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简介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历史沿革
    • 党建行风
    • 院务公开
  • 新闻公告
    • 三医新闻
    • 通知公告
    • 媒体聚焦
    • 三医融媒
  • 患者服务
    • 预约挂号
    • 就医指南
    • 专家介绍
    • 门诊安排
    • 门诊优惠服务
    • 专病门诊
    • 特色医疗
    • 护理天地
  • 科室导航
    • 首义院区
    • 光谷院区
  • 科研教学
    • 科学研究
    • 教学动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进修管理
    • 医学伦理委员会
    • 药物/器械临床试验机构
  • 人才招聘
    • 招聘公告
    • 简历投递
  • 联系我们
放射科健康科普
首页 > 科室导航 > 三医院 > 诊断相关科室 > 放射科 > 健康科普
返回上一级
  • 29
    2025/09
    放射科“解码”肠梗阻:影像如何揪出肠道“堵点”?
    “上腹痛得打滚,吃什么吐什么,好几天没排便排气了”——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肠道“堵车”了,医学上称为“肠梗阻”。作为常见急腹症,肠梗阻若不及时疏通,可能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穿孔,甚至危及生命。很多人以为靠症状就能判断,但放射科影像检查才是精准找到“堵点位置、堵塞原因和严重程度”的关键,就像肠道的“导航仪”,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清晰依据。 为什么肠梗阻必须做影像检查?仅凭“腹痛、不排便”等症状,医生无法回答三个核心问题:肠道真的堵了吗?会不会是阑尾炎、胆囊炎等疾病误诊?堵在哪里,是小肠还是大肠?为什么堵,是粪块、肿瘤,还是肠粘连卡住了肠道?堵得严重吗,肠道有没有缺血坏死风险?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治疗方向——比如粪块堵塞可能只需灌肠通便,而肿瘤或肠坏死则必须紧急手术。放射科检查能通过不同技术,直观呈现肠道的“堵塞信号”,是肠梗阻诊断的“金标准”,常用手段包括腹部X线片、CT,偶尔用超声或MRI。 一、腹部X线片(俗称“立位腹平片”)是肠梗阻的首选初筛检查,无创伤、价格低、10分钟内出结果,能快速判断“是否有梗阻”。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少量气体分布均匀,不会有明显积液;肠梗阻时,堵塞部位上方的气体和液体无法排出,会形成特征性的“气液平面”——立位X线片上,像“多个高低不一的小水坑,上方飘着气体”,这是肠梗阻最典型的表现。同时,堵塞部位上方的肠管会扩张:小肠直径超过3cm(正常约2-2.5cm),呈“弹簧状”排列;大肠直径超过6cm(正常约4-5cm),结肠肝曲、脾曲扩张可能提示大肠梗阻。不过,X线片分辨率低,无法确定具体堵点和原因,也看不出肠道是否缺血,若细节不明确,需进一步做CT。 二、CT(尤其增强CT)是肠梗阻精准诊断的“核心手段”,能像“放大镜”一样看清肠道细节,解决“堵在哪、为什么堵、严不严重”的问题。定位堵点时,CT能清晰显示肠道走行,通过“肠管扩张与塌陷的交界区”确定位置——比如扩张小肠与塌陷大肠交界在回盲部,可能是小肠梗阻;扩张大肠与塌陷直肠交界在结肠某段,多为大肠梗阻。 明确病因时,不同病因有特征表现:肠粘连(腹部手术后常见)可见扩张肠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条索状牵拉”;粪石或异物呈“高密度结节”,异物还能看到具体形态;大肠肿瘤导致的梗阻,可见结肠壁增厚、管腔狭窄,伴“软组织肿块”;疝气卡住肠管,能看到“肠管从腹壁缺口凸出去,卡在疝囊里”。判断严重程度时,CT能识别肠缺血坏死信号:肠壁增厚水肿呈“双层壁”,增强CT上缺血肠壁“不发亮”(无血液供应),腹腔内出现“水样低密度区”(腹水),一旦出现这些信号,需立即急诊手术。 三、做肠梗阻影像检查也有注意事项。腹部X线片(立位)无需特殊准备,按要求站立或侧卧、憋气10秒即可;CT若为增强扫描,需提前4小时空腹(避免呕吐误吸),告知医生造影剂过敏史和肾功能情况,呕吐严重者需先胃肠减压(插胃管引流)。特殊人群中,婴幼儿优先选无辐射的超声,孕妇除非怀疑肠坏死,否则避免CT,可选MRI(无辐射但检查时间长)。此外,出现症状超过6小时别硬扛,早检查早处理,早期梗阻靠保守治疗(灌肠、胃肠减压)就能缓解,等到肠坏死再手术,不仅风险高,还可能留后遗症。 从初筛的X线片到精准诊断的CT,放射科检查全程为肠梗阻诊疗“保驾护航”。日常若有腹部手术史、长期便秘或肠道肿瘤病史,要警惕肠梗阻风险,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让影像技术帮你快速找到肠道“堵点”,早日恢复通畅。
  • 29
    2025/09
    了解冠脉CT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祥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被简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型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状动脉CT检查技术适用于: 1.冠心病筛查 对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典型缺血性心绞痛、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可先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进行筛查。 2.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 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利用本技术可明确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术后复查 用于PTCA及CABG等术后复查,创伤小,易耐受,检查方便。 