是由肺结核、胸膜炎以及胸部损伤后引发的。       胸膜钙化是指胸膜腔内有机化的血块或干酪坏死物质等存在时可有钙盐沉着,形成胸膜钙化。胸膜钙化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胸膜炎及损伤性血胸后。某些尘肺,如滑石肺及石棉肺也可有胸膜钙化,而且常呈双侧性的。胸膜钙化常和胸膜增厚和粘连同时存在。 二、胸膜肿瘤       胸膜肿瘤可分原发性和转移性,多数是转移性肿瘤。       胸膜间皮瘤是胸膜原发性肿瘤,1960年首先报道胸膜间皮瘤的发病与石棉有关,有良性局限型和恶性弥漫型两种,后者多见。良性局限型间皮瘤,一般多无症状,偶在胸部X射线或CT检查时发现壁层胸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以手术切除,但术后可复发且有恶性变的可能性。恶性弥漫性胸膜间皮瘤预后极差,病死率较高,多数出现症状后仅生存数月。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抗癌药物及放射治疗效果不佳,因病变广泛手术不易切除。       胸膜转移瘤是胸膜常见肿瘤。几乎任何肿瘤均可向胸膜转移,原发肿瘤以肺癌、乳腺癌最为常见,胸膜转移瘤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癌,预后与原发癌性质有关。 三、胸腔积液、气胸       在正常情况下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表现上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和其中的液体并非处于静止状态,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胸膜腔的形状和压力均有很大变化,使胸膜腔内液体持续滤出和吸收并处于动态平衡。各种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水。以下是引起胸腔积液的常见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肺结核、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胸膜转移、间皮瘤、肺梗死、隔下炎症、膈下脓肿、肝脓肿、急性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黏液性水肿、主动脉瘤破裂、胸导管破裂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或患有慢支,肺气肿,肺结核者。本病属肺科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可治愈。       小结:我们临床上常见的是胸膜增厚、粘连、钙化,这些常见的原因是炎性的,所以在我们的CT报告单上看到这些我们不用慌张,绝大部分都不需要处理,只有病变较广泛或引起临床症状较重才会临床处理。另外胸腔积液或气胸以及极少数的肿瘤根据临床进行相应处理。
  • 22
    2023/03
    放射检查真的“致癌”吗
          有很多人担心在进行放射检查时的辐射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担心致癌,实际上生活中的辐射是无处不在的,但只要在辐射剂量和频率在安全范围内,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       常见的胸片X线辐射量为0.02mSv,头部CT辐射剂量为2mSv,颈部CT辐射剂量为3mSv,胸部CT辐射剂量为7mSv,腹部CT辐射剂量为8mSv,骨盆CT辐射剂量为6mSv。当有效剂量小于100mSv时,可能造成癌症发生的风险很低。另外从我国规定的放射性职业人员剂量限值为:有效剂量5年100mSv,但任何一年不能超过50mSv也可以看出,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此安全数值内,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       放射医师会根据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曝光范围、方式,尽量减少辐剂量,同时某些部位的检查也需患者配合。如胸腹部需要患者配合呼吸,避免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影响医生诊断,也避免因图像质量过差需二次曝光。       所以大家无需过于担心,应相信医生,配合检查,切不可因担心辐射而拒绝检查,延误病情。
上一页 12345678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