4.其他方面 包括 ①其他非冠心病的心脏手术及瓣膜置换术前了解心脏的功能情况,排除冠状动脉狄窄性疾病。②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的复查,了解冠状动脉解剖情况及受损害的血管数目,判断预后,指导治疗。③选择性冠状动脉对比前行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起到提示参考作用,减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的危险性。 总体而言,冠脉CT作为心脏血管的“无创侦察兵”,为冠心病的早期发现和诊疗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平衡安全性与诊断效率的优质选择,具体是否需要进行该项检查,需由医生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 29
    2025/09
    放射科“捕捉”肾结石:影像如何找到尿路里的“疼痛根源”
    腰背部突发绞痛、伴随血尿或恶心——出现这些症状,大概率是“肾结石”在作祟。作为泌尿外科常见疾病,肾结石若堵塞尿路,可能引发肾积水、损伤肾功能,而放射科影像检查是精准定位结石、判断病情的核心手段,能帮医生明确“结石在哪、有多大、该怎么治”,为诊疗提供关键依据。 怀疑肾结石时,仅靠症状无法确诊,因为腰绞痛也可能是输尿管结石、肾盂肾炎甚至阑尾炎引起。更重要的是,医生需要知道结石位置(在肾脏还是输尿管)、大小(能否自行排出)、是否堵塞尿路,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治疗方案——比如直径<0.6cm的小结石可能靠多喝水排出,大结石则需碎石或手术。放射科常用的检查手段有超声、CT和尿路造影,各有侧重。 超声是肾结石的首选初筛方式,它无辐射、价格低,适合体检、孕妇和儿童。超声诊断肾结石的核心信号是“强回声光团+声影”:结石密度高,会在屏幕上形成明亮光点,后方伴随黑色“影子”,像石头挡住光线留下的痕迹;若结石堵塞尿路,超声还能看到肾积水——肾盂扩张、肾脏内出现液性暗区,提示尿液排出受阻。不过,超声易受肠道气体干扰,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或微小结石(<0.3cm)可能漏诊,这时就需要CT进一步检查。 CT是肾结石精准诊断的“金标准”,尤其螺旋CT,分辨率极高,能捕捉到0.2cm的微小结石,无论结石藏在肾脏的肾盏、肾盂,还是输尿管的任何部位,都能清晰显示。它还能准确测量结石大小、密度,判断成分(比如草酸钙结石密度高,尿酸结石密度低,治疗方案不同),同时评估尿路梗阻程度和肾脏损伤情况——比如输尿管是否扩张、肾实质是否变薄,若有感染,还能看到肾盂壁增厚等炎症信号。 特殊情况下,医生会用“尿路造影”补充检查:静脉肾盂造影(IVP)通过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尿路的流动,判断结石是否完全堵塞;CT尿路造影(CTU)则生成三维尿路图像,直观展示结石与尿路的关系,适合复杂肾结石的术前评估。 做检查时也有注意事项:超声需提前1-2小时喝水憋尿,便于显示输尿管下段;CT若用造影剂,要提前空腹并告知过敏史、肾功能,检查后多喝水促造影剂排泄。孕妇优先选超声,儿童必要时用低剂量CT,减少辐射暴露。 有肾结石家族史、高尿酸或饮水少的人,建议每年用超声体检;出现腰隐痛、间断血尿,即使症状轻也要及时检查。放射科影像检查就像尿路的“探照灯”,能快速找到结石,帮你早日摆脱疼痛,守护肾功能健康。
  • 29
    2025/09
    放射防护
    在医疗机构中,放射科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少患者闻“辐”色变。不过只要患者在检查时做好科学防护,就能够既保证诊断质量,又最大程度降低辐射暴露风险,以下是一些放射防护知识点。 首先,主动告知特殊情况,这是防护的首要前提。例如备孕、已怀孕或哺乳期女性,需提前明确告知医护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 其次,严格遵循医护人员指导,规范配合检查。检查时需按要求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皮带、手机、钥匙等),这些物品会在影像上形成伪影,可能导致重复检查,增加辐射暴露次数;检查过程中保持固定姿势,避免随意移动,确保一次成像成功,减少二次曝光的可能。 再者,合理利用防护设备,保护非检查部位。医护人员会提供铅衣、铅帽、铅围脖等防护用品,按需取用,规范穿戴,重点保护甲状腺、生殖器官、眼睛等辐射敏感部位。检查时非必要人员不得进入检查室,陪同人员需在防护区外等候。 最后,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减少辐射累积。放射检查并非“越多越全越好”,需在医生评估病情后,确认有明确检查指征时再进行;若短期内需多次检查,可与医生沟通,优先选择辐射剂量更低的检查方式,或调整检查间隔,避免辐射剂量叠加。 放射科检查的辐射剂量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只要做好以上防护,不必过度恐慌。科学配合、主动防护,才能让检查既安全又有效。
  • 29
    2025/09
    放射科“透视”胰腺炎:影像如何为诊疗指路?
    上腹部突发剧烈疼痛、弯腰屈膝才能稍缓解,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现这些症状时,需警惕胰腺炎。作为常见急腹症,胰腺炎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起病急、进展快,若延误诊治可能引发休克;慢性病程迁延,长期可导致胰腺功能损伤。多数人知道抽血查淀粉酶能辅助诊断,但放射科影像检查才是医生“看见”胰腺内部病变的关键,从明确病因到评估病情,都离不开它的“火眼金睛”。 胰腺炎的核心问题是“胰腺炎症与损伤”,但仅靠症状和血液指标,无法准确判断胰腺是否有水肿、坏死,炎症是否蔓延到周围器官,是否存在胆结石等病因,而这些信息直接决定治疗方案。临床常用的胰腺炎影像检查主要包括超声、CT和MRI,各有适用场景。 急性胰腺炎多由胆结石、暴饮暴食、饮酒诱发,首要任务是区分“轻症”和“重症”。超声检查无辐射、价格低,适合急诊初筛,主要排查“胆结石”(最常见病因),看胆囊内是否有结石、胆管是否扩张,也能初步评估胰腺是否水肿、体积增大。但超声易受胃肠气体干扰,若胰腺周围气体多,可能看不清细节,此时需进一步做CT。 CT是急性胰腺炎评估病情的“金标准”,通常需做增强CT(注射少量含碘对比剂)。轻症急性胰腺炎时,CT显示胰腺弥漫性或局部水肿、体积增大,周围有少量渗出液,此时保守治疗即可恢复;重症时,胰腺会出现“坏死灶”(增强CT上呈“黑色无强化区”),周围渗出液增多,甚至形成“胰腺脓肿”,若炎症蔓延到腹腔,还可能出现腹水、肠麻痹。医生根据这些特征分级,重症患者需密切监测,甚至手术引流积液。 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长期饮酒导致,症状隐匿,如反复上腹痛、消化不良、血糖升高,放射科检查的核心是发现“胰腺的不可逆损伤”。CT能识别“胰腺钙化”——长期炎症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钙盐沉积,在CT上呈“白色斑点或条索状”,这是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还能看到胰腺萎缩、胰管扩张(呈“串珠样”改变)。 MRI无辐射,适合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其“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就能清晰显示胰管全貌,明确是否有胰管结石、狭窄,还能通过特殊序列区分胰腺的纤维化区域与正常组织,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做胰腺炎影像检查也有注意事项。超声检查需空腹8小时以上,避免胃肠气体干扰;CT若为增强扫描,需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史、肾功能情况,检查前空腹4-6小时;MRI检查,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者不能做,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超声和MRI无辐射,适合儿童、孕妇或需多次复查者;CT有辐射,但急性胰腺炎检查剂量低,临床认为“获益大于风险”。同时,检查并非“越多越好”,急性轻症患者症状缓解后可能无需重复CT,慢性患者定期复查(每1-2年一次)即可。 放射科检查能帮医生“看见”胰腺炎,但预防更重要。日常少饮酒、避免暴饮暴食、定期检查胆囊(及时处理胆结石),就能大幅降低胰腺炎风险。若出现上腹痛伴腰背痛,别硬扛,及时就医并配合影像检查,才能让病情得到精准诊治。
  • 30
    2025/06
    放射科视角下的脑出血:早发现、早诊断的关键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放射科检查在脑出血的早期发现与准确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指的是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进入脑组织,压迫周围神经细胞,导致局部脑功能受损。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变薄、变脆,最终破裂出血。此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等也可能引发脑出血。患者发病时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放射科如何诊断脑出血? 1. CT检查:脑出血诊断的“黄金标准” 在怀疑脑出血时,CT是首选检查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显示脑内出血的部位、范围、出血量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脑出血在CT图像上表现为脑实质内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就像在大脑的黑白图像中出现一团“白色云朵”。CT检查不仅速度快,不受患者意识状态和体内金属植入物的限制,还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例如,医生可根据出血量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 MRI检查:补充诊断的重要手段 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也有独特价值,尤其适用于亚急性和慢性期脑出血。它能更清晰地显示出血病灶周围的脑组织水肿情况,以及一些特殊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如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不过,MRI检查时间较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且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能进行检查,因此在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应用相对较少。 三、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 • 保持冷静:患者发病后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搬动,以防加重出血。 • 去除金属物品:检查前需去除头部及颈部的金属饰品、假牙等,防止伪影干扰图像质量。 • 告知病史:家属要及时向医生提供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以及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抗凝药),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病情。 检查后 • 等待诊断结果:检查完成后,需耐心等待放射科医生出具诊断报告,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 密切观察病情:在等待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四、预防脑出血的关键 • 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 •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早发现潜在风险。 放射科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脑出血的“火眼金睛”。了解这些知识,既能帮助患者和家属在紧急情况下快速配合检查,也能提高对脑出血的预防意识,共同守护生命健康。
  • 30
    2025/06
    放射科视角下的肺炎:影像诊断与防治要点
    肺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中高发。放射科检查如同医生的“透视眼”,能帮助快速发现病变、判断病情。了解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和检查要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诊断与治疗。 一、什么是肺炎?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因理化因素或过敏反应导致。发病时,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病原体入侵肺部后,会导致肺泡和肺间质炎症,引发渗出、实变等病理改变,而这些变化能通过放射科检查清晰呈现。 二、放射科如何诊断肺炎? 1. X光胸片:初筛的首选 X光胸片是肺炎检查的基础手段,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典型肺炎在胸片上表现为肺内斑片状、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多分布于肺叶或肺段。例如,大叶性肺炎常累及整个肺叶,呈现大片致密影;支气管肺炎则表现为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片状影。但X光对细微病变或位于隐蔽部位的病灶容易漏诊,且无法区分病原体类型。 2. CT检查:精准诊断的关键 CT检查分辨率更高,能发现X光难以识别的微小病变,如磨玻璃影、小叶中心结节等,还能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病毒性肺炎在CT上多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呈“地图样”分布;支原体肺炎常见肺内网格状影、树芽征;细菌性肺炎则可能出现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此外,CT还可帮助鉴别肺炎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癌、肺结核),评估治疗效果。 3. 其他检查 •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但因检查时间长、费用高,肺炎诊断中应用较少,仅用于特殊病例。 • 超声:适用于儿童或重症患者床旁检查,可发现胸腔积液及部分实变病灶,但对深部肺组织显示不佳。 三、肺炎检查的注意事项 • 检查前:去除胸部金属物品(如项链、内衣钢圈),避免伪影干扰;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 • 检查中:配合技师指令,如吸气、屏气,确保图像清晰;婴幼儿或无法配合者需家属协助固定体位。 • 检查后:等待报告期间,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孕妇需谨慎选择放射性检查(如X光、CT),必要时做好腹部铅防护。 四、肺炎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疫苗接种:儿童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定期接种肺炎疫苗。 • 生活习惯: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受凉、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加强锻炼,提升免疫力。 • 高危人群防护: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免疫力低下者应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放射科检查是肺炎诊断的“重要武器”,通过精准识别肺部病变,为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了解这些知识,既能帮助患者消除对检查的顾虑,也能提升肺炎的防治意识,守护呼吸健康。
  • 30
    2025/06
    安全问题大揭秘 辐射危害:真相与误解
    辐射,是许多人在提及放射科检查时最为担忧的问题,仿佛它是一个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但事实上,我们对辐射的恐惧往往源于误解。在我们的生活中,辐射无处不在,它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身边。自然界中的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氡气等,都是天然本底辐射的来源。就连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微波炉等电器,也会产生一定的辐射。 对于放射科检查而言,并非所有的检查都存在辐射。其中,MRI检查属于无辐射检查,就像一位温柔的守护者,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 而DR和CT检查确实存在辐射,但我们不必谈“辐”色变。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规定,一般每年不超过50mSv的剂量,都在人体可承受的安全范围之内。医疗辐射对人体产生的辐射剂量通常较小,例如,拍一次X光胸片的辐射剂量非常低,大约在0.1mSv左右,就像一颗微小的尘埃,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检查过程中,医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患者的安全。放射科会为患者和家属提供铅衣等防护用品,这些铅衣就像坚固的盾牌,能够有效阻挡射线,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同时,放射科技师会严格遵循“放射防护三原则”,在满足医疗检查需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如根据检查部位,对人体射线敏感的器官,如甲状腺、性腺等进行适当的屏蔽防护,减小照射野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和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在放射科检查时需要格外谨慎。对于孕妇来说,胎儿在母体内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辐射较为敏感。因此,在孕期,除非有明确的医学指征且利大于弊,一般应尽量避免进行有辐射的放射科检查。如果确实需要检查,医生会充分评估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铅衣对腹部进行重点防护,将辐射对胎儿的影响降到最低。 儿童的身体同样较为娇嫩,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对辐射的敏感性也相对较高。在为儿童进行放射科检查时,医生会严格控制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剂量。会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设备的参数,采用适合儿童的低剂量扫描方案。同时,也会做好全面的防护措施,保护儿童的敏感器官,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 30
    2025/06
    一文读懂增强CT:检查原理、注意事项解析
    当普通CT难以清晰判断病情时,医生常建议做增强CT。这项检查能精准捕捉病变细节,却也让不少患者心生疑虑。究竟什么是增强CT?检查前后要注意什么?下面就为您解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增强CT的工作原理 增强CT是在普通CT平扫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升诊断准确性的检查方法。造影剂多为含碘制剂,经血管快速注入后,会随着血液循环流经全身。由于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对造影剂的吸收、分布及代谢速度不同,使得两者在CT影像上的对比度显著增强。比如肿瘤组织的血管丰富,会比正常组织吸收更多造影剂,在影像中呈现出更亮的强化效果,从而帮助医生清晰分辨病变位置、大小及血供情况,判断病变良恶性和发展程度。 二、哪些情况需要做增强CT? 1. 肿瘤诊断与评估:帮助发现早期微小肿瘤,鉴别肿瘤良恶性,判断肿瘤是否转移,评估治疗效果。 2. 血管疾病检查:清晰显示血管狭窄、堵塞、动脉瘤等病变,是诊断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3. 不明病变排查:当普通CT难以明确病变性质,或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不清晰时,增强CT能提供更多细节。 三、检查前必须做好这些准备 1. 告知病史: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尤其是碘过敏)、肾脏疾病、糖尿病(正在服用二甲双胍需停药48小时)、心脏病等情况,以便医生评估风险。 2. 禁食与准备:检查前4 - 6小时禁食,避免检查中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可能需提前口服对比剂;去除检查部位金属物品,防止伪影干扰。 3. 签署同意书:医生会说明检查风险(如过敏、肾脏损伤等),确认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检查过程与注意事项 检查时,护士会先建立静脉通道注射造影剂。注射瞬间,身体可能出现短暂发热、口中金属味或轻微恶心,这属于正常反应。扫描过程中需按指令保持静止和呼吸配合,避免影像模糊。检查后需在留观区观察30分钟,确认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后再离开。回家后建议大量饮水(2000 - 3000毫升),促进造影剂排出,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立即就医。 增强CT是精准诊断的重要工具,了解这些知识,能帮助患者更从容地配合检查,让医学影像更好地服务健康。
  • 30
    2025/06
    检查项目怎么选:根据不同部位和疾病选择
    在面对众多的放射科检查项目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检查方法,常常让患者感到困惑。其实,选择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和疾病特点来进行判断。 一、骨骼、肌肉系统 1.如果是外伤导致骨折或是怀疑骨折,X光通常是首选,因为它检查方便、费用相对较低,能够快速确定骨折的大致情况。但如果X光不能明确诊断,此时CT就可以发挥其优势,提供更详细的骨骼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 2.对于关节和脊柱等的骨质退变(老化),CT或磁共振都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而如果是关节炎、关节肌肉、韧带损伤等,由于磁共振对软组织的高分辨率,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的病变情况,所以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3.当怀疑骨骼肿瘤时,X光因其方便、经济,能够初步观察骨质结构,可作为首选。若想进一步观察软组织和周边结构侵犯情况,磁共振则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二、中枢神经系统 急症和非急症的检查选择有所不同。 1.对于脑出血,时间就是生命,CT检查速度快,能够清晰显示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因此是首选。 2.而对于脑梗,为了节约时间一般也首选CT,但需要注意的是,CT的敏感性不如磁共振,磁共振在脑梗发病后数小时便可反映出来。所以,如果CT检查未发现异常,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检查磁共振,以避免漏诊。 3.对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脊髓病变或脊柱病变影响到脊髓等炎症或是肿瘤类疾病,磁共振在显示病变的细节和范围方面优于CT,能够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三、头颈部疾病 1.如鼻窦炎或鼻窦肿瘤等,CT能够清晰显示鼻窦的结构和病变情况,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2.中耳乳突的检查,CT同样具有优势,能够清晰显示中耳乳突的细微结构。 3.而内耳检查,磁共振的内耳水成像技术能够更好地观察内耳结构,因此是首选。 4.对于颈部疾病,CT或磁共振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5.甲状腺疾病的检查,首选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的穿刺,用于初步判断甲状腺的结构和病变性质。如果要看是否有肿瘤侵犯或转移,可进一步做CT及磁共振检查,以全面评估病情。 四、呼吸系统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筛查和诊断中,排除肺部的早期肿瘤,或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确诊者,CT具有明显的优势。常规体检中的X胸片,对肺癌早期筛查的意义不大,因为其分辨率有限,难以发现早期的微小病变。目前,低剂量的螺旋CT被认为是筛查早期肺癌敏感且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清晰显示肺部的细微结构,帮助医生早期发现肺癌,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放射科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支柱,以其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诊断能力,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通过了解放射科的设备、检查流程、安全问题以及检查项目的选择等知识,我们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地对待放射科检查。在面对疾病时,不再盲目恐惧,而是积极配合医生,充分利用这些医学影像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放射科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 27
    2025/06
    哺乳期女性可以拍X光吗?拍完后多久能喂奶?
    现在也有一些产妇需要做X线或CT检查,但是由于哺乳期,怕检查后哺乳对婴儿有影响,那么哺乳期女性可以拍X光吗?拍完后多久能喂奶? 答案是可以拍X光(包括胸片、牙片、乳腺钼靶等),且通常无需停止哺乳。X光检查的辐射不会影响乳汁成分,也不会对婴儿产生危害,拍完后可以立即喂奶。 1.哺乳期做X光检查安全吗? (1)X光的辐射特性,电离辐射剂量极低:普通X光(如胸片、牙片)的辐射剂量很小(约0.01-0.1mSv),远低于对母乳或婴儿产生影响的阈值。不残留辐射:X光是“瞬时照射”,不会在体内蓄积,也不会污染乳汁。 (2)国际权威机构建议,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诊断性X光检查对哺乳期女性安全,无需中断母乳喂养。美国放射学会(ACR):X光、CT、MRI(非钆增强)等检查不影响哺乳。 2. 不同X光检查的影响。 3.特殊情况:造影剂(增强CT/MRI)。如果检查使用了造影剂(如碘或钆),需注意:(1)碘造影剂(增强CT),代谢快:24小时内基本排出体外。进入乳汁量极低(<0.01%),婴儿吸收量可忽略。ACR建议:无需停止哺乳,但若担心,可等4-24小时后再喂。(2)钆造影剂(增强MRI),进入乳汁量更少(<0.0004%),婴儿几乎不吸收。 ACR建议:无需停喂,但保守者可暂停12-24小时。 4. 核医学检查(如PET-CT、骨扫描):含放射性药物(如氟-18、锝-99m),可能少量进入乳汁。建议:检查前哺乳或储存母乳。根据药物半衰期暂停哺乳(通常12-24小时,具体咨询核医学科)。 5. 哺乳期做X光的注意事项。 (1). 告知医生正在哺乳,以便选择最安全的检查方式。 (2). 普通X光/CT无需特殊防护,但可要求用铅衣遮盖乳房(减少心理负担)。 (3). 增强检查后:如使用碘/钆造影剂,可泵奶丢弃一次(非必须,仅缓解焦虑)。 (4). 核医学检查:提前咨询医生,了解药物代谢时间。 6.总结:哺乳期X光检查指南。 关键结论:绝大多数X光检查不影响哺乳,无需停止母乳喂养。造影剂或核医学检查需稍加谨慎,但通常影响极小。如有疑虑,可咨询放射科或产科医生,根据具体检查调整。 如果已经做了X光检查,可以放心继续哺乳,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
  • 27
    2025/06
    怀孕了能做核磁共振检查吗?
    现在有不少孕妇需要做核磁共振(MRI)检查,有的是超声提示胎儿可能有问题来做MRI检查明确,有的是孕妇本身有疾病需要做MRI检查,那么孕妇能做MRI检查吗? 答案是可以的,但需谨慎评估风险和必要性。 MRI无电离辐射(不同于X光、CT检查),理论上对胎儿是安全的,但一般建议:妊娠前3个月(孕早期)除非必要,否则尽量避免。妊娠中晚期(孕4个月后):在医生评估后可安全进行。 1、MRI的安全性分析: (1)无电离辐射,但存在物理影响 无X射线:MRI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成像,不损伤DNA。 潜在风险:强磁场,理论上可能对胎儿发育有未知影响(但无明确证据)。噪音和发热:MRI机器噪音大(约65-95分贝),可能引起孕妇不适,但不会伤害胎儿。 (2) 国际权威机构建议 美国FDA:认为MRI对胎儿风险较低,但建议妊娠前3个月慎用。 美国放射学会(ACR):非增强MRI(无造影剂):在孕中晚期是安全的。增强MRI(钆造影剂):尽量避免(钆可能通过胎盘)。/3、 2、什么情况下孕妇需要做MRI检查? MRI通常用于超声检查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例如:胎儿异常排查(如脑部、脊柱发育问题)。孕妇急重症(如疑似脑卒中、肿瘤、胎盘植入等)。替代CT(避免电离辐射,如评估盆腔病变)。 3、孕妇做MRI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告知医生已怀孕,特别是孕周。避免含钆造影剂(除非绝对必要)。选择相对低场强MRI(1.5T),因为3.0T磁场更强,安全性数据较少。 (2)检查中:佩戴耳塞(减少噪音影响)。保持舒适体位(避免长时间仰卧压迫下腔静脉)。 (3)检查后: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可咨询产科医生随访。 4、钆造影剂(Gadolinium)的风险:钆可能通过胎盘,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可能致畸。妊娠期尽量避免,除非诊断价值远大于风险(如排查恶性肿瘤)。 5、孕妇MRI检查vsCT检查vs超声检查 6、总结:孕妇做MRI检查的推荐建议: (1). 孕早期(1-3个月):除非紧急情况,否则避免MRI检查。 (2). 孕中晚期(4个月后):在医生评估后可安全进行非增强MRI检查。 (3). 避免钆造影剂,除非绝对必要。 (4). 优先选择超声,MRI仅作为补充检查。 如果医生建议做MRI检查,可以询问:是否必须现在做?能否推迟到孕中期?能否用超声替代?是否必须使用造影剂? 如有具体病情需要评估,可以进一步咨询放射科和产科医生!
上一页 123456789 下一页
跳至页
视频专区 护理天地 下载专区 人才招聘
  • 医院概况
  • 新闻公告
  • 患者服务
  • 科室导航
  • 科研教学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武汉市第三医院
微信公众号
武汉市第三医院
支付宝二维码
健康武汉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13016264号-1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2779号
友情链接
  • 武汉大学
  • 京伦科